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
2014-03-25阚甜
阚甜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达到惊人的727万人,再加上全国经济下行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字眼占据各大媒体主要版面,成为议论的焦点。有专家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咎于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高等教育滞后于社会需求、经济形势疲软等外部客观因素;二是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方式、决策方式、对职业世界的认知程度等内部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大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就业障碍,社会和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开展职业指导,学生有目的实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一、概念与研究设想
“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个概念不能简单地对等于“好不好就业”或“有没有成功就业”,它更接近Gait于1996年提出的“职业决策困难”这个名词的内涵。Gati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泛指个人在求职过程中进行决策时也许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国学者龙立荣(2000年)认为职业决策困难主要是个体在刚踏入社会时不知道选择什么职业,或者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变换工作时难以从几个职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们借鉴职业生涯决策的内涵,把“大学生就业困难”简单地定义为: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不知道选择什么职业或难以从几个职业选择出最适合的职业。
同理,我们借鉴Gait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DDQ)的五个纬度,设计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调研”,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环境认知、人职匹配能力、社会适应性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调研。被试是来自于集美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几所高校的380名高年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45份,回收率90.79%。被试的年级分布为四年级60.7%,三年级39.03%;男生占41.28%,女生占58.72%;文科占54.15%,理科占45.85%。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自我认知清晰,职业认知不清
自我认知是成功就业的开端和基础。充分了解自我的能力结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有助于大学生减少职业决策困难,从而做出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66.6%的学生认为“我很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52.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的能力能够胜任所选择的工作”,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非常清晰。这可能是因为经过多年发展,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必修课、讲座、沙龙、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让职业规划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因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MBTI职业性格理论等自我认知的相关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在教学过程占的比重较大,所以产生了积极效果。
如果能够充分认识职业世界,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描绘出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但是调查显示63.7%的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发展空间不清楚”,有50.9%的学生“不清楚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具体做什么?”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难以准确定位,决策时犹豫不决,择业时摇摆不定。
(二)对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的认知不客观
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高达84.8%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找工作的人太多了”,还有74.7%的学生认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远少于就业人数”。关于社会环境的看法,53.4%的学生认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太高了”,60.1%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太苛刻”,67.7%的学生认为“社会太复杂了”,这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差,夸大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他们对进入社会去求职存在畏惧心理。
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单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了解社会的机会,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各种媒体报道,因此对社会的认识难免有局限性。家长为了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过多陈述社会的复杂和阴暗,为了刺激孩子产生学习动力,又往往夸大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因媚俗、臆断、过量、跟风、猎奇等动机刊发的新闻往往会产生负面效果。[1~3]一提到社会就是复杂、黑暗,一提到职场就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提到大学生就业就是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和"蚁居”的毕业后生活。这些都导致低年级学生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认知出现偏差。
(三)“人职匹配”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有待提高
工作世界中有成千上万种职业,每个人都有许多适合从事的职业。而换个角度思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够满足一个人所有的需求和愿望,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它的局限性。霍兰德认为个人兴趣类型和职业环境之间的适配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所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之处是,能够准确认识自己,能够充分认识职业,并把二者适当匹配。但是,调查显示49.3%的学生“所找的工作很难和自己的理想一致”,39.0%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工作我不会去做”,显示大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时缺乏“人职匹配”意识。
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大学生也表现不佳,61.7%的学生承认“我找工作会听父母的意见”,48.4%的学生不相信“世上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的职业”。正是因为缺乏人职匹配的意识,造成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较差,也导致他们盲目追求自我兴趣、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了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与外部职业世界的匹配,从而造成职业决策困难,求职时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三、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全面评价职业的理念,提高“人职匹配”能力
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初步出现积极的效果,正如调查所示,学生已经形成稳定、清晰的自我认识,对职业的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调查也显示学生对职业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职业决策时明显缺乏“人职匹配”意识和能力。因此,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是通过课程、讲座、沙龙、学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全面评价职业的理念,充分了解预期职位所对应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福利报酬、人际关系等;二是通过社会实践、职业见习、专业实习、职场人物访谈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引导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支持等。[4~6]三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设置“决策学习”相关模块,让学生了解CASVE等决策理论,模拟运用SWOT、决策平衡单技术等科学的决策工具或方法进行职业决策,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理智型风格,从而提高“人职匹配”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
(二)学生自身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和强化,学生的自立性、自觉性、自制力及耐挫能力也可以通过实践得到提高。可以说,社会实践是联系学生和社会的纽带,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认清社会环境、感知就业环境、判断就业形势、明确社会责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一是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实践活动、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创业大赛、“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等;二是参加社会公益性工作,如红十字会员、青年志愿者、社区义工等工作;三是给身边有正式工作的熟人当助理,积累工作经验,了解职业世界;四是合理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可以是专业实习、见习,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大学生在努力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事项:一是要筛选目标,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或毕业后求职方向确定实践的内容,不能盲目或单纯为了“挣钱”而实践;二是要分清主次,学生以学为主,不宜因为社会实践影响专业学习,这样会得不偿失。
(三)新闻媒体要客观反映就业形势,重点宣传正面积极的社会现象
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喉舌作用,发挥好舆论引导以及信息传播作用,客观全面评价社会现状,弘扬社会主流思想,多宣传好人好事好现象,打消大学生对社会的恐惧心理。客观解读国家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国家、省、市等各级党和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所出台的优惠扶植政策,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结合当代青年成长规律以及社会基层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实际,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生动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宣传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方面所涌现出来的典型,尤其是到西部、到基层、到小微企业就业的典型,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求职理念。总之,新闻媒体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学生有勇气迈入社会,有信心走进职场,有谋略决策未来。
(四)家庭要发挥正能量,成为学生求职路上的“助推器”
在我国,读书、求职、工作从来不是个人之事,而是事关整个家庭的大事。刘湘云教授指出,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知识文化、经济水平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子女的人格特点、职业价值观、就业倾向。《厦门日报》曾经做过“孩子找不到工作,家长怎么想”的专题调研,家长的答案大多是:“我觉得挺没面子的”、“希望用人单位能放低门槛”、“孩子还小,不工作也没啥大不了”……,如此看来,家长或许比学生本人更好高骛远。家长的观念和做法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就业,反而给政府和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制造了许多变数。为了促进孩子更快成长,更有担当,家长首先要改变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引导孩子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抱负的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做出应有贡献。[7]其次,家长可以结合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孩子从长远发展着眼,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防在求职择业时出现“短视行为”。最后,高校也要通过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座谈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与家长作好沟通,共同引导学生走向职业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彭永新.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研究及其启示[J].人类工效学,2000(4).
[2]于泳红,汪航.职业决策困难研究新进展及对我国职业指导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3]吕英建.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困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周立.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实现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钱宁,刘剑霞,苏向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3).
[6]周元洪.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6).
[7]高山,王静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