APP下载

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的影响*

2014-03-25张建华

关键词:模因宿主变异

张建华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的影响*

张建华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模因论为研究语言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视角。这种视角综合了历时和共时研究,认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的变异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但是现有的研究局限于从社会文化视角讨论,认为语言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语言模因为了复制和传播而进行的“生存之战”。这些研究忽视了影响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一个重要语用因素——语境。语境功能说为研究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文章试图把语言模因置于语境之中,从语言模因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来解读语言模因变异的发生,身处语境中的语言模因宿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模因复合体。研究结果认为语境对语言模因的变异具有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

语言模因变异;解释功能;制约功能

一、引 言

由形式、意义结合而成的语言符号总以多种变异形式而存在,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存在于社会全体成员之中。语言变异一直以来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无论是Schleicher的谱系树理论还是Schmidt的波浪说,无论是语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还是语言变异的认知视角[2]或者顺应论解释[3],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只对或历时演变或共时变异进行单一研究的怪圈,很难揭示语言变异的全貌。此外,上述理论对语言变异关注较多,对变异中的传承很少关注。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认为,语言就是模因,即语言中的字、词、句、篇章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模因。这一观点为研究语言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的视角。从模因论视角透视语言变异,我们可以把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异相结合,对变异和传承同时关注,把语言使用者的行为第一次纳入研究视野,试图揭示语言变异的全貌。国内虽然有学者或试图从模因论视角解读语言变异[4]或探讨语言模因的变异[5],但却都忽视了语言赖以生存和变异的环境——语境。

二、文献综述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6]。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Blackmore认为,任何一个文化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7]。因此,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以成为模因。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本身就是模因,称之为语言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

语言模因说可以用于解释很多的语言现象,如新词的传播[8-10]、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现象[11-12]、语言变异[4-5]、新闻标题[13]、广告语[14-15]等等。蔡少莲从模因论视角探析了语言的变异,主要观点是“基本模因在宿主的抽象思维作用下,经过宿主对其进行重新编码和传播,为其更换新载体,构成基本模因的新遗传阶段”[4],所以认为,语言变异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ibid)”[4]。但是对于“模因的宿主为什么对基本模因进行编码或更换新的载体”并未作出解释。陈琳霞、何自然虽然把语言模因置于语境中考究,认为:(1)语言模因“与不同的语境结合,产生新的组合”[5]和“模因具有选择性,是因为模因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5];(2)“模因复合体的形成不是因为选择过程迫使它们必须相互结合成群,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即为了得到复制和传播”[5],但是并未把语言使用者的因素——即模因宿主纳入考察的范围。从表面上看,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从更深层次来考究,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模因宿主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有意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群体性语言使用的结果。因此,对语言模因变异的考察不应该脱离语境。

三、语言模因变异与语境

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里首次提到了meme(模因),并说明该词是从gene(基因)一词仿造而来[16]。从模因这一概念的创立来看,发生在文化领域的模因,其发展变化规律跟生物的基因具有相似性:生物的基因会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等的变化产生变异,模因也会随着时间、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也会随着时间、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具体来说,语言模因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17]。

语境,作为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西槙光正认为:“语境本来就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到底对语言模因变异产生什么影响?对这种影响的探究,其实主要是对语境功能的分析。语境功能说最早见于我国学者金定元。他认为在交际中语境主要有解释和过滤两大功能[18],濮侃等认为语境有制约功能、解释功能、判断功能和生成功能[19],王建华认为语境有六种功能:限定功能、协调功能、省略功能、补充功能、制约功能、创造功能[20],日本学者西槙光正则提出语境具有八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21]。上面关于语境功能的探析主要聚焦于语境功能本身,并未将置于语境中的对象纳入研究视野综合考究。语境的功能与置于语境的对象息息相关,如果对象不同,语境的功能就会发生变化。本文认为,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主要有两个功能: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

(一)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的解释功能

语言模因在具体的语言语境中,会与其周围的字、词、句乃至篇章相结合,形成变异的语言模因。一句广告词“做女人挺好”在全国各大电台、电视台不断播放,现在妇孺皆知。从这句广告词被使用的语境来看,语言模因“做女人挺好”被广告创意者所模仿。在与具体的广告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语言模因“做女人挺好”发生了变异。试比较以下两个例子:

(1)做女人挺‵好;

(2)做女人‵挺‵‵好。

例(1)是在一般语境中使用,句子的意思就是说“做女人很好,不比男人差”,句子的主要重音自然放在“好”上。而例(2)是在具体的广告语境中使用,广告的内容是某厂家的丰胸产品,句子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做女人要有挺立的胸脯,才算是好。因此,“挺”在这个广告语境中就是意义的核心,句子的主要重音就放在“挺”上,而“好”只获得了次重音。

在例(1)中,“挺”是一个程度副词,表示“很”,而在例(2)中,“挺”与具体的广告语境集合,变成了一个名词,表示“挺立的胸脯”。从例(1)和例(2)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模因在具体的语言语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异:(1)语言形式发生了变化,即句子主要重音的转移;(2)语言模因中单个的字、词等在功能和意义上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即由副词转变成名词。丰胸广告的语境为语言模因 “做女人挺好”的成功传播提供了可能,更为“做女人挺‵好”变为“做女人‵挺‵‵好”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丰胸广告的语境中,模因“做女人挺好”发生了变异,其实是为了符合表达广告内容的需要。如若脱离了这个广告语境,语言模因“做女人‵挺‵‵好”要表达的意义就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它是不可能出现或者存在的。这种意义和词性的变化,可能是暂时的,只保留在这个广告语中。但是,也可能是功能和意义延伸的开端。

语言模因变异在语言使用中或者保留并传承数代,或者如同昙花一现,只被使用一次或者为一人所使用。如“PK”在人们的长期使用中保留并且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PK一词最早来源于英语,全名为“penalty kick”、“penalty killing”或者“player killing”。“penalty kick”和“penalty killing”都是体育比赛中的专业术语,前一个用在足球比赛中,指的是在12码处罚点球,后一个用在曲棍球比赛中,指的是曲棍球的罚球,这两个专业术语在中文中统一被翻译成“罚球”。“penalty kick” 和“penalty killing”都可以缩写为PK。随着网络游戏中多用户在线历险游戏(MUD,全称为Multi-User Dungeon)模式的出现,游戏中出现了一种专门杀害其他玩家,而不是与其他玩家合作应付游戏内难题的玩家,这种玩家被称为“player killer”。玩家在游戏中任意杀害其他玩家的情形被称为“player killing”。“player killing”也被缩写成PK,语言模因PK在形式上了得到了复制,其语义范围得到了扩展,从只指体育比赛中的“罚球”扩展到指称网络游戏中“攻击”或者“杀人”。语言模因PK被借用到汉语中,保留其原来的语言形式,意为“一对一的决斗或者单挑”,通常是指比赛一定分出胜负,具有动名词的功能。PK的原始意义“罚球”被借用到汉语中已经消失,功能由名词扩展为动名词。请看以下例子:

(3)双语PK台;

(4)焦点PK台;

(5)网站PK;

(6)PK值。

例(3)“双语PK台”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外语调频广播的一个栏目。它的前身是奥运英语PK台,主要是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广大北京的听众积极学习英语,为2008北京奥运做好服务。但是,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这个栏目得到了保留,改名为“双语PK台”。这个栏目其实为英语教学类的直播节目,网友可以通过netfm首页聊天室抢答问题实现与主持人的互动。模因PK在这个语境中获得了“抢答”的语义。例(4)“焦点PK台”是由搜狐网、焦点房地产网2005年9月首创,复制网络游戏中的PK(people killing)。在此例中,模因PK的含义被延伸为观点博杀(point killing),通过两方代表性的嘉宾来深入阐述房地产热点现象和争议观点,焦点PK台现场视频直播全面展现观点交锋,开设的场外投票充分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引起了持续的关注和网友的支持。例(5)“网站PK”是一个专业从事网站交易的网络平台名称。该网络的负责人在起名时,套用了模因PK。PK在与该具体语境结合中获得了新的语义“交易”。例(6)“PK值”出现于网络游戏中,表示对玩家恶意PK所做的惩罚。模因PK在被重新用于游戏语境时,其语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由例(3)、(4)、(5)和(6)可以看出,模因PK在与具体的语言语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其语义得到了扩展和延伸,甚至出现了与主要语义“比较或者竞争”没有任何联系的语义,比如“交易”、“辩论”和“玩家因恶意PK所遭受的惩罚”。以上分析表明,模因PK的语义扩展和延伸其实就是PK在与不同语境相结合时所获得的新语义解释。如果脱离具体的不同语境,模因PK只能保留其原始语义而不可能获得新的语义。

总之,语境可以为对语言模因变异形成较为合理的解释或者说明提供一个平台。在语境中,对语言模因变异的解释可以是关于语言本体的——语音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也可以是关于语言使用的——语用的、修辞的和语篇的。

(二)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的制约功能

模因宿主在进行群体性选择的过程中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受到了语境条件的限制。这种限制使得模因宿主在选择模因时不得不考虑语言模因与语境的符合性和适应性。如果例(1)中“做女人挺好”的重音不发生转移,它不能适应语境条件,这个语言模因就不会被语言宿主选择并得以复制,从而无法传播。这种限制就是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的制约功能。也就是说,语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言模因变异的可能性和范围。鉴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们主要集中探析非语言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的制约功能。

所谓的非语言语境包括了语言使用者生活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语言使用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因素;语言使用者的生理学特征;等等。在英语构词法中,词缀in-在与具体形容词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形成了以下几种变体:in-、im-、il-、ir-。试看这几种变体构成的形容词:

(7)incapable,indecisive,infinitive,inglorious,inhospitable,insensible,intangible,invalid;

(8)imbalanced,immature,impenetrable;

(9)illegal;

(10)irrational.

从音位学的角度考察,例(7)中词缀其后的辅音分别为[k]、[d]、[f]、[g]、[h]、[s]、[t]、 [v],例(8)中的辅音分别为[b]、[m]、[p],例(9)中的辅音为[l],例(10)中的辅音为[r]。从发音学的视角来看,例(7)中的辅音在发音部位上与词缀in-的[n]极为相近,都基本上是位于口腔内部;例(8)中的辅音在发音部位上具有一个共性:双唇;例(9)中的辅音属于边音;例(10)中的辅音属于颤音。模因in-在与具体的非语言语境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变体其实是模因宿主有意选择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模因宿主发音器官的生理特征和口语交际的即时性特征的要求,便于较快地完成发音。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和交际的时间压力限制了模因“in”变异的可能性。

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其所使用的语言。在古代,皇帝常常称自己为“朕”、“寡人”或者“孤家”。皇帝对自己的这种称谓附着于其作为国家最高权力者的身份。如果他不再是最高权力者,他就不能选择这种称谓。但是在古代各诸侯混战时,各诸侯都选择称自己为“朕”等称谓,其实是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构建自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者。皇帝和一般平民百姓对自己称谓的这种差异,源于他们在身份上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实质是语言模因宿主有意选择的结果,但是这种选择受到了宿主所处的历史、文化等非语言语境的限制。这种称谓只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出现、复制并保留,在西方封建社会中并未复制传播。

从以上考察我们发现,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具有解释和制约的功能:语境为我们解释语言模因变异提供了平台;同时,语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言模因变异的可能。此外,语言模因在与具体语境相结合形成模因变体过程中,表现出两种稳定的趋势:(1)语言形式的保留;(2)语义的保留。在这里,语言形式包括了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

四、结 语

新达尔文主义的模因论为语言变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视角:语言变异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本文从语境与语言模因的互动这个层面来解读语言模因,认为语言模因的变异其实是模因宿主有意识地群体性选择的结果,语境对这种群体性选择的结果具有解释和制约的功能,即(1)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模因宿主所做的选择;(2)语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因宿主能够选择的选项。同时,我们还发现:语言模因变异并非就只是变化,而是呈现出两种稳定的态势——语言形式的保留和语义的保留。

[1] 威廉·拉波夫. 语言变化的原理:内部因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iv.

[2] 屈素娜.语言变异的认知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ii.

[3] 张艳君,毛延生.语言变异的语用顺应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

[4] 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31-35.

[5] 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6] 张健.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语境量化范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7-130.

[7] BLAKE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6.

[8] 夏玉宇,李珂.时尚网络新词的模因理据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119.

[9] 王蓓,戈玲玲.从认知角度解读网络语言的强势模因[M].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4-126.

[10] 张富蓉.“模因论”视角下的的“X客”类网络新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21.

[11] 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1):39-42.

[12] 杨桂香.模因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兼从模因角度看鲁迅的异化翻译观[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9-61.

[13] 杨婕.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J].外语学刊,2008(1):79-82.

[14] 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2006(4):43-46.

[15] 庄美英.模因工程——如何打造强势的广告语言模因[J].外语学刊,2008(1):83-87.

[16]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iv.

[17] 牟之渝.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的共性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4-88.

[18] 金定元.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J].中国语文天地,1986(1):26-30.

[19] 濮侃,庞蔚群.语境学建构及其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26-29.

[20] 王建华.交际的语境[M]//钱乃荣.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4-178.

[21] 西槙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J].中国语文,1991 (3):8-13.

(编辑:刘仲秋)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Variations of Language Meme

ZHANG Jianhua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Dazhou635000,China)

Memetic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perspective synthesizes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researches and views essentially language variation as that of language meme.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limited their discussion in a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consider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ounds of linguistic meme is “the survival war” for linguistic meme to replicate and spread. So these researches neglect context—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agmatics that has an impact on the occurrence of variations of linguistic meme. The functionalist view on context woul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the occurrence of variations of linguistic mem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ut language meme in the context and interpret the occurrence of variations of language meme from its interaction with context and suggests that memetic carriers involved in the context would select the compounds of linguistic meme that are suitable for this contex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ontext has the functions of both interpretation and restriction to variations of language meme.

variation of language meme; interpretation function; restriction function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3.028

2013-07-07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语言模因变异的经济语用学解读(12SB323)

张建华(1979-),男,陕西宝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语言变异研究。

H030

A

1673-8268(2014)03-0140-05

猜你喜欢

模因宿主变异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变异危机
变异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抓住自然宿主
变异的蚊子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