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生自强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2014-03-25郭曌汾
郭曌汾
(湛江师范学院 学生处,广东 湛江 524048)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日益凸显,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着高校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受到了党和政府、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从国家、地方政府到各大高校都已纷纷建立了资助体系,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资助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以地处广东粤西地区的湛江师范学院为例,目前实施的资助政策已基本覆盖了全校所有的贫困生,每个贫困生每年都能拿1000—5000不等的助学金。如果他们在学习上足够勤奋努力,还可以拿更丰厚的奖学金。因此,高校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已不再是难题。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贫困生从小生长在贫穷的家庭,自信心不足,性格孤僻,社交障碍,也有些贫困生在丰厚的经济资助下产生了“等、靠、要”心理,一味地指望学校的资助而不思进取,不懂得感恩回报。这样的学生将来也是不容易为社会所接受的。
众所周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他们将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而对于暂时身处困境的贫困生来讲,更需要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信念走出目前暂时的困境,创造崭新的人生。当然,这个过程既要靠学生个人的努力,也要靠高校的引导和帮助。事实上,许多高校为此已经推出了很多好的做法,如复旦大学成立了“本科生助学成才家园”,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搭建成长和锻炼的平台;[1]广东华南农业大学实施“竹铭计划”贫困生励志强能工程,通过举办一系列培训课程,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和素质拓展。[2]这些高校的有效经验告诉我们,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教育和能力培养,推行贫困生自强教育,让“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相结合,并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把重心放在如何培育贫困生自强自立精神和能力方面,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战胜困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
一、开展贫困生自强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自强教育与高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相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3]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贫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强烈,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自立自强。因此,自强教育从贫困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尊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陶冶情操、提升品格、自立自强。
开展自强教育是贫困生励志教育的有效延伸。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并纷纷开展以“促进贫困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励志教育,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目前各高校开展励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主要集中在理论教育方面,而实践教育较少。可以说,自强教育是在励志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励志教育的延伸,它既注重引导式的理论教育,又注重体验式的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并从中领悟道理,获取经验。
开展自强教育是推行榜样教育的有力手段。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观察学习理论中指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今后以此来指导行动。”[4]因此,榜样教育在任何学习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到贫困生的自强教育中,即挖掘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贫困生典型,把他们作为榜样在其他贫困生中进行宣传,激发起其他贫困生的信心。由于榜样教育具有具体形象化和亲和力的优点,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学习的手段,因此在贫困生的教育中可以起到更加积极的效果。
开展自强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良好补充。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涉世未深、经验不足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而对于贫困生来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操作技能、人际交往等能力更加薄弱,而这些又无法从传统的课堂教育中学习到,只有通过其他途径去培育。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展自强教育,通过岗位教育、素质培训等手段,提前让学生在参与式教育过程中体验职业环境,掌握求职技巧,培养工作能力,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因此,自强教育也是课堂教育的良好延续和补充,它更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的活动,弥补传统课堂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缺陷。
二、开展贫困生自强教育的途径
开展榜样教育,宣传和培育优秀贫困生典型。榜样教育是推行自强教育的主要而且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它不同于书本理论的说教,它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典型,不会让学生有很大的差距感,因此在学生当中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5]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举办优秀自强学生的评选、自强自立征文等活动,发掘和培育自立自强贫困生典型,并通过颁奖典礼、事迹报告会、座谈会、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和启发更多的贫困生向榜样学习。在湛江师范学院,学校每年开展“自强之星”的评选,经过评选,挖掘了很多学习成绩优秀,或对社会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有自强奋斗经历的优秀学生,在贫困生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榜样示范作用。
开展实践教育,拓宽大学生勤工助学平台。勤工助学既是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途径,也是为广大学生提供全面发展、锻炼能力的实践平台。学校应该大力开辟智能、文化、技术型勤工助学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创业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贫困生培养能力、增加阅历、丰富经验的重要途径。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在校内专门设置了助管、助教、助研的勤工助学岗位,逐渐代替传统的劳务型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与服务工作中,锻炼能力。此外,学校还创建勤工助学一条街、勤工助学创业孵化园等实践基地,开设助学实体,由学生组建团队自主管理和自主经营,不仅实现了勤工助学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还培养了一大批创业管理人才。
开展素质培训,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能力。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技能欠缺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而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操作方面可能更为薄弱。不少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以为只要刻苦学习就能找到好工作,所以埋头苦读,忽略了诸如人际交往、口才表达等能力的锻炼,最终在职场上屡遭失败。因此,针对贫困生薄弱的一些技能和知识进行强化培训显得十分必要。学校可开设贫困生素质培训班,对贫困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口才、人际交往、写作、普通话、计算机、求职技能、礼仪等多个方面,让学生通过培训,走出课堂理论,走进实践锻炼,在活动中掌握必备的求职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挫折教育,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历失败后一蹶不振。尽管大多数贫困生正在或者曾经受到贫穷命运的打击,但一直没离开校门的他们,对于未来人生即将面对的更大考验还一无所知。因此,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一方面要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灌输遭受挫折的思想,理性分析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考验,例如找不到工作、工作中受排挤、劳而无功、丧失亲友等重要事件,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不至于遇到挫折时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可以人为地制造挫折事件,例如在各种竞聘和面试活动中,设立重重关卡,训练学生在逆境中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对抗挫折的过程中形成顽强的品格。[6]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密切关注贫困生成长过程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问题,接近、了解和关爱贫困生,为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使他们的心理品质不断得到改善,增进心理健康水平。还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贫困生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强精神成为他们战胜贫困、开创未来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优化育人环境,构建激励上进的自强氛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一是要注重班级、宿舍的组织建设,倡导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理念,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消除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二是借助网络、报纸、墙报、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宣传一些社会成功人士的成才奋斗历程,以及学校优秀贫困生的先进事迹;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组织他们参加其中,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努力营造良好的自强氛围,让贫困生深切感受到学校和师生的温暖,体会到学校给予他们的支持,消除经济困难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童一明.为梦想添翼 助学子成才[EB/OL].复旦新闻文化网http://news.fudan.edu.cn/2008/1106/19774.html.2008-11-06
[2]朱汉斌,蒙丽,方巧君.华南农大“竹铭计划”纪实:扶贫砺志助学育人[EB/OL].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80138.shtm?id=280138.2013-7-18
[3]周红旗,王刚.论家庭困难学生的自强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4]李娟.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与榜样教育[J].科技信息,2008(3).
[5]彭勃.大学生诚信自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8).
[6]沈燕.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浅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