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消融与重构
——以网络拟态环境为话语空间*

2014-03-25林,胡

关键词:拟态受教育者媒介

张 林,胡 晓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消融与重构
——以网络拟态环境为话语空间*

张 林,胡 晓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两个部分。网络拟态环境作为拟态环境的时代性产物,是网络对各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其信息传播的广泛化、构建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主题的多变化、控制主体的大众化等特征分解和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性”、“主流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参与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加强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把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重构其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传播效度。

网络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

一、网络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时代性产物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作为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李普曼认为,人们生活的现实环境是内容庞杂并且瞬息万变的,人们要想通过自己的直观体验去把握整个客观环境是不太现实的,然而我们又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去生活,这就促使人们去尝试另外一种途径来认知环境,“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得多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要洞察世界,人们必须装有一幅世界面貌之地图”[1]。这幅地图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完全再现,而是由传播媒介对现实环境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拟态环境”,是一种由媒介向人们提供的对现实环境的图像微缩。可以看出,传播媒介在拟态环境的形成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传播主体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拟态环境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向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转变,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出现和盛行,对拟态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信息世界。网络作为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身体器官的延伸,也是人本质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互联网已经具备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特征,“事实上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内容”[2]。

笔者提出的网络拟态环境就是指网络对各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网络拟态环境是人主观能动性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的能动作用提升的程度。在现代社会,人化环境不断增加,人化环境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网络拟态环境一方面扩大了环境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延伸了人的活动方式。

其次,网络拟态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最新表现形式。网络拟态环境将拟态环境的媒介主体限定在网络这个具体媒介,明显缩小了拟态环境形成的媒介范围。同时,也反映了网络在当前拟态环境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更具针对性和时代性。

最后,网络拟态环境始终根植于现实环境,又对现实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发达,网络拟态环境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人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结果,而人本身就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网络拟态环境可以说始终都是对现实环境的主观设定,是网络媒介通过“议程设置”重新创设后的结果。同时,网络拟态环境又不仅仅是一个虚化的信息世界,它除了外在的网络媒介环境,还内在地隐含了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环境。传播者的心理环境通过网络媒介加工之后影响受众的心理环境,从而对现实环境产生很大的能动作用和影响。

二、分解与消融:网络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现实境遇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流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而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毫无疑问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凡是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一切外部因素我们都可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依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借用传播学的划分视角,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网络拟态环境作为新时期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信息传播的广泛化、构建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主题的多变化、控制主体的大众化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分解和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度。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网络拟态环境信息传播的广泛化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性”

长期以来,拟态环境信息内容的决定权为传统媒介所控制,并受到严格的监督管理,其传播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也往往受到条件的局限,不能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媒介的传播信息极为泛化,呈现出了原创性、海量性和个性化的特点。现在网络上的随便一个综合网站,都涵盖新闻、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多项内容,而单就新闻一项,又分为国际、国内、军事、社会、航空、天气等众多子项。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所有方面,只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3]。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一词所针对的中心体是“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简称人的思想品德)。传统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信息量相对集中,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形成针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和发展的信息中心,但随着网络拟态环境传播信息的广泛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中心性”被削弱和分解了。面对这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很难再让受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信息当成是其接收信息的中心,这令许多缺乏自制能力的受教育者在信息汪洋中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这也让一些辨别能力较弱的受教育者受到其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二)网络拟态环境构建主体的多元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主流性”

传统媒介时代,在信息的“传播—接受”关系格局中,信息流通常只靠几个主流媒介建构。拟态环境形成的构建主体有限,不可能将纷繁的客观世界全面地反映给人们,使得传统媒介仿佛是一盏“探照灯”,灯照到哪里,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就集中到哪里。而灯究竟往哪里照往往取决于部分人的掌控,这也就容易形成一定的经过选择、加工和结构化以后的舆论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经由主流舆论导向进一步展开,一般不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过多的疑问和分歧,能比较顺利地在教育信息中形成自己的主流观点。而在网络拟态环境的构建中,除了少数主流的传播媒介以外,还存在有大量的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微博等新兴信息主体。网络拟态环境构建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信息源不断扩大,信息流的流向和流量不像以往那样容易控制,受众对同一信息获取的路径差异也非常明显,不必再像以往一样非得追随“探照灯”的走向。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信息环境与自身信息传播之间很难形成主流的一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主流性”呈现出被弱化的趋势,这使得一些受教育者在纷扰的网络空间中因迷失方向而盲目追逐一些所谓“非主流”的奇谈怪论,从而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网络拟态环境形成主题的多变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稳定性”

网络拟态环境不仅实现了构建主体的多元化,而且其形成的内容主题也是千变万化的。传统的报纸期刊等拟态环境主题的形成受制于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等诸多因素,更新速度较慢。就连广播电视等媒介形成拟态环境主题时也要受播放时段、内容长度、制作流程所限,主题更新速度也有限。网络区别于它们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其信息更新迅速,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于一体的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量,而且还可以实现主题信息的实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要对受教育者发挥持续功用,需要有适度稳定的环境条件配合,更何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身也具有隐性教育功用的要素。网络拟态环境形成主题的多变化在无形之中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稳定性”。面对变幻不定的网络拟态环境,很多身处其中的受教育者很难形成连贯性思维,甚至连一些原本已经构建起来的正确观念在网络拟态环境碎片式更新中也无法稳固,容易脱节。

(四)网络拟态环境控制主体的大众化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权威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 媒介传播权仅为少数人垄断。报纸、广播和电视掌握了“拟态环境”的塑造权,无论其塑造的环境怎样,受众都只能被动性地做出反应。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民通讯社”、“大众麦克风”的时代,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供大众主动参与、互动、实时反馈的“拟态环境”,传播权开始由少数人控制向广大网民控制转变。以微博的广泛使用为例,我们知道,有多少个微博用户就有多少个独立的信息发布平台。当一个微博用户在网络上公布信息时,他不自觉中就已经参与了网络拟态环境的塑造[4-5]。当前各大主流媒体从微博上寻找报道素材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为媒体记者不可能总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的现场,第一个赶到的肯定是那些随时随地用微博记录生活的人,随着网络的普及,“每个公民都是新闻的接受者,同时也传递着新闻”[6]。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受教育者产生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让受教育者感到教育信息的“权威性”。当少数媒介垄断传播控制权的时候,他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会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其价值表达几乎被看成是“权威”的代名词,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在很多时候都是和这些“权威”信息保持一致的。网络拟态环境控制主体的大众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受教育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多、更复杂,也更难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权威性”的消融使得有些受教育者在面对信息取舍时无可依凭,以至于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应对与重构:网络拟态环境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应然选择

(一)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

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的最初思想是指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议程设置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7]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就越高,由此可以看出,议程设置对拟态环境形成的重要程度。

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更具有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拟态环境下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首先,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网络拟态环境的形成和控制主体开始变得多元化和大众化,更多的网络主体都参与到网络拟态环境的议程设置中,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网络拟态环境议程设置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载体,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其次,要增设有效的网络议程导引,简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路径选择。网络拟态环境信息传播的广泛化,为受众提供了充分的信息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只是其中的一种,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中增设网络议程的导引、突出相关议题的导读,可以简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路径选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议程设置的整体框架,增强其吸引力。

最后,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的作用,形成其网络议程设置的路径主线。网络拟态环境形成主题的多变化与控制主体的大众化为受众提供了纷繁多样的议程主题,弱化了单一议题的影响效果,就算是围绕某一单一议题也可能形成诸多分歧意见,使得大多数受众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参与议程设置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长、创新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论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形成其议程设置的路径主线。

(二)对网络拟态环境进行“把关”,充分发挥其“把关人”作用

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正式提出了“把关”(gate keeping)一词。在研究群体传播过程时,他发现,信息传播的渠道都包含着各自的“门区”。每个门区都有自己的把关人,在那里,把关人有权决定信息能否进入传播渠道,或者能否在传播渠道中继续流动。只有那些符合一定社会价值要求或者把关人自己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正常流通。网络拟态环境下表现出来的信息传播的广泛化和控制主体的大众化,使得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就更需要加强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正面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其“把关人”作用。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前馈和反馈机制。在传播学中,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加传播效果”[8]。“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所做出的各种反应。”[9]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把关人的作用,就必须在网络议程设置时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态度等以提高其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在教育信息传播后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把关行为。

其次,要直面网络拟态环境中的负面信息。网络拟态环境控制主体的大众化使得传播权从少数人的手中分散到了广大网民手中,“人人都是把关人”不再是一种假设,网络话语权的开放使得各种信息环境鱼龙混杂,各种负面信息不可避免地趁虚而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不能将网络拟态环境中的负面信息全部屏蔽或者视而不见,而应该正面应战,做到在揭示其负面本质的过程中发挥负面信息的正面效应,让其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最后,要积极运用隐性把关行为。所谓隐性把关,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环境把关行为的不着痕迹,其所选择的教育信息和运用形式贴近生活,不带有明显的灌输色彩,以至于使受教育者感觉自己一直是处在一个开放的不受约束的信息环境中。只有更多地使用隐形把关行为,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在纷繁的网络拟态环境中的吸引力,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0]。而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一个培养受众科学地利用各种媒体传播资源能力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受众具有思辨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抵制媒介环境中各种负面信息的误导,使他们能更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和参与社会发展。在网络拟态环境中,人们被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所包围,在各种信息交织中,人正在被异化或者消解。我们做不到完全消除网络拟态环境中的色情、暴力、隐私等“信息霍乱”,也更不可能告别网络媒介重回传统时代,我们可以做的是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网络拟态环境中,其教育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开展对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在网络拟态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力把培养受教者面对各种网络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等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11-12]。

其次,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各种条件让受教育者接触到网络拟态环境形成的“背后的故事”。例如,可以组织受教育者参观网络公司,了解其信息生产的各个流程;也可以邀请网络编辑或者网络记者与受教育者一起面对面交流,增加受教者对网络媒介的直观感受等。

最后,要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媒介素养教育渠道。在网络拟态环境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要和政府、媒介机构、家庭、社区、以及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等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合作。只有拓宽了媒介素养教育渠道,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媒介素养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

[2] 杨伯溆,刘英.关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若干理论问题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4):43-52.

[3]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7.

[4] 郭红明,王永灿.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3.

[5] 汤博为.微博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利益与公民权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8-32.

[6] 余习惠.微博兴起对我国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界,2011(1):52-53 .

[7] 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10.

[8] 李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把关行为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1:38.

[9]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6:172.

[10] 尹金凤.拟态环境与媒介素养之平衡博弈[J].文史博览(理论),2009(2):21-24.

[11] 曾晓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建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8-141.

[12] 张巧念.高校形势与改革教育的价值诉求与范式构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98-102.

(编辑:段明琰)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ity of Ab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Mimicry in Network Environment for Discourse Space

ZHANG Lin,HU Xiao

(SchoolofMarxism,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Chongqing401120,China)

Network pseudo environment is that the Internet, to all symbolic events, does information selection,processing, to prompt people to the structured environment.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multi sources, are a popular feature with much change, and the theme of control of the main body weakens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id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network virtual environment agenda setting strengthens the network of the pseudo environment “gatekeeper”,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enhances its network in the Pseudo Environment in the transmission validity.

network pseudo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validity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3.014

2013-12-22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重点项目:系统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2013XZYJS044) 作者简介:张 林(1989-),男,四川富顺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胡 晓(1989-),女,重庆渝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G41

A

1673-8268(2014)03-0071-05

猜你喜欢

拟态受教育者媒介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