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断头谷》对《睡谷的传说》的精彩颠覆
2014-03-25李春明何利民
李春明 何利民
《睡谷的传说》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见闻札记》中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欧文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气氛营造以及美国式幽默的运用都使得这部作品经久不衰。蒂姆·伯顿是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以其怪异黑暗的影片风格闻名,曾执导影片《剪刀手爱德华》、《蝙蝠侠》、《僵尸新娘》等。1999年伯顿将《睡谷的传说》改编成电影《断头谷》搬上荧屏,全球票房过亿,并获得多项电影大奖。许多学者认为电影完全颠覆了原著,但缺乏详细论证。笔者认为,电影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气氛营造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颠覆了小说,影片因此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颠覆的原因是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及二者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
一、电影对原著的颠覆
故事情节复杂化。小说《睡谷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睡谷的荷兰人居住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喜欢讲故事,最为恐怖的是无头骑士的传说。小说的主人公伊卡博德·克莱恩来自康涅狄格州,到睡谷以教书为生。他到学生家里吃饭,尽力讨好家庭主妇。她们觉得他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他还成了这个地区的歌咏教师,女主人公卡翠娜便是他唱诗班的学生。他看到卡翠娜的美貌爱上了她。而村里有一位高大健壮的布鲁姆也在追求卡翠娜,因此,克莱恩与布鲁姆便成了情敌。一次,在卡翠娜家夜晚聚会返回途中,布鲁姆假扮无头骑士紧追克莱恩,用南瓜砸中了克莱恩的头,把克莱恩吓得魂飞魄散。第二天克莱恩就从小村庄消失了,而布鲁姆则和卡翠娜结了婚。电影《断头谷》的故事发生在1799年,纽约市一名叫伊卡博德·克莱恩的警察,他提出用科学的方法来调查案件,但是他的这种想法与当时的警察体制背道而驰,所以他被派往纽约北部一个偏僻的叫睡谷的小镇去调查一起连环杀人案。在这桩离奇的命案中,死者身首分离。镇上的人都相信是无头骑士干的。相信科学的克莱恩决定揭开谜底。在破案的过程中,他爱上了镇上首富凡·塔塞尔的女儿卡翠娜。影片以两人爱情发展和寻找杀人凶手为主线展开,揭开层层谜团,直至影片结尾才真相大白:卡翠娜的继母拿走了无头骑士的头颅,以此要挟无头骑士杀掉所有阻碍她谋取财产的人。最后克莱恩在卡翠娜和小马斯的帮助下,把头颅抢回归还给无头骑士。无头骑士将卡翠娜的继母带入亡灵树里。克莱恩与卡翠娜终成眷属,并带着小马斯在新千年时回到纽约市。这种离奇复杂的情节设计使得影片更容易吸引观众,使他们内心充满了期待、焦虑和紧张感。
人物丰富化。电影的许多人物在小说中根本不存在,是导演伯顿重新塑造的,比如无头骑士、卡翠娜的继母、克莱恩的父母、镇上的四大长老、马斯父子以及接生婆伊莉安一家等。增添了如此多的重要人物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加悬疑色彩以及魔幻色彩。即使电影中主人公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名同姓,但也有着巨大差异。欧文笔下的克莱恩非常滑稽,长相丑陋,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胆小、迷信、贪婪、虚伪。影片中的克莱恩却是长相英俊、正直善良,坚信科学、反对迷信,虽偶显怯懦,但实则勇敢,可爱可敬。欧文笔下的卡翠娜是一位漂亮丰满,会吊男人胃口的恋爱高手。影片中的卡翠娜是一位美丽、正直﹑善良的女孩,喜欢用巫术拯救她所爱的人。布鲁姆在小说中是高大健壮、性格粗野,为了赶跑情敌假扮无头骑士将克莱恩吓跑。影片中的布鲁姆高大英俊,富有正义感,为了打败无头骑士无畏无惧,死在无头骑士的剑下。新人物的创造和原有人物性格的改变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达,增强了电影的可观看性。
气氛恐怖化。欧文在小说中营造一种古朴原始,远离尘嚣,没有一丝人工纷扰的原生态氛围。他也运用了一些哥特式元素,比如山谷、老树、小溪、暗夜,各种鬼怪传说以及无头骑士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会毛骨悚然,更多地感觉它是一个世外桃源。而电影中的小镇终日阴沉,乌云密布,从头至尾都渗透着恐怖阴森的气氛。“面貌狰狞的无头骑士,阴森险恶的森林,形状怪异的亡灵树,忽明忽暗的光影,红与黑的厚重色彩,面色苍白并略带神经质的人物形象,阴郁浓厚的配乐等等,这些哥特元素使得影片弥漫着深沉与黑暗的氛围,让观众领略了伯顿一贯的哥特式的阴暗、死亡、荒诞、绝望。”[1](P42)这种恐怖气氛的营造使得观众始终紧张不安、提心吊胆,迎合了现代观众追求刺激的心理需要。
主题多重化。欧文在小说中描写的小村庄是一个世外桃源,克莱恩代表了欧洲殖民者的形象,克莱恩亚来到小村庄及其所作所为暗寓了小说讽刺了欧洲殖民者的贪婪和侵略的主题。克莱恩并未成功,被情敌吓跑,睡谷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这体现了欧文想留一方净土在人间的美好愿望,是小说的另一个主题。电影的主题有多个:卡翠娜的继母为了复仇和谋得别人的财产,设计了一系列的杀人案,甚至亲自动手杀死了家中的女仆和自己的妹妹,表现了人性的残忍、贪婪和暴力;电影中克莱恩笃信宗教的父亲杀死母亲的情节揭露了基督教的虚伪性;电影结尾真相大白,继母被无头骑士带走,小镇重恢复平静,表现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电影结尾使我们在黑暗中终于看到了光明,克莱恩与卡翠娜并肩走入明亮的新千年,向我们揭示了爱的力量可以把人类从邪恶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走向美好与光明。由此可以看到伯顿电影的主题是多重的,不仅有对外在世界的抨击,更有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挖掘。
二、颠覆的原因
艺术形式不同。《睡谷的传说》是小说,读起来时而使人发笑,时而使人紧张,使人欲罢不能,实属上乘佳作。如果按照原著风格拍成一部电影,应该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文艺片。但由于剧情比较简单,人物不够丰富,这就很可能导致影片只有艺术价值,却失去了商业价值。而电影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高票房。因此,蒂姆·伯顿对原著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甚至颠覆,不仅通过血淋淋的场面和强烈的音乐效果使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受到刺激,而且通过离奇曲折的情节、哥特式元素的运用以及悬疑气氛的制造,强调观众内在心理的紧张和参与。“电影在痴迷和娱乐观众的同时也陶冶净化观众,它有效地聚焦在人类生命中黑暗、禁忌、怪异的事件上,迫使观众面对自己内在的兽性,一个造成人类巨大不安的有失宗教、道德、理性和良知的话题。”[2](P253)这就使得观看电影也成为一种高级、深层的审美体验。
所处时代不同。《睡谷的传说》处于19世纪初期,人们没有手机、电视、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读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享受,一种陶冶,一种心灵的净化。电影拍摄于21世纪,人们忙于生存和竞争,躁动不安,静下心来读一部名著或是看一部文艺片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人们需要的是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获得放松或是获得刺激。蒂姆·伯顿富有敏锐的观察力,洞悉了人们的心理、社会的时弊,通过对原著进行颠覆,迎合了大众的需要。扣人心弦的情节,悬疑恐怖的气氛,气势磅礴的管弦乐配乐以及一流的视觉效果都使得观众从头到尾紧盯屏幕,紧张不安的情绪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这也是这部影片票房过亿的原因。
总之,《断头谷》对《睡谷的传说》进行了巧妙的颠覆,使得电影情节更加离奇曲折,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气氛更加悬疑恐怖,主题更加丰富。这种颠覆是由于电影和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及二者所处的不同时代造成的。
参考文献:
[1]王晓倩,方刚.蒂姆·伯顿电影《断头谷》中的哥特元素解析[J].电影评介,2012(11).
[2]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