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致眼睑水肿25例诊治体会
2014-03-25汪霞詹书文公安县人民医院儿科湖北公安434300
汪霞,詹书文(公安县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公安 434300)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主要是由EB病毒(EBV)所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少年,尤以学龄期儿童为甚,临床上常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渐渐增多,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的麻烦[1]。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我科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所收治的发生眼睑水肿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5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所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眼睑水肿的共有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11岁,体质量12~30kg。于发病后3~7d入院,入院时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眼睑水肿,其他部位未出现水肿,仅有少数患儿出现为球结膜内有出血。除有眼睑水肿外,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其中肝肿大10例,脾肿大11例。实验室检查:25例患儿外周血象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血中见有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者23例,EBV-IgM均阳性25例,肝功能损害13例,心肌损害10例。
1.2 治疗与转归
25例患儿均给予静脉滴注更昔洛韦针10mg/(kg·d),2次/d,连用5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1次/d,连用4~5次[1]。并给予抗感染,肝功能损害的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保肝治疗,对于高热不退者或合并肝功能损害严重者早期给予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治疗。眼睑水肿均于入院后7d内消失,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接近正常而出院,无1例死亡。出院后随访3个月,心肌酶谱均恢复正常,2例血清谷丙转氨酶仍轻度增高,半年后随访1例转化为嗜血细胞综合征。
2 体会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以学龄期儿童为主,临床上我们可根据它的流行情况、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附属淋巴结肿大、皮疹、眼睑水肿等),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EB病毒抗体阳性可诊断[2]。结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见我院所收治的2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中大部分为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结合上述病例,我们不难发现IM多呈散发性,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它的传播方式以口-口传播为主。进一步探讨它的发病机制[1],我们会发现:①首先感染咽扁桃体中的B淋巴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并在细胞中增殖,导致细胞破坏,引起咽炎及扁桃体炎,局部淋巴结受累肿大;②B细胞在唾液腺上皮细胞中繁殖,并长期或间歇性向唾液中排放,并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感染的B细胞播散,继而累及淋巴系统;③B、T细胞的交换作用、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及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
通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IM的患儿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眼睑水肿,因此在临床诊疗中要提高眼睑浮肿的认识,不一定是肾性水肿,也是EB病毒感染的主要线索之一。
通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后,我们应提高以下几方面份的认识:①提高眼睑水肿对IM的诊断意义,避免误诊,需排除泌尿系的病变;②因本病的对肝功能损害的可能性大,且恢复比较慢,需加强对肝功能的动态观测、随访;③本病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一般在病后3~4d升高,1周左右达到高峰,持续2周以后渐下降,故需动态监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④病程初期多数患儿鼻塞、睡眠后鼾声明显,气道阻塞的表现,表现呼吸费力,故需注意有没有中度及以上呼吸梗阻的表现;⑤少许患儿因毛细血管张力过大,出现眼底出血、鼻出血及牙龈渗血等,故需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⑥患本病后,常有肝脾肿大,轻微碰撞腹部就可导致脾破裂出血,故患病期间、甚至出院后2个月内都应安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⑦坚持定期随访。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6-199.
[2]王晓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征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 [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9(9):696-670.
[编辑] 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