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问题、新特征与对策

2014-03-25孙熙倩

关键词:贸易

孙熙倩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背景

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东盟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受到了严峻挑战。急剧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使对于外部市场严重依赖的东盟面临发展困境。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使内部成员国的经济得到拉动,东盟不得不在积极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寻求能够实现经济互利、发展潜力较好的外部市场。

2001年12月后加入WTO的中国以其蓬勃的市场活力和持续增长的经济态势受到东盟各国的重视。经过中国与东盟多方面的协商,双方于2003年10月签署并发表了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同时,中国正式成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参与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入正轨[1]。

二、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贸合作现状

从2003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展建设以来,近十年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和增速均保持了高速增长。2012年底,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额达到了4000.9亿美元,在中国与前10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中所占比重高达10.3%,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东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建设10年间的贸易额增长超过7倍,年均同比增长率超过28%[2]。

从直接投资的角度来看,东盟国家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之一。2010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25.7亿美元,累计达到10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地区直接投资较多的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是542820万美元、29433万美元和30956万美元[3]。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增速快于东盟在华投资增速。2012年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达7.7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总额为44.19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2%。

中国与东盟在合作领域方面同样有着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涉及范围不仅有农业、化工、采矿业、加工业等传统产业,还涵盖了能源、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1.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不平衡现象明显,中国多年处于逆差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为中国对东盟长期存在贸易逆差,个别年份逆差比例甚至超过20%。这种贸易不平衡的现象在2012年发生了变化。201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是4000.9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顺差额为85亿美元,较2011年逆差比例同比下降8.3%。至此,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不平衡的现象得到了些许缓解。

2.双边产业结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存,但竞争性大于互补性

东盟的能源资源较为丰富。马来西亚、印尼等成员国在石油、天然气、铜矿、铝矿等资源方面都具有出口优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石化、家电、地矿业等领域贸易互补性较强[4]。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主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大多集中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再加上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相当,双方的产品构成了一种较为直接的竞争局面。

3.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机制尚不完善,阻碍了双方贸易合作

中国与东盟在湄公河流域接壤,在此区域,双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交通的不畅通所导致的高昂运输成本造成了中国产品在此区域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中国与东盟的物流体系同样亟待完善。目前,越南通过现代物流体系运转的商品量份额比较低。东盟的部分成员国,如缅甸、老挝,在进行交易时以集市交易为主,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动力不足。双方区域合作的物流企业方面也存在着资金实力不足、易受冲击、服务水平较低、格局散乱等多方面的问题。另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物流合作力度和物流政策协调程度不足,物流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物品供应方面也十分有限,无形中提高了双方的交易成本。

4.东盟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经济体制差异和发展不确定性

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体制方面,东盟各国的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化。新加坡实行的是混合型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性经济与政府调控并存,特色鲜明。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菲律宾由于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和低质量,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总体来看,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现状使得东盟区域的经济整合困难,以及由于不同国家参与区域合作的热情有所差异,阻碍了同中国经济交往的正常发展。东盟的成员国大部分内部市场狭小,开发起来有一定难度,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弱,多重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东盟内部的一体化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变化的新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双边贸易、贸易投资合作不再是是双方贸易的主题,贸易摩擦、保护主义现象并不像中国与欧、美、日之间那么频繁。总的来说,后危机时期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变化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多领域合作、机制性合作、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加强了中国和东盟在贸易领域的依存与合作,甚至包括船舶、光学和精密设备等高科技领域。另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呈现出企业自发合作、政府协调机制性合作等全面发展的态势。中国越来越多的省份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的次区域合作,并自发深化双方合作。广西和云南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加强同东盟部分地区在贸易、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市虽然并未与东盟国家相邻,但是也积极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加强次区域合作。

(二)非关税壁垒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主要阻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旨在使双方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在自贸区建立之后,双方有大量的产品实行“零关税”的待遇,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流动的最大障碍。中国与东盟各国间技术和评估标准并不统一,贸易法规也各有差异。另外,中国与东盟的企业在信息共享方面具有不对称的特点。比如,在原产地证书的利用率方面,中国企业享受自贸区关税优惠政策的产品占全部贸易量的比例很低。在海关通关与货物物流等方面,也同样存在降低管理效率的非关税壁垒。

四、应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新特征的政策选择

(一)宏观层面

1.实施适度宽松的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欧洲、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由此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对中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对东盟实施适度宽松的对外贸易政策,可以使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适度平衡中国目前过多的外储,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缓解由此引发的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

2.完善双边贸易机制

中国一直在寻求同东盟更为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完善的贸易机制作为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与东盟双方可以自贸区的建成与发展作为契机,加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改善现存的交通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另外,双方还应着手建立大型的物流枢纽,出台相关法规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与运作。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成之后,关税壁垒大幅度降低,非关税壁垒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态势如果不加压制,势必对双方企业跨境投资产生较大的阻力。为了双方企业参与市场的公平性,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基础上,将双边贸易纠纷机制引入市场中,解决企业之间的贸易争端。

3.继续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东盟的主导作用

中国进一步深化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需要着手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关于领土争端引发的外交和安全问题;二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问题[5]。中国作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最早倡导者和重要推手,即使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也一直主张东盟发挥主导作用。在未来的合作发展中,中国与东盟在继续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同时,也需从协调博弈的角度出发,增强政治互信,建设地区利益共同体。

4.弱化美国重返亚太对双方贸易的影响

美国在二战之后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军者,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其经济发展遭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为了巩固自己在亚太事务中的地位,美国积极同其盟友日本和韩国在政治、经济以及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展开了更为密切的合作。美国重返亚太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平衡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中国的影响力,更是因为美国经过了对亚洲经济增长和市场消费能力的重新审视。东盟各国对于美国在亚太扮演的角色期待程度各不相同,甚至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在同中国的政治交往中摩擦频现,进而影响双边贸易。对此,中国应积极同东盟增强政治互信,“以经促政”、“以政促经”,视彼此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极力弱化美国重返亚太对自贸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

(二)微观层面

1.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优化升级

中国与东盟不仅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上同样具有相似之处,双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因此有所削弱。中国产品相对于东盟的产品来说,具有技术优势。由于东盟的内部成员国对开放本国市场过于谨慎和缓慢,中国企业如果想打开东盟市场,必须将更多的资金、资源等投入到产品的技术研发之中。中国政府应该正确引导本国企业,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植本国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加强其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东盟各国和地区也应该认识到其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势必会通过相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本国和地区的产品研发,从而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加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平衡双方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双方可以考虑在服务贸易方面加强合作,将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从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心转移到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的共同发展。比如,双方利用资源优势开展服务外包合作,在自由贸易区内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经济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同时,改善运作的软环境,建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处理双方服务贸易相关的专门事务。

3.加强金融方面合作,或可成立中国—东盟银行

在之前的十几年中,双方已经在多个领域进行了“互通有无”的探索与合作。东盟方面一直强调未来开放资本市场,不设国界。但是,中国与东盟在金融领域方面的合作还很有限,这一领域将是中国与东盟未来合作的重点。中国金融市场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扶持发展的政策,但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双方在未来合作中可以考虑使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建设开展特色业务的中国—东盟银行,鼓励企业使用本币结算投资和跨境贸易;同时,还要加强在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方面的项目合作。

[1]高兰.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国、日本、东盟[J].世界经济研究,2003(11).

[2]方冬莉,李红,程超颖.2012-2013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J].东南亚纵横,2013(2).

[3]李红,方冬莉.2010-2011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J].东南亚纵横,2011(3).

[4]杨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相关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7).

[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东盟课题组.中国对东盟政策研究报告[J].现代国际关系,2002(10).

猜你喜欢

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生命力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贸易融资应防患于未然
穿透虚假贸易融资
中美贸易磋商再起波澜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