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①
2014-03-25孙辉轩
孙辉轩
(华侨大学 人事处,福建 泉州 362021)
高等学校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输送基地,其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下,决定着其输送人才质量的高下。在全球化背景下,无论国家还是社会,都已深刻认识到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新路径,是高校跨入国际化办学行列,进而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的重要风向标。
一、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则是高校为适应人才全球化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选择。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谁就掌握了国际化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我国高校要实现高水平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自觉地融入到人才全球化发展的大潮中,积极推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坚实基础。高等学校要想致力于推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就需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积极推动高校走内涵式国际化战略发展之路。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就意味着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师的外语水平。这将有助于增强高校教师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推进双语教学国际化课程计划的实施。
师资队伍国际化能有效强化高校的服务功能。师资队伍国际化,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能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师国际化的思维理念和创新意识,必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完全契合。因此,肩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任务的高等学校,应立足于具体实际和发展前景,大力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以更好地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阻力
当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普遍偏低,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阻力依然严峻。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在国际化建设进程中,主要面临着国际化意识淡薄、经费支持有限,以及教师能力不足三个方面的现实阻力。
部分高校和教师国际化意识淡薄。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偏离国际主流。在此背景下,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便成为我国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球性社会公民。[1]因此,高校和高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自觉地肩负起培养全球性专门人才的使命。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时至今日,我国部分高校和教师的国际化意识仍然十分淡薄,有的高校特别是部分地方性院校及其教师认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离他们过于遥远。于是,部分高校不仅未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甚至未将国际化列入学校的长远规划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受此影响,部分教师则安于现状,观念陈旧,不肯到国外研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意识的淡薄,极大地阻碍了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派教师出国研修或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以及从国外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所有这一切,均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但遗憾的是,目前部分高校对其相关支持力度明显不够。针对高校教师的出国研修,目前仅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省政府设立的相关的出国留学奖学金对其予以资助,部分高校由于并未将单位公派作为教师出国研修的重要途径,因此并未加大单位公派出国研修的资金投入。据了解,目前各高校对于出国研修教师的待遇规定不一,大部分高校均规定,对于出国研修半年以上的教师,保留其公职,发基本工资,停发相关津贴;而部分高校则规定,对于出国研修半年以上的教师,仅保留其公职,不发基本工资和相关津贴。这极大地打击了高校教师出国研修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对本校教师出国研修尚不积极,对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则更乏动力。部分高校不愿安排充足的经费,以用于国际化师资人才的引进,甚至排斥引进相关人才。部分高校虽然希望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但因相关经费不足,与其他高校相比,其为人才所提供的相关待遇缺乏明显的竞争力,致使人才不愿流入。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进程。
部分高校教师因其自身能力不足,尚不符合出国研修所必须达到的条件。大略而言,这可分为三种情形。其一,部分教师科研水平有限,未满足申请到国(境)外从事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修的必备条件。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省政府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均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且申请人需主持或参与过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不仅如此,国外合作导师对于申请出国从事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修的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会予以重点审核,待其审核通过后,才会通过单位发出访学邀请函。其二,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申请出国研修的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但因名额有限,高校只能通过评选以确定最终出国研修人选,因此,教学科研水平能力较低的教师,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其三,部分高校教师难以达到出国留学所要求的英语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外语水平普遍较低,加之海外研修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因此,部分高校教师由于难以达到出国留学所要求的英语水平,故而无法申请出国研修。由此可见,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也是制约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举措
面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只有积极转变观念,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探索新方法,采取新举措,才能有效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转变观念,建章立制,积极探索新方法。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建章立制来转变高校和教师观念,以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美国于1966年颁布了《国际教育法》,通过设置奖学金或基金项目,直接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本于1982年颁布了《国立或公立大学外国教员任用特别措施法》,明确规定,高校要在非语言学科任用外国教员。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国际教育法等相关法规,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依赖于各高校的具体实践。在此背景下,高校应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陈旧的思维方式,片面的工作方法,提升对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认识,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上主动作为。有条件的高校,应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对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拥有国际化背景人才的引进,做出相应的规定,并划定专项经费,确保其规定得以具体落实。条件尚不成熟的高校,应在制定学校长期发展规划时,适当加入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省政府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出国研修,大力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优秀人才加盟等未来愿景的相关构想,以避免在高校工作中忽略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召开国际化战略研讨会,成立国际化战略委员会,具体落实国际化战略专题研讨会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从国际化视角出发,进一步规划和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整合项目,盘活资源,实施新举措。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高校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要求高校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因此,高校应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灵活多样的国际化师资培养体系。[2]针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省政府出国留学奖学金等项目为主,以高校公派和自费公派为辅的教师公派出国研修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整合已有教师公派出国研修项目,使教师申请出国研修工作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有条件的高校,应划定一定比例的单位公派专项经费,以支持教师出国研修,并对自费公派学成归国者予以适当的奖励。此外,高校应为教师出国研修提供便利,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出国研修铺平道路,如应尽量保障出国研修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以提升教师的外语水平等。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与有资质的相关机构,联合举办出国留学英语培训(高级)班,全部承担教师在培训期间所产生的培训费、差旅费,并部分弥补教师因此而带来的教学工作量等损失。为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国际化培训,从而构建起一个合理有效的,灵活多样的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体系,以促进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当教师成功申请出国研修项目后,除继续加大对出国研修教师的国际化培训之外,高校还应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布的《出国留学人员须知》,并由相关部门,就有关政策为教师答疑解惑。
加大投入,下足力气,寻求新的突破。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水平国际化的核心。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经验的师资队伍,可以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朝着国际化方向健康发展。高校要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而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可以成为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指出,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开展教学领域内经常性的交流和研究活动。对此,高校应摒弃陈旧的招聘模式,一改过去人才招聘的被动局面,主动出击,在具体的引进流程上,对成就特别突出的人才,予以特事特办,缩短引进手续周期,如可以为优秀人才开通校长直接审批的绿色通道等,以在全球性优秀人才竞争中,获取先机。对优秀人才而言,除了高校自身这一平台外,其经济待遇的高下,往往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不仅要创新招聘方式,加大海外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还应当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经费投入,努力为其提供更好的经济待遇,坚持做到“开创事业吸引人,创造条件揽住人,营造氛围塑造人,投入感情凝聚人”[3]。高校要重点引进那些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学术权威。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学术权威的加盟,将为高校带来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技术,进而将对推动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产生持续深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谭焕昌,周秀苗.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9(1).
[2]洪志坚.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现状及其创新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
[3]孙德芬.国际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构建[J].教育评论,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