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世界眼光
2014-03-25王飞
王 飞
张謇的世界眼光是成就其宏伟事业的核心要素。张謇无论是实现人生道路的转折,还是事业的开拓,都与其世界眼光密不可分。张謇在回顾其心路历程时讲道:“鄙人自前清朝成进士后,默察世界之大势,谛观内政之状况,知时局不可与有为,即绝意仕途,愿为社会稍效微力。又深信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利用厚生而正民德。”[1]255张謇在清政府闭关自守、民众墨守成规的时局中感到毫无自强希望,遂退出仕途,跳出旧的格局,开辟新路。可见,张謇的世界眼光是其人生转折和开拓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深入了解其知识体系,深刻认识其人生和事业的关键钥匙。
一、世界眼光是张謇创办事业的主要动力和思维方式
张謇之所以高举“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大旗,根本动力就在于他睁开眼睛看世界。他发现,在世界工业化日新月异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后,民生凋敝,综合国力与西方社会的差距愈发加大。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处境越来越被动与尴尬,竞争力日益低下,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甚微,面临被列强侵略的威胁。正是看清了这样令人惊耸的时局,张謇决定履行爱国者的担当和历史使命,转变轨道,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
张謇以实业为发端,次第经营教育、慈善、社会建设等事业,推动宪政和法治,构建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变革理念、发展战略和实践架构。可以说,张謇这些创新举动都是以世界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实践范式为参照。例如,他创办的大生纱厂,瞄准国外棉纺业工业化大发展所形成的国际市场,设备、技术、科技人才主要依靠引进。他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仿照美国的大农开垦法,采用公司制形式开发农业,建立工业与农业相互辅助和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大量引进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种植、制盐、水利等先进技术和成果。他创办的教育事业,参照西方的新式教育模式,建立起幼教、普及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升格秩序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门类。他果敢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优秀人才,推进教育教学变革。不难看出,张謇绝不仅是一位埋头苦干的实践家,更是一位高屋建瓴的战略家,是放眼寰宇、胸怀全局、驰骋世界的伟人。
张謇具有世界级的眼光和成熟的思维品质,在当时难能可贵。张謇曾针砭时弊地指出问题所在:一是国人重国内、轻国外。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方今世界大战终了之期不远,全球视线之集中点将由西欧而直转远东。反观我国,朝野上下之所为,重内而轻外,务近而遗远。”[1]383二是国人不与世界同轨。他认为:“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 ”[2]437“然欲开门以求活,则人且鄙我蔑我,谓人民无知识,国家无法律,虽欲世界共经济,而世界不吾与,吾将若之何? ”[2]438张謇站在世界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表现出超越同时代人眼界的过人之处。
二、张謇世界眼光的主要观点
张謇的思维活动所体现的世界眼光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凡事都要具有世界眼光
张謇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认为“凡百事业,均须有世界之眼光,而后可以择定一国之立足之地;有全国之眼光,而后可以谋一部分之发达。”[1]643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国家或地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共同体和大环境。要真正干成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世界意识。如果仅仅局限于一国、地区范围内进行谋略,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地定位和制定发展措施,也不能有效地参与世界竞争。因此,张謇十分强调世界眼光,把它当做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
(二)把握世界大势
张謇十分注重对世界大势的把握,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村落自治,抑或为人处世,他都主张观察大势、顺应大势、不逆势而为。他在提出盐政改革主张时指出:“总之,天下无无弊之政,亦无不变之法,外不背乎世界大势,内有合乎社会心理,即为良法。”[1]231他把不违背世界大势作为是否是良策的重要依据。他在汇报南通自治成绩时讲道:“以为地方乃个人所与有责,县治乃国家所由积成,盱衡世界潮流之趋向,斟酌地方事业之适宜,乃以实业教育,互相孳乳,忘其薄劣,黾勉为之。”[3]524这反映出张謇虽然经营地方事业,但其决策都瞄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他在与友人探讨事情利害得失时语重心长地指出:“第其暗于世界大势,亦正可闵耳。”[4]1093他对为人处世的成与败、好与坏的评判,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世界发展的大势。不难发现,“外观大势”、“默察世界之大势”,是张謇韬世界伟略,治中国痼疾的济世良策。
(三)拜西方为师
面对世界工业化浪潮和西方先进的文明,张謇渴望用西方文明改良中国社会,极力主张虚心学习,大胆借鉴,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文明成果适当地引进我国,为我所用。张謇运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做了大量移植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重大事项:一是以通州大生纱厂为模板,运用西方的公司制、股份制发展近代工业,开创中国民营企业践行股份制的先河,并且把它推广到农业、商业、航运、盐垦、金融、文化等行业。二是以通州师范学校为起点,运用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创办一系列新式学校,实践西方教育立国的理念。他仿照西方学制,引进西方人才,借鉴西方国家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成果,大力发展国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为教育面向提高国民素质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发展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三是以《公司条例》为核心,创设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张謇认为“现在世界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以《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遂将此昙花一现之基础,至于今日,败坏不可收拾,斫丧人民与企业心、合群心,耗散最可宝贵之资本,不一而足。”[1]258他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于近代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因而大力推动国家立法。在其农工商总长任内,他以罕见的速度制定并颁布了《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20多部法律和法规,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积极效法西方,推动宪政运动,促进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变革。他创办南通博物苑、图书馆、气象台、附属医院、盲哑学校、养老院等社会事业,建立水利会、农会事务所等行业组织,以现代的组织形式促进社会建设。他引进西方机械、化工、电气、通讯、电力、心理等科学技术,倡导科学精神,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四)平等参与世界合作和竞争
张謇指出:“今日我国处于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须有观察世界之眼观光,旗鼓相当之手段,然后得与于竞争之会”[1]188。 他认为无论发展何种事业,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制定适宜政策,通过发展自己,壮大力量,平等地参与世界竞争。考虑到世界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以及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张謇主张以中外合作方式开发中国市场。“夫世界果不欲趋向大同,不欲中国为市场,不欲中国发展供给各国之原料,则亦已矣。其欲之,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1]543-544张謇提议建立合资公司,在维护主权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等条件,开展平等互利的各种经营活动。
(五)立足本国国情的开放精神
张謇的开放精神建立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他在对待外国问题上反对照搬照抄和盲目排外两种极端倾向。他援引古人的思想:“‘西士之术固有胜于中法者,习其术可也,习其术而为所愚弄不可也。’(《与戴东原论江慎修推步书》)此可以砭今之一切专信西法与务辟西法者矣。”[5]282张謇不反对学习西方,但是反对罔顾本国国情的盲目崇拜,主张以国情为立足点。例如,他在制定变革政策时指出:“外之须明世界之日新学说;内之须审本国习惯之民情。不顺民情,则农田市物价格之争,必扰及相安之生计;不参学说,则地球经线准据之用,无以希进化之大同。”[3]298在制定财政政策时,他认为:“顾窃以为财政之要,须审度国家政治历史、人民生活程度以为衡。若强援欧美强国取民之制,以组织不完全之法,施之观念不同、救死不赡之人民而责以担负,削足适履,所伤实多,未见其有济也。 ”[3]172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他强调:“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后斟酌损益,乃不凿圆而枘方。 ”[1]383可见,在处理对外借鉴与尊重国情关系上,张謇主张以国情为根本出发点,以国外经验为参照和指导,顾及本国历史和现实发展的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人民的素质和习惯等具体国情,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坚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张謇世界眼光的实质和特点
张謇世界眼光的本质是由当时中国社会关系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它体现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型社会关系变革的面向,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威权社会向公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张謇对看待世界的方式曾经有过精辟论断:“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 ”[3]524这集中地体现出张謇世界眼光的几个特征:
(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张謇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的世界眼光始终以强盛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抵御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他极力主张国际关系的平等化,反对不平等的国际协议和规则,争取公平贸易的权利和秩序。他注重在国际关系的宏观环境中审视中国,比较中国的优势和差距,提出改造中国的主张。
(二)全面性与深入性的统一
张謇的世界眼光十分宽广。从对象看,他几乎考察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尤其对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把他们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成功经验引入国内进行实践。从思考的内容看,他几乎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重要领域,尤其对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航运、金融、教育、政治、慈善、水利、城建、社会管理等进行系统考察、借鉴和实践。张謇在广泛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中国今日计,不独当师其改定之法,亦当深知初定之意。知其初定之意,而后我无操切率易之心;师其改定之法,而后我无苟简分歧之弊。”[1]47他认为学习国外东西,不能只看表面,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而要弄清决策形成过程,了解其中的原委,认清其合理性和实质,将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所用。
(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张謇的世界眼光体现出中国与世界之间开放和双向交流的辩证思维逻辑。他在总结南通自治成绩时曾说:“世界文明相见之幕方开,不自度量,欲广我国于世界,而以一县为之嚆矢。 ”[2]636一方面,他主张打开国门看世界,使中国了解世界,紧跟世界潮流,不至于落伍;另一方面,他也想让世界看中国,通过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中国力量,使世界认识和容纳中国,让中国真正走进世界。
(四)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张謇不拘泥于古今中外,认为“事有所法,法古法今,法中国,法外国,亦不必古,亦不必今,不必中国,不必外国。察地方之所宜,度吾兄弟思虑之所及,财力之所能,以达吾行义之所安。”[6]198他的世界眼光,既观照时代发展状况,又洞察世界发展新动向,还综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他不以中外国度、古今先后为采信的依据,而是以适宜为度。
(五)主流与支流的统一
张謇的世界眼光总体讲,反映的是世界主流。张謇在资政理事过程中提出三个重大发展战略:即坚持和平发展、强兵抵抗侵略;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大力发展现代工农业生产;坚持宪政变革和民主法治建设,促进政府和社会的融合。这些发展战略和实践举措,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道。然而,张謇的主流思想是在与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想、流派的甄别和批判中形成的。譬如主张创造和平发展的环境时讲道:“夫世界之潮流者,何也?不观夫德皇威廉乎?转战五十月,卒弃宫室、舆服而潜遁,致乞庇护于邻邦。不啻牺牲其人民、土地,以为全世界之试验品,于是知武力、强权、机谋、诈术之不可容于今之世矣。”[1]384张謇是在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自觉站在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和轨道上。
四、张謇世界眼光养成的路径和方法
张謇的世界眼光是他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养成的。同时,他也为后人指明了世界眼光养成的路径和方法。
(一)加强学习,为养成世界眼光奠定知识基础
张謇认为,世界观念的养成,必须依靠学习知识。“此非有世界之观念与商战之知识不可。如何发生此观念,养成此知识?非学不可。”[1]193他认为如果不学习,就掌握不了知识。知识狭隘,就会造成眼界低,思路窄,认识肤浅,不能制定完善的措施。因此,学习知识是培养世界眼光的基础和保障。学习的重要方式是阅读。张謇在取士和社会工作中刻苦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譬如 《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史记》、《诗经》、《汉书》、《三国志》、《明史》、《农政全书》、《骈雅训纂》、《周书》、《大清律》、《看泰西学案》、《日本通史》、《日本议会史》等。他还阅读许多地方志,浏览《申报》、《中外日报》等纸媒体。除了读书,张謇注重调查研究。最典型的是,他东游日本,借助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提高认识。张謇注重在交流中学习。他通过与著名专家、外派学习的学生、驻外代表、外国领事等交流,获取世界最新知识。张謇大力发展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他兴办新式教育的初衷之一,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
(二)善于实践,为养成世界眼光奠定现实基础
世界形势变化多端,稍纵即逝,书本知识只能记录历史的过程和经验教训,不能及时反映现实情况,这就需要深入实践。张謇是一位杰出的实践家。他在南通致力于实业、教育、慈善和社会等自治事业建设,就是因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杰作,是他改良中国的重大战略的实践模板。张謇推崇世界博览会,认为借此形式,可以在与各国的相互学习中培育世界眼光。张謇建议在实践中善用《海关贸易册》,“中国人非独不知合世界以为计,并不知自为计,是则不悟世界趋于大同之势,而成此大惑。”[1]540他指出,许多中国资本家不善于用《海关贸易册》,对世界经济贸易实际情况不了解,缺乏对市场供求关系和基本信息的科学分析,做事盲目,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风险。
眼界的宽度制约境界的高度。张謇从世界大格局中改良中国,经营南通,其恢弘的发展蓝图,前卫的发展理念,先进的发展手段,为处于救亡之中的中国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为位居江海一隅的南通营造了新世界的雏形。历史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虽然,张謇的理想最终没有能够在当时的中国完全实现,但是,其开拓中国近代事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张謇穿越古今时空、跨越中外国度、超越阶级营垒的世界眼光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
[1]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4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2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3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8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6]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5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