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多位一体的择业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4-03-25

关键词:毕业生辅导员心理健康

张 铮

一、高校构建多位一体择业心理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校择业心理教育的特殊性需要

择业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能力,从社会许多职业中选择其中一种作为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过程[1]。择业心理是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大学生择业心理深受其认知水平和能力、情绪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2]。高校择业心理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所需的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择业过程出现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障碍等问题的教育。

高校择业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具有全员性。它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全程性;需要全校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关心,具有广泛性。同时,因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社会因素、个性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高校择业心理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多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教育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教育作用。

(二)国内外择业心理教育研究成果运用的需求

在国外,择业心理教育是随着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的成熟和职业指导实践的深入而随之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二战前后,许多社会学家和职业指导工作者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广泛运用于职业问题研究,并逐渐形成众多的职业指导理论派别。例如,弗兰克·帕森斯(1909)的特质因素论,约翰·L·霍兰德(1973年)的个性与职业类型匹配理论,金兹伯格与萨伯的职业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指导趋于系统化和多样化[3]。它们虽然见解各异,但各种理论之间有着纵向发展的延伸性,横向发展的互补性。它们或者强调个人因素,或者强调社会因素,或者强调两者的综合因素。

国内择业心理教育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普遍认识到择业心理教育应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如王小侠(2006)的论文《当代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心理教育》论及择业心理是职业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偏差和障碍,都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职业心理教育才能解决,应受到家长、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4]。二是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受到普遍关注,择业心理教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王传旭、姚本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的第12章分析了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特点、心理冲突、心理误区,提出大学生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做好求职心理准备[5]。三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择业状况进行研究。例如,宋涛(2009)的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通过自编的择业问卷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择业主动性低、择业焦虑等不良择业心理。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6]。

综合分析国内外该领域研究发现:不能仅仅从静态角度研究个性与职业的匹配,还要从动态角度关注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职业选择的长期性;不能仅仅注重心理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还要注重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并重和平衡。因此,要积极探索融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多方力量为一体的多位一体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体系,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三)当前就业环境的需求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等几个发展阶段,已突破了国家“统包统分”的观念和体制,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必须对职业选择问题做出思考和决策。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考验,由择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它影响了部分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职业前途,影响了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

高校构建多位一体择业心理教育体系,从实践意义上看,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必将有力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高校的就业工作,推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结构化矛盾。

二、校内多位一体择业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校多位一体择业心理教育体系,需要在校内构建集日常教育管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多位一体的择业心理教育体系。

(一)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发挥辅导员对择业心理教育的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教育的一线管理者,也是最直接的心理教育者。择业心理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决定了必须由辅导员参与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

首先,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的管理者,辅导员往往承担着沟通者和疏导者的角色。当学生产生择业心理困惑,或在专业学习上产生困难时,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与学生沟通,并联系家长,与家长配合,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因此,学校如果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专业培训,使辅导员在沟通时能更科学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辅导员工作也会事半功倍。

其次,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其进行咨询的过程中以及咨询完成后,都需要辅导员再对其进行观察,并积极配合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对该学生继续施加积极的影响。同时,辅导员也需要和该学生的家长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并在班级中营造有益于该学生恢复的班级环境,共同帮助该学生积极转变。

再次,辅导员还可以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对学生优良心理的形成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其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比较作用具有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激励功能。辅导员可以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加强对学生择业心理教育。

最后,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会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班级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在班级中学习、生活,会在潜意识中把辅导员当成自己的榜样,会在不知不觉中倾向模仿辅导员的一举一动。因此,辅导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培养心理委员作为学生助手,鼓励学生自己讨论建立班级制度,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建立真诚、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要在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活动中提升心理素质,使之能为学生理性择业、成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择业心理教育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以自身的心理健康去影响学生,以对工作的热情和激情感染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职业的楷模。其次,他们要根据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挖掘教学中的择业心理教育因素,关注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适时、适度地把择业心理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成才意识和专业兴趣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去,提高学生择业效能感,培养、鼓励学生成为职业领域的能手。第三,在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要结合教学情况反馈,减轻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最后,应积极进行专业课教学改革,探索既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学模式。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择业心理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择业心理教育的意义,并把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以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接纳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真正转变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择业心理教育的合理因素,在择业心理教育中渗透、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积极研究,寻找出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的途径。他们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提升学生择业心理素质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落实择业心理教育

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多项内容,如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学习心理等,择业心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与择业心理教育息息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就业指导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200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用3-5年逐步过渡为高校各专业开满38课时的必修课。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又将心理健康课确定为高校各专业必须开设的必修课。国家对这两门公共必修课非常重视。但是,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却是一种负担。特别是,对于学制较短的高职院校来说,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且专业课任务繁重,本来应当受到重视的心理健康课和就业指导课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如果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和就业指导课结合起来,将择业心理教育作为二者有机融合的关键点,必将给高校的心理教育带来新面貌。

三、校外多位一体择业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择业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不只是舆论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实际工作的支持。因为,仅凭学生在校短短三至四年的大学教育,是难以达到良好效果的。因此,构建高校多位一体择业心理教育体系,需要在校外积极寻求社会合作,探索集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力量于一体的教育途径。

(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立法工作

高校应发挥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对本地区、本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和就业情况分类进行调研。例如,可在分专业、分层次(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分性别、分生源地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调研报告和科研论文,公开发表或提交相关部门,为国家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提供合理有效的依据。

(二)协助政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扶持和管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 号)文件规定:“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为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建立专门台账,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和重点帮扶,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或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高校应协助政府在加大对各类大学生就业市场扶持力度的同时,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法律体系,制定合理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明确各类就业市场的地位、性质、职能、责权利等,使其能够高效有序地运作。

(三)配合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

高校要积极配合教育部、人社部、省市区各级政府,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在通过校园双选会、招聘会等形式做好自身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同时,应及时将未就业毕业生的联系方式等信息报送省教育厅、人社厅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需加强就业供需信息的互通共享。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的通知》(教学厅函[2010]30 号)要求,教育部研制了“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2012年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统一数据信息标准,建立教育部、省区市、高校三级网络架构,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一站式注册及信息合理有效共享。就业主管部门可依据该系统信息及时掌握就业动态,有效监测毕业生就业状况。这些举措如果落实得当,就会将几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不仅要和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积极参与建设“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还应组织全体毕业生及时上网注册,通过就业一体化系统投简历、找工作。要将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总结反馈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以便进一步提升就业一体化系统的服务能力。要结合系统的信息反馈,做好在校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

(四)发挥广大社会新闻网络媒体作用,做好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舆论宣传工作

高校应关注国家文化、宣传等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举措,主动和当地文化与宣传部门联系,寻求合作,出谋划策,正确引导广大社会新闻网络媒体做好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舆论宣传工作。要将最新的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和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融入电视、广播、网络信息平台、戏剧、艺术节目和其他文化作品中,形成一张立体的舆论导向网,为大学生提供成功择业的精神动力和判别是非的科学标准。同时,改变某些企事业单位陈腐的用人观念,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多提供合适的实习、见习和就业岗位,为优化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社会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五)积极建立“学校——学生——家庭”的互助体系

高校有相当多的学生家长在子女入学以后就将教育孩子的主要力量放在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关心不够。还有些家长存在一些择业、就业方面的偏颇观念,造成孩子不良的择业观念,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家庭和谐、宽容、理解、支持的氛围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邀请校内外专业人士或辅导员,通过参与活动、约谈、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加强学习,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要使家长认识到平时应多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因素和就业竞争的公平性,掌握自我调节方法,摆正择业心态。对于已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应配合学校深入了解孩子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配合制订与实施心理辅导和矫治计划。作为教育主体,学生本人应积极面对,主动配合,共同构建“学校——学生——家庭”的互助体系,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择业技巧,掌握职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成功择业、就业。

四、结论

高校的择业心理教育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生幸福;关系到高校的和谐进步和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就业政策的有效落实。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不能消极等待大学生由“毕业生”直接变成“失业者”;不能等到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出现了心理问题时,才去重视择业心理教育问题。高校不仅要构建集日常教育管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择业心理教育体系,还需要协同教育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医疗卫生部门、新闻传播及文化等部门共同建立更大范围的服务大学生的择业指导体系。要加大研究力度,既要从整体上系统研究,又能分层次做精细化研究,有效解决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

[1]林崇德.择业的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3]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小侠.当代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6(12).

[5]王传旭,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6]宋涛.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D].甘肃:兰州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毕业生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