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古和近代汉语的高频动量词

2014-03-25南北

关键词:用例动量完整性

南北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本文关于汉语史的分期,综合王力等人的观点划分如下:上古汉语从先秦到东汉,中古汉语从魏晋到隋唐,近代汉语从晚唐五代至宋(前期)和从元明到清(后期),现代汉语从民国至今。本文关于高频动量词的判断标准如下:用例较多;分布较广,即出现在同一时期的多部文献中;对动词的选择较为宽松,即可计量多种语义的动词。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标准从而确定各时期的高频动量词。由于上古汉语中动量词数量有限,且用例较少;而现代汉语中的高频动量词与近代后期(元明清)基本相同,所以本文不讨论上古和现代汉语中的动量词,将重点讨论魏晋南北朝、晚唐五代和元明清三个时期即中古和近代汉语的高频动量词及其更迭、更迭的原因和语义特征。

一、中古和近代汉语的高频动量词及其更迭

关于魏晋南北朝汉语的高频动量词,我们选取了《百喻经》、《六度集经》、《世说新语》、《搜神记》、《齐民要术》等五部文献进行统计,用例较多的动量词是:“遍”50例、“度”22例、“过”9例、“匝”9例。其中,“匝”虽用例不少,但仅计量“围绕”义的动词,使用有较大限制,故不计入。据此,我们认定魏晋南北朝的高频动量词是:“遍”、“度”和“过”。

晚唐五代的高频动量词,我们统计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祖堂集》、《敦煌变文》、《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四部文献,用例较多的动量词有:“度”73例、“回”53例、“下”35例、“匝”33例、“遍”32例。其中,“下”和“匝”用例虽不少,但“匝”主要见于《敦煌变文》,使用范围较窄,且几乎只计量“环绕”义的动词;“下”则主要计量“击打”义的动词,使用受限,因此“下”和“匝”不计入。所以,晚唐五代的高频动量词为:“遍”、“度”和“回”。

元明清时期的高频动量词,我们统计的文献是《水浒传》(前20回)和《警世通言》,用例较多的动量词有:“遍”109例、“回”62例、“次”59例、“番”33例、“遭”32例。所以,元明清高频动量词是:“遍”、“回”和“次”。

由此可见,三个时期的高频动量词发生了如下更迭:魏晋南北朝时,高频动量词为“遍、过、度”;至晚唐五代,“回”取代“过”,“遍、回、度”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动量词;至元明清,“次”取代“度”,“遍、回、次”成为这一时期的高频动量词。

二、中古和近代汉语高频动量词更迭的原因

其一,魏晋六朝时,高频动量词为“遍、过、度”,其中“度”的出现频率稍低。从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看,“遍”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度”既可强调动作的过程性性,还可以泛表动作次数;而“过”既可以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又可以强调动作的过程性,还常常泛表动作的次数,即“过”具备上述三种语义特征。因此,魏晋六朝时,“过”与“遍”、“度”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合。但此时“度”的用例相对有限,“过”与“遍”、“度”基本呈互补分布,所以三者能够并存。

其二,至晚唐五代,强调对象的完整性的“遍”持续发展,地位依然牢固;同时,既可强调动作的过程性,还可以泛表动作的次数的“度”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样,具备三种语义特征的“过”就在功能上与“遍”、“度”重合严重,显得有些冗余。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过”于是被语义特征较为单纯的“回”取代,借用刘世儒的话说即是“结果,这个无所不可的动量词‘过’倒反弄得一无可用了”。[1](p253)至此,“回”取得迅速发展,用例激增,与“遍”、“度”一起,成为晚唐五代的高频动量词。“遍”、“度”、“回”三者在表达动量上虽略有重合,但并不影响彼此共存于晚唐五代。

其三,至元明清,强调对象的完整性的“遍”进一步发展;强调动作的过程性的“回”更是发展迅速,数量大增。既可强调动作的过程性,还可以泛表动作的次数的“度”与“回”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合,由于“回”的强势,于是“度”逐渐衰微,并被语义特征更为简单、仅泛表动作的次数的动量词“次”所取代。至此,汉语最终形成高频动量词“遍、回、次”鼎足三分、互补分布的格局。

总之,中古至近代汉语高频动量词的更迭是遵循经济性原则的结果。

三、中古至近代汉语高频动量词的语义特征

考察上述几个高频动量词“遍、过、度、回、次”的语义特征可知,它们都包含以下三种语义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强调动作的过程性]、[+泛表动作的次数](“+”表示具备该特征,“-”表示不具备该特征)。

(一)遍

“遍”的主要语义特征是[+强调对象的完整性]。邵敬敏在研究现代汉语的动量词时曾首先指出这一点。[2]据我们考察,古代汉语中的动量词“遍”也主要表现出这一语义特征。“数词+遍”构成的动量短语可以放在动词前后分别做状语和补语,而所计量的动词则都为及物动词。从语义上看,“遍”主要强调对象的完整性。

魏晋六朝时,“数词+遍”做状语和补语的比例大致相当,做状语和补语几乎总是强调对象的完整性,例如:

(1)瓜生,比至初花,必须三四遍熟锄,勿令有草生。(齐民要术·种瓜)

(2)主人三遍读文,各再拜。(齐民要术)

(3)净淘三十许遍;若淘米不净,则酒色重浊。(齐民要术)

例(1)中,“遍”强调“熟锄”的对象是“整块瓜地”;例(2)中,“遍”强调“读”的对象是“整篇祝文”;例(3)中,“遍”强调“淘”的对象是“所有的米”。

晚唐五代时,与魏晋六朝一样,“数词+遍”做状语和补语的比例仍大致相当,且做状语和补语在动量表达上无明显区别,例如:

(4)相公诸司共立礼佛,三四遍唱了,即各随意。(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5)更见大鞋和尚影,曾在此山修行,巡五台五十遍,于中台顶冬夏不下,住三年也。(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例(4)中,“遍”强调“唱”的是“整篇经文”;例(5)中,“遍”强调“巡”的对象是“整个五台”。

元明清时,“数词+遍”做补语的数量远远多于做状语的数量,而“遍”仍主要强调“对象的完整性”,例如:

(6)林冲把前日高衙内的事告诉陆虞候一遍。(水浒传·第七回)

(7)我弟兄们几遍商量,要去入夥。(水浒传·第十五回)

例(6)中,“遍”强调“告诉”的对象是“整件事”;例(7)“遍”强调“商量”的是“整件事”。

总之,动量词“遍”主要强调“对象的完整性”。

(二)过

关于“过”,刘世儒认为它是南北朝时期适应性最强的动量词。[1](p250—253)从实际语料看,“过”既可以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又可以强调动作的过程性,还常常泛表动作的次数,亦即,“过”具备上述三种语义特征。

“强调对象的完整性”的例子,如:(以下“过”的例句皆转引自刘世儒)

(8)道德二篇,实道书之宗极,太极真人亦云:诵之万过,白日升天。(冥通记·卷4)

(9)前后读兄文一再过,便上口语。(陆云·与兄平原书)

从语义上看,例(8)中“过”强调“诵”的对象为“道德二篇”的全部内容,例(9)中“过”强调“读”的对象为“兄文”的全文。

当结合的动词为持续动词时,动量词“过”还可以强调“动作的过程性”,例如:

(10)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水经注·卷34)

(11)元因徐徐以腹揩屋栋数十过。(神仙传·卷7)

例(10)、(11)中“往返”、“揩”皆为持续动词,动量词“过”强调的是动作“往返”、“揩”延续的过程。

当结合的动词为瞬时动词时,动量词“过”仅“泛表动作的次数”,例如:

(12)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抱朴子·杂应篇)

(13)一年三过为之,三月、八月、十二月也。(《论语·乡党》皇疏)

(三)度

“度”主要具备[+强调动作的过程性]、[+泛表动作的次数]两种语义特征。当与动量词“度”结合的动词为持续动词(如下例中的“舒”、“搅”等)时,此时动量词“度”一般强调动作的过程性。例如:

(14)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齐民要术·杂说)

(15)仰瓮口曝之。十日内,每日数度以杷彻底搅之。(齐民要术·作酱等法)

(16)僧等为求佛法,起谋数度,未遂斯意。(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当与动量词“度”结合的动词为瞬时动词(如下例中的“易”、“上”等)时,此时动量词“度”一般泛表动作的次数。例如:

(17)盆中水浸,置屋里,一日三度易水。(齐民要术·作酱等法)

(18)在台上,怪道士云:“朕两度上台,卿等未有一人登仙者,何意?”(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四)回

“回”的主要语义特征是[+强调动作的过程性],[3]晚唐五代及元明清的例子如:

(19)云聚忽迎来,逆风急吹,张帆顿变。下帆之会,黑鸟飞来,绕舶三回,还居岛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20)向我垂情非世愿,与他为子是天差。半年出国忧千种,一日归宫骂百回。(敦煌变文·双恩记)

(21)却说邵氏取床头解手刀一把,欲要自刎,担手不起。哭了一回,把刀放在桌上。(警世通言·第三十五卷)

从语义上看,以上例句中“绕”、“骂”、“哭”皆为持续动词,动量词“回”主要强调这些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五)次

“次”的主要语义特征则是[+泛表动作的次数]。例如:

(22)智深,你连累杀老僧。前番醉了一次,搅扰了一场,我教你兄赵员外得知。(水浒传·第四回)

(23)酒至数巡,食供两次,晁盖和王伦盘话。(水浒传·第十九回)

(24)桂迁与二媳一女仅以身免,叫天号地,唤祖呼宗,哭得眼红喉哑,昏绝数次。(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

(25)秋香道:“此后于南门街上,似又会一次。”(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

从语义上看,上述诸例中的动词“醉”、“供”、“昏绝”、“会”显现的都是瞬时义,动量词“次”仅泛指这些动作反复的次数,没有太多的附加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高频动量词“遍、过、度、回、次”的语义特征,可概括如下:

遍:+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强调动作的过程性,-泛表动作的次数

回:-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强调动作的过程性,-泛表动作的次数

次:-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强调动作的过程性,+泛表动作的次数

度:-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强调动作的过程性,+泛表动作的次数

过:+强调对象的完整性,+强调动作的过程性,+泛表动作的次数

参考文献:

[1]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1996(2).

[3]仝国斌.论“回”与“次”[J].郑州大学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用例动量完整性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精子DNA完整性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