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讨——以武汉市急救中心为例
2014-03-25雍永权柳新胜武汉市急救中心急救科湖北武汉430022
雍永权,柳新胜 (武汉市急救中心急救科,湖北 武汉430022)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院前急救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日益突显。为促进院前急救事业发展,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步伐,根据武汉市卫计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武汉市急救中心实际,近年来,在人才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然许多问题,需要上级相关部门与领导高度重视,在引进与培养人才方面给予重点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1 主要工作内容
1.1 确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心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为目标,加快人才培养和急救队伍建设。
1.2 强化领导责任
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此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直接担任总负责人,将培养标准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对人才培养工作进展进行常态化督导和阶段性督导相结合,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六大机制:即科学决策机制;分工负责机制;目标量化机制;督查督办机制;情况反馈机制;定期考核机制。
1.3 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培育和扶植 “精品”,创建 “名牌”效应。确定急救人员发展目标,通过系统培养、理论培训、进修学习等方法,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的院前急救专业人才,重点是使本中心候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能够脱颖而出,能够适应未来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需要。
1.4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优化专科队伍,使高、中、初级人员占医师总数的比例为3∶4∶3。急诊医学硕士达到医师队伍数量的20%,急诊医学博士达到医师队伍的10%。急诊博士达到3至5人。急诊硕士达到7~10人。选送10名骨干到发达国家进修学习。
1.5 鼓励学术交流和学术兼职
选派医护人员参加国际、国内专业会议、专业技术培训班等学术交流活动。在现有人员在国家、省市级学会兼职基础上,5年内争取1人进入全国或中南地区学会常委以上,省市副主委、常委、委员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
1.6 建立专业学术团队,开展科研工作
每年完成一项市级科研项目,争取每两年完成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五年内争取合作完成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探讨主要行业指标、院前处置标准、急救设备配置计划、急救箱药品配置标准、院前院内无缝隙链接形式。
1.7 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1)加大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科研人才的力度,提供良好的科研基础及平台,并积极加强引进人才的软环境建设。
积极争取经费,站在战略高度,正确处理日常工作与发展的关系,在人才培养经费上重点予以扶持、倾斜,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2)加快选派高年资与高学历医护人员参加国家和省级继续再教育和进修的步伐,优化学术骨干知识结构。每年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发达国家院前急救机构进修 (2~6个月)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掌握先进的院前急救技术。
3)加强与相关组织和协会的学术交流,每年选派多位学术骨干参加国家或省级学术交流会,活跃学术思维,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4)为参加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习的急救医师创造条件,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习计划。培养学科建设后备力量;引进或招聘研究生补充急救队伍。
3)选派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进修学习或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与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申报或协作开展科研项目工作等,推动本学科的学术力量成长,开阔研究视野,提高队伍科研工作能力与学术水平。与大学附属医院加强联系,联合申报省级或国家科研课题,联合申报硕士点。
6)加强专业骨干的目标管理:申报课题、出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参编专业书籍等。
7)邀请发达国家院前急救和灾难医学专家到中心工作,法国巴黎急救中心主任加利教授、戴里虹教授、中南医院院长助理赵剡教授帮助提高急救人才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拓宽急救人员视野,掌握发达国家院前急救最新动态。聘请国内院前急救专家到中心工作,指导完成重点学科各项目标,聘请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李巍教授为中心客座专家。
8)学科带头人培养:通过专科进修、专业培训、国内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交流、考察访问等途径培养院前急救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灾难救援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后备学科带头人。
1.8 专科队伍建设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着眼于院前急救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建立以院前救治、指挥调度、灾难救援与应急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院前急救专科队伍,是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1)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或省级该专业学会的副主任委员或主任委员,是重点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洞悉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引领学科队伍确定院前急救的研究方向,引进学科相关领域新技术,开展技术创新,指导学科队伍进行科研攻关,具备丰富的院前急救和灾害应急管理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在院前急救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5年内计划培养3名后备学科带头人。
2)专科队伍的结构与比例。通过每年招聘与引进、单位再培养、与国内外大学或专业学术机构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专科队伍的结构与比例。专业技术人员按每年递增10%的比例,使学科总人数在五年内达到50人。
1.9 人才培养途径
1)发展完善急救医师培训基地。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紧密合作,参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站院前急救专科医生培养模式,对专业人员采取院前急救、急诊科、ICU等科室轮转的方式,培养院前急救复合型人才。并根据个人特点进行阶段性培养,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提高院前急救医师的综合救治能力,使其达到院内同等医师的诊疗水平。
2)不断优化专科队伍。建立健全急救医师的继续教育和分级培训制度,2011年3月引进法国 “模具”,制定专业人员技术规范。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对院前急救医师开展创伤、心、脑血管病等专病种的急救规范化培训,分清基本掌握、熟练掌握和重点掌握内容,从逐步完善到具体执行落实。并参照国内外有关急救医师培训内容,制定急救中心培训大纲。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和技术档案,鼓励并支持各级各类专业人员参加省市、国家乃至国际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确保每年各级专业人员取得符合国家要求的继续教育学分。
3)利用与国内国际专业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合作关系,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访问研修,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能力。5年内计划选派10人到京沪等地进修,2人到美国、4人到法国巴黎SAMU、2人到WHO亚洲备灾中心访问研修、组织专业人员到港台学习交流。目前已选派4人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7位后备人才参加外语培训,3人到法国巴黎SAMU研修院前急救技术和灾难救援。选派两人参加美国MPDS分级调度师资培训,成为全国首批美国MPDS分级调度培训导师。
2 困难与问题
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支道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和技术较高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需要切实解决院前急救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市急救中心仅有编制人员98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添了部分急救人员,但与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保证院前急救质量的稳定性。
2.1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流失严重
院前急救工作风险大,工作环境艰苦,时间不规律,涉及医学专业学科广泛,自身专业无法向深度发展,待遇低下,职称晋升无法保障,年老体弱后无法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等原因,很多应届毕业医学生不愿意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急救中心在职医务人员没有归属感,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人才流失严重。很多院前急救医师宁可到二级医院急诊科或社区医院就业,也不愿长期在急救中心工作。
2.2 职称晋升困难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院前急救人员技术职称系列,急救中心常是取得执照的院内急诊医生或门诊医师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导致院前急救无固定专业人员,缺乏合适人选,结构性人才队伍严重短缺[1]。
2.3 人才质量不高、专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
急救中心专业人员结构单一,仅有医护人员、驾驶员、管理及后勤人员,医护人员中只有医生和护士两个临床专业医护职业系列。院前急救主要依靠急诊医生或护士;缺乏急救士这一层次的专业人员。此外,卫生行政部门对院前急救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无统一院前急救人员学历要求、资历要求和职称要求等标准。
3 对策
3.1 拓宽人力资源和人才来源
通过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保障人才来源,解决入口问题。尽快着重建立和规范急救士职业教育,解决院前急救业务中大量不需要高级医疗干预措施的患者需求。着重发展急救医学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精英教育,提高学科与行业的长远建设能力[2]。各级、各类临床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1年,应规定选择到急救中心从事急救士工作,等同于目前晋升职称需到基层医院服务的工作经历。通过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大医院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通过进修、挂职等多种形式,促进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对国内外交流合作,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完善相关培养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院前急救高层次人才队伍。
3.2 调整人才结构
以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兼顾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调整人才专业,设立医疗急救人员 (含普通急救士、特种急救士及初、中、高级执业医师)、急救护士、急救调度员 (含普通急救调度员和急救调度医师)三种专业人才和管理、后勤辅助人员。完善人才层次,形成“士、初级、中级、高级”技术职称序列。重点培养院前急救科研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强化人才成本意识,合理使用人才,确立分级调派(MPDS)、分级处置原则,针对不同病情、不同需求,调派急救士或不同技术职称水平的医师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3.3 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人才评价机制
完善院前急救人才的遴选评价标准,出台并规范遴选评价程序。强化对院前急救人才实践技能的考核。建立评审专家人才库,建立院前急救人才评价的专家咨询制度。
3.4 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人才激励机制
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合格的人才在急救中心服务,必须建立起保证高素质人才在院前急救专业工作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应该给予各种倾斜政策,加大人才扶持力度。
综上所述,急救人才问题是关系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支道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和技术较高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同时人才规划重在落实,才能有力促进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
[1]闫龑 .急救人才:短缺与浪费并存 [N].健康报,2013-08-02(1).
[2]刘国欣,涂路琴 .院前医疗急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EB/OL].http://www.docin.com/p-694024593.html,201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