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土豪”的意向性解释
2014-03-25何梦宇
何梦宇
自2013年9月始,“土豪”成为网络流行语中最热的词之一。2013年10月31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为Tuhao制作了一档节目,“Tuhao,let’s be friends!”至此,“土豪”一词风靡全球。“Tuhao”等词语甚至受到《牛津英语词典》编纂者的关注。
除了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词“土豪”,离我们时代最近的“土豪”一词出现在解放前红色政权在根据地提出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中。在历史上,“土豪”指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个人或一方的首领。到解放前,“土豪”又成了打倒的对象。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在绝迹好几十年后又是怎样流行起来的呢?
起初,“土豪”出现在网络游戏中,指无脑消费的人民币玩家,现今“土豪”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与土豪做朋友”、“为土豪写诗”等说法在网络上甚至现实生活中不绝于耳。它成为人们用来调侃的流行语,映照了富而不贵的群体的暴发户心理。
“土豪”的流行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关注。它引发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成为社会文化形态研究的热点和新闻评论关注的焦点。 “土豪”的流行映照出了一些新富群体的“暴发户心态”[1],是中国社会分层现实问题的产物[2]。本文将从意向性角度分析其流行原因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学价值。
一、意向性与含意推导
意向性起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由西方现象学运动的先驱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引入当时的哲学研究。他的学生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接受并发挥了这一概念,将它改造为一个纯哲学用语。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智哲学家、语用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1932~)异军突起,他将意向性同语言活动的研究联系起来,指出意向性是“心灵的一种特征,通过这种特征,心理状态指向,或者关于、论及、涉及、针对世界上的情况”[3](P64)。约翰·塞尔的思想在心智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塞尔看来,“我的主观状态使我与世界的其他部分相联系,而这种关系的一般的名称就是‘意向性’。这些主观状态包括信念和愿望、意图和感受以及爱和恨、恐惧和希望。”[4]具体来说,意向性就是人的意向对某物的关系。“意”之所“向”,必有所指。[4]
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认为,心灵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而人们生存在世界上,语言作为沟通工具不可或缺,如何理解他人的话语更值得关注。既然心理活动受意向性指引,那么人们对话语的理解也必然受制于意向性。徐盛桓根据含意推导是一种“意向解释”这一观念,将意向系统合理性预设的研究,具体体现为一种“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的研究范式。[5]
笔者以“土豪”为例,从下面几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意向性与含意推导的关系:
(1)心的状态具有意向内容,事件所带的命题使得心的状态得以指向一个客体。
(2)意向状态用“适应职责(obligation of fitting)”把命题内容与实在世界相联系。
(3)人能意识到意向状态是否得到满足。意向性的满足取决于世界与意向状态是否符合。意向性的真假与是否存在于眼前或者是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有关。
(4)因果性是意向的因果性。因果性的原初形式是意向的因果性。比如,某人渴了导致“喝水”这个行为,促使他喝水的原因是一种意向状态“渴”。
(5)意向状态(如知觉、信念、愿望、意图等)与其他意向状态彼此相互关联。如某人意图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他就必须相信国家是民主法治社会,公民有言论自由,等等。
二、基于心理模型的“土豪”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
笔者根据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5]分析下列网络流行语更深层的心理机制:
张三:“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李四:“我们土豪不需要朋友!”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含有一种戏谑的语气,代表了网民对有钱人的羡慕、嫉妒的心理。当我们尚未明白这句话的起因,要自行揣测它的意思时,这一过程设想如下。
网络上的对话是这样,张三称呼李四为“土豪”,问他可否与自己做朋友,李四回答,“我们土豪不需要朋友”。从当时的语境来看,张三对李四使用“土豪”这个网络流行语时,他期待李四已经获知“土豪”的最新流行趋势和用法,这是张三的交际意向性之所在,同时也为他理解李四的话语提供下向因果域Y。李四的显性表述“土豪”本义(H)并没有明确回答做不做朋友的问题,但是他已经估计到张三问话时的知识结构。对于初次听到“土豪”这个词的现代人而言,“土豪”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它最原始的意思——有钱有势的个人或家族。解放前的“打土豪,分田地”中的“土豪”带有贬义色彩,但是现在它并不是指压迫百姓的地主,而是引申为那些富而不贵的有钱人。所以“网络上喜欢炫富的人”与“土豪”意思相似,作为其本义的隐性表述(I)。最后,H在Y中因果化。因为“土豪”的本义(H)有代指有钱人的隐性表述(I),所以可以对H在Y中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三、“土豪”与意向性
心的状态具有意向内容,我们想什么,什么东西就存在于思想之中,这个东西就是意向的对象。我们意向的对象不一定是存在的事物,虚构的东西,比如鬼、灵魂、龙,都可以与我们的意识发生关系。布伦塔诺说过,没有某种被相信的东西,也就没有相信。但是塞尔曾指出,意向对象只是意向状态关于的东西,与日常对象一样,思想者和事物之间没有“模糊的中介物”。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土豪”,是可以思考的,但是它不是日常对象,因为在新时代,旧社会的土豪已经绝迹了。我们现在所承认的“土豪”是我们的意向状态在主体意识的个体意向性的控制下用“适应职责”适应实在世界的结果。
意向性是某种心理状态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心理状态指向或是涉及世界中的客体和事物状态。如果一种状态有关指、涉及或表现其他事态的性质特征,那么它就有意向性。意向性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表征这种状态时,一定涉及了言语行为问题。“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我们土豪不需要朋友”,“贴上土豪金”,等等,都表示一类意思,即人们对有钱人的羡慕。这类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意向性样式表达出来。可见,不同的意向性样式可以表达相同的命题内容。
“土豪”在个别意识活动中产生,现在为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所接受,成为一种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在社会成员的共同社会行动中表现出来,其前提是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社会行动目标。他们还能分享意向状态。彼得·阿伯拉尔在概念理论中指出,“个别事物是产生共相的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于个别事物的心灵印象。即使个别事物消失,印象仍然存在。”[6](P130)笔者认为这里的共相属于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是群体中的个体意识对社会生活定位产生的一种共识,这种共同意识产生后独立存在。
言语行为与意向状态有相同的适应方向,也就是“从世界到语词”和“从语词到世界”两种适应方向。大家意识到“土豪”这种表达本身的特点,在拥有集体意向性的社会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适应环境。“土豪”被引用到其他领域,主要基于有共同目标的集体意向性的熏陶。此外,“土豪”表达的意思与社会现状有关,即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四、结语
人们不能观察作为人心理现象的意向性,但是可以分析作为意向性实现的手段——语言。网络流行语属于社会交往中较有特色的语言,值得研究。本文利用心智哲学中意向性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网络流行语“土豪”,深入探索话语的相关问题。以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因果化模型为基础,分析网络流行语“土豪”,进一步证明话语理解和含意推导是一种意向性解释。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被大众广泛使用,是因为网民根据有关的常规意识取得隐性表述,对显性表述做出补足或阐释,形成个人理解的意向性,当其在网络上流传开去时,被整合为集体意向性。这就表明以意向性为理论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探求话语机制。
参考文献:
[1]汤嘉琛.“土豪”何以成为网络热词[N].光明日报,2013-10-16(2).
[2]张天潘.“土豪”的社会与文化隐喻[N].新华每日电讯,2013-10-15(3).
[3](美)约翰·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M].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邢起龙.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探微——关于马克思主义意向性理论之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徐盛桓.话语理解的意向性解释[J].中国外语,2006(4).
[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