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执政理念的跃迁

2014-03-25傅如良姚江云

关键词:理念国家

傅如良,姚江云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论执政理念的跃迁

傅如良,姚江云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伟大的变革需要伟大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这一崭新的执政理念,是在扬弃历代先贤执政理念上的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

统治;管控;管理;治理

历史和逻辑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在哪里发生,逻辑就在哪里演绎。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执政理念也在不断的跃迁。人类社会就执政理念来说,经历了从“统治”、“管控”、“管理”到“治理”的飞跃。

一、阶级对抗社会的“统治”理念

统治是一个古老的政治观念,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抗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人类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分裂为不可调和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而又无力摆脱这两大阶级;为了使这些对立阶级,“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1](P170),就需要作为统治阶级组织产生的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进行阶级统治,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一定“秩序”范围内。国家就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所以,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的统治。统治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兴起,是掌握了社会政治权力的阶级(国家)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其与另一接受权力支配的阶级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治国理念。

(一)统治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抗社会里,统治也即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是按统治阶级意志和要求来执行的,其轴心都是捍卫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政治统治本质时指出:“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些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在资本手里”,“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整个社会。”[2](P37)

(二)统治以约束矛盾和冲突于秩序范围内为重要功能

统治并不要消灭被统治阶级,而是“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借助国家“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1](P3)马克思强调:“一个社会的现实秩序都是通过一定方式分配权力、义务而形成的既定状态,因而围绕权利、利益的冲突也就不只是对个体权利的侵害,而是表现为对整个原有的社会秩序的侵扰。极端的冲突形式就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作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就不能不对冲突进行遏制,以实现社会的有序化。”[3](P37)

(三)统治以构建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统治阶级为了维持驾驭臣民,专制集权的统治地位。一方面,推崇愚民政策,统治民众。老子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4](P247)统治阶级有意封闭知识,深化隐晦知识,不把治理国家的办法告诉民众,民众不能有政治智慧,不能知道政治的奥妙。秦始皇焚书坑儒,康熙皇帝大兴文字狱,这些都是统治阶级巩固政权、驾驭民众的经典愚民手段。另一方面,以强力或称暴力为后盾和基础。统治阶级以暴力迫使一切从属阶级服从,构建与从属阶级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5](P226)

在我国阶级对抗社会里,自然经济形态上的统治理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缓和了两大阶级的冲突,建立了社会正常秩序。但是,封建专制色彩十分浓厚,社会缺少“生长”出民主和法治的土壤和资源;统治阶级一味地追求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和根本利益,社会民众根本没有民主权利。

二、改革开放前的“管控”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以苏联老大哥为榜样,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模式,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是管控。管控是指国家政权全面地、严密地控制整个社会生活,保持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在经济领域,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把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主义轨道”,“坚决制止破坏国家计划的行为”[6](P136)。在政治领域,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国家政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垄断所有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利,整个社会成为国家的附属物。

(一)以计划指令和行政控制为主导方式

刘少奇指出,国家“力求走上计划经济——要资本家服从国家计划,小生产者接受国家控制,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今后必须在国家统一的和计划之下发展经济,不能完全自由的发展。完全自由的发展经济,没有国家的控制,或控制不确实不严格,都是错误的。”[7](P539)国家运用不切合实际的、没有留有余地的计划指令和严格的行政命令,对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所有领域和所有资源进行强制性统一调配和安排,导致这些领域出现了一些过重的、过死的问题。比如,在国有企业方面,江泽民同志指出:“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和计划来安排,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承担盈亏责任,造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缺乏活力,国有经济整体效益受到影响。”[8](P443)

(二)以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为重要特征

中央权力过分集中,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领导部门来,就很难办。”[6](P327)这种不适当的过分的集权现象,使得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必然要犯各种错误,要损害各级党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例如,历史上党内讨论重大问题,不少时候发扬民主、充分酝酿不够,由个人或少数人匆忙做出决定,很少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投票表决。从1958年批判反冒进、1959年“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和蔓延。

(三)以国家与社会空前一体化为基本内容

国家推行高度集中、行政统包的高压管理体制,通过计划指令和行政命令方式,严格地、全面地控制公民、企业、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活动,并将其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接受国家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和统一安排。这种高压集权思想不仅贯穿于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和其他国家行政工作中,还渗入党的工作中,“上级机关所做的硬性的规定太多”,“还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或者到下面去包办替代。”[9](P227)事事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时时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这样的工作思想和工作路线,严重挫伤了社会成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热情,抹杀了社会成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成员对国家产生很大的依赖性,甚至成为国家的附庸,社会与国家达到了空前的一体化和同质化。

计划经济体制沃土上的国家管控理念,较之阶级对抗社会统治思想,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中央高度集权、家长制作风,国家和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利于发挥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延缓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改革开放后的“管理”理念

管理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重要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党中央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转移。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现在……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这里说的工作中心的转变,就是把工作重心转变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要求党政分开,简政放权,国家主要实施宏观调控和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服务。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思想上升到执政理念的高度,意指政府协调、控制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是国家(或政府)规制其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的治国理念。

(一)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做国家的主人,无论社会主义改革还是建设,都要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大多数谋利益的。”[10](P283)列宁也强调:“工农政权办事首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1](P212)“我们要告诉人民,他们的利益高于民主机关的利益。”[12](P134)

(二)以行使有限权力为重要特征

市场机制下社会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市场是作为自然人和法人的私人特殊利益实现的机制,主要在私人领域发生作用,而政治则是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实现的机制,主要在公共领域发生作用。”[13](P155)这就意味着国家(或政府)要下放一部分权力,对社会的管理限于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主要负责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且不要越位于私人领域,限制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以承担社会公共事务为基本内容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思想,要求国家对社会尽可能多的承担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这完全同在专制国家中一样,在那里,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预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执行,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14](P431)管理理念围绕建立新型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行使有限权力,更多的关注社会公共生活,主要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但是,究其实质,管理仍然属于政府单方面职能,原因在于,管理只是部分地淡化了统治的单向意志性和政治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统治职能变得越来越隐蔽。换言之,管理虽然创造性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却忽视了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管理活动的政治诉求,不利于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的发挥,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拓展。

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治理”理念

治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化改革,面临经济社会重大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而产生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党中央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治理确立为执政新理念,实现执政理念重大跨越。治理是国家与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绝对统治、垄断管理到‘掌舵’引导的转化;对公民社会而言,治理就是从被排斥、隔离、被动接受到被吸纳、主动参与的转化。所以说,治理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多样社会主体共同合作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协商民主’的政治行为。”[15](P212)是国家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最大化和认同而建立与社会的协商伙伴关系,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上下互动过程,是一种新型的服务关系。

(一)治理以增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治理是多元社会主体的管理活动,所以要围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协调社会主体的各种活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管理公共事务。“治理就是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6](P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治理以建立权力互动网络为实现路径

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16](P6)也就是说,治理理念要求政府摆脱统治自上而下的单向执行性,建立政府与社会上下互动的网络结构,允许公民和社会组织自由、平等地参与到政治过程,提出自身的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移,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种政策建议,从而赋予决策合法性。

(三)治理以构建合作管理关系为实现机制

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协商合作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合作,就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最终达成共识,实施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理性管理。治理“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16](P32)

(四)治理以深化民主政治为价值诉求

治理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这与民主理念的要求不谋而合。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开放的,未必只是政府部门,还包括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治理的权威是多中心的,“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或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层面上的权力中心。”[17]社会享有国家从政府转移的部分社会权力,独自承担或是与政府合作共同行使某些社会管理职能,这是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正诠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实现了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畅通了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渠道,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新型的政治互动模式。以“治理”执政新理念引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跨越。

五、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治国理政的理念也在不断跃迁。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治理”这一崭新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诠释了我国政府与人民新的服务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对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机关工作作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道德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5]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7]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2):19-30.

OntheTransitionoftheGoverningIdea

FURu-liang,YAOJiang-yun
(SchoolofMarxism,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004,China)

Ideasareguidanceoftheaction.Agreatrevolutioninvitesgreattheoreticalinnovation.TheThirdPlenumof18thCPC CentralCommittee,putforwardabrand-newphilosophythatis“Governance”.“Governance”isthesublimationofgoverningideas whichallsageshadadheredtoinpreviousdynasties.Anditisnotonlythedevelopmentofthegoverningtheoryandthesummaryof thegoverningpractic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butalsotheinevitablechoiceofsocialistdemocraticpolitics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rule;control;management;governance

D25

A

1672-934X(2014)05-0042-05

2014-08-29

傅如良(1955—),男,湖南邵东人,法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姚江云(1987—),女,河北邢台人,长沙理工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党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理念国家
国家公祭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国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