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艰难成长
2014-03-25张忠俊
张忠俊
(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艰难成长
张忠俊
(四川科技职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本文针对《儿子与情人》中保罗·莫瑞尔俄狄浦斯情结分析的局限性,采用多重视角综合分析影响保罗成长的诸多因素,深入剖析造成保罗人格缺陷及人生悲剧的原因,从而挖掘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即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如何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
《儿子与情人》;俄狄浦斯情结;家庭和谐
《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及代表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成长历程中与母亲及两位情人米丽安和克莱拉之间的感情纠葛而展开。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儿子身上,从儿子的身上获取从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情感觉。在莫瑞尔太太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儿子当做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她照顾他、抚养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一切。而保罗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亲当做了自己的爱人,以至于他觉得,只要他母亲在,他在此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爱人。自小说发表以来,该作品广受好评也颇具争议。小说揭示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机械文明对人类精神的压抑和摧残,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失衡。此外小说将工业革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及父母失败婚姻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下如何实现个体和谐发展的深刻思考。许多评论家认为劳伦斯的作品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以文学的形式揭示了俄狄浦斯情结,普遍认为保罗的人格缺陷是他与母亲之间的畸形母子之恋的产物,而他的人生悲剧则是俄狄浦斯情结所酿成的苦果。不可否认,莫瑞尔太太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起主要的引导作用,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对他的性格形成以及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然而简单地将保罗的人生困境全部归因于母亲的畸恋或是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恰当。保罗的成长历程受到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多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影响保罗成长的各个因素,揭示造成保罗性格缺陷及人生悲剧的原因,并试图找到现代文明社会中实现个体和谐发展的途径。
一 俄狄浦斯情结分析的局限性
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弑父的情结。这是男孩在幼年时期的一种原欲。
然而保罗性格缺陷的形成不完全是先天的原欲在作祟,这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保罗出身于普通的矿工家庭,父亲莫瑞尔是一个出身低微且未受过良好教育的煤矿工人,只注重感官世界而忽略精神生活;母亲来自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渴望与丈夫有精神上的交流。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在初尝婚姻的甜蜜之后很快就出现了隔阂,进而发展为不可弥合的感情裂痕。莫瑞尔的粗暴、贪杯以及对莫瑞尔太太的拳脚相向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倾向母亲一方,这并不是简单的俄狄浦斯情结。小说第二章(P51)中描写到:“When he came home he did not speak civilly to anybody.If the fire were rather low he bullied about that;he grumbled about his dinner;if the children made a chatter he shouted at them in a way thatmade theirmother‘s blood boil,and made them hate him.”(他下班回到家,对谁也没好话。如果取暖的火不旺,他就要破口骂人;饭菜不好,他就要不停抱怨,连孩子们说话声音响点,他也要对他们大声呵斥。这让孩子的妈妈气得血液沸腾,也让孩子们痛恨他。)由此可见,至少是父亲的冷酷和粗暴加深了孩子们对母亲的依恋,不仅是男孩们,唯一的女孩安妮也是倾向于依恋母亲的。显然保罗对父亲的恨是由后天成长的家庭环境造成的,而并非人天性中的恋母情结(郑达华,2000)。
由于父亲的粗暴和冷酷以及母亲的影响,保罗对父亲充满了敌意,甚至渴望取代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希望将来能买一栋房子跟母亲一起生活。然而保罗这种“取而代之”的想法并不能简单地解读为“弑父恋母”。事实上,当父亲迟迟不回家,保罗祈祷父亲死掉的同时却和母亲分担着同样的焦虑。(All the room was full of the sense ofwaiting,waiting for the man who was sitting in his pit-dirt,dinnerless,some mile away from home,across the darkness,drinking himself drunk...Then the boy(Paul)dawdled about near hismother.They shared the same anxiety.)
对丈夫的失望使得莫瑞尔太太将自己对理想和幸福的渴望转移到孩子们尤其是长子威廉的身上。然而威廉不幸早逝,莫瑞尔太太的精神世界一度濒临崩塌的边缘,只能将爱和希望加倍地倾注到保罗身上。保罗的性格天生敏感而脆弱,从而也使得他对母亲的痛苦和精神诉求有较威廉更为深彻的体悟。他喜欢跟母亲分享自己的心事,母子两人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感情,这也使得保罗对母亲的依恋加深,进而扭曲变形。可见保罗与母亲之间的畸恋并不能简单地用俄狄浦斯情结解释,除去保罗天性的敏感和对母亲的依恋之外,后天的家庭环境对保罗的影响更深,是保罗恋母的最根本原因。
二 影响保罗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母亲、两个情人艾米丽和克莱拉以及情敌道伍斯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与这五个人的互动中保罗经历了母亲精神控制下沉睡的自我从觉醒到压抑再到最终挣脱束缚的心路历程,最终开始追寻独立的自我。
(一)父亲榜样作用的缺失
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榜样力量举足轻重。然而在莫瑞尔一家中,母亲占据了主导地位,父亲的存在就如同“空气”,逐渐丧失了家庭中的话语权(刘竞,2008)。莫瑞尔太太对他的鄙夷和冷漠将他驱逐到家庭生活的边境,而他自己则始终未能找到或者企图找到与家庭成员进行良性互动的方法,他只能以简单粗暴的“暴力”方式强行进入自己的家庭系统,而这样做只是进一步加深了他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冯一青(2008)认为莫瑞尔“在家中的地位与其说是父亲,还不如说是房客”。莫瑞尔太太对丈夫持鄙夷和冷漠的态度,并从内心希望孩子们不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她并没有像一般的家庭主妇那样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父亲的榜样形象,反而贬损他、孤立他,使他俨然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局外人”。这也使得保罗看不起自己的父亲,因此莫瑞尔在保罗心中本应树立的榜样形象缺失了,这使得保罗从小便缺乏男孩应有的男子气概,缺少男性坚毅、果敢的性格特征,没有刚健的男子气魄的支撑,他成长为一个敏感、脆弱、感情复杂的男孩。
(二)母亲的精神控制
起初莫瑞尔太太对保罗并不过分依恋,她更多的是把爱和希望寄予长子威廉。威廉事业上的成功也让她感到骄傲。威廉不幸早逝后,她因为过度悲伤更无法将心思放在保罗身上。直到保罗跟哥哥威廉一样罹患肺炎,莫瑞尔太太唯恐又失去一个儿子,才将感情完全倾注在保罗身上。莫瑞尔太太将保罗视为继威廉之后又一个代替她实现理想的继任者。她在孩子们尤其是保罗的身上倾注心血,希望他们摆脱丈夫所生活的底层社会,远离矿井,进入上流社会。她让保罗接受教育,学习法文,鼓励他画画,使他走上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保罗在精神上极度依赖母亲。他小的时候就十分乖巧懂事,喜欢留在家里帮助母亲做家务。而目睹父亲对母亲的粗暴行为使得他产生了要拯救母亲的英雄情结,他对母亲的痛苦总是能体贴入微,并常常因为体察了母亲的痛苦而使自己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中。在哥哥早逝之后,他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然而也因此被这种太强烈的感情所束缚。母亲在家庭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她的德行教育在赢得子女尊敬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保罗的一言一行,可以说母亲是保罗的精神统领者。这种母子之爱逐渐超出了正常范畴,莫瑞尔太太甚至对保罗说:“我从未,保罗,你知道吗?我从未有过丈夫,真的,从来就没有过。”她潜意识里,将保罗视为丈夫的替代品,与保罗进行着渴望与丈夫进行的精神上的交流。
保罗长大成人后,他的自我已无法在与母亲的交流中得到满足。他青梅竹马的女友米丽安是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智慧型女子,她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并怀有强烈的求知欲。保罗精神上渴望与这样的女子交往。在和米丽安交往期间,他的自我逐渐觉醒,他的精神世界向米丽安靠拢,而这招致了莫瑞安太太的妒意,独占保罗精神世界的渴望使得莫瑞尔太太不断破坏两人的关系,而保罗也曾试图挣脱母亲的精神束缚,在米丽安和母亲之间左右摇摆,却始终找不到三人关系的平衡点,最终他再次回到母亲的精神世界。保罗第一次摆脱母亲精神枷锁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而在保罗与克莱拉交往的过程中,莫瑞尔太太则持默许甚至鼓励的态度。因为她知道保罗与克莱拉之间只是肉欲的满足,而无精神的交流,与克莱拉交往反而使保罗的精神永远寄托在她这里,她仍然是保罗精神世界的占领者。保罗很快发现他和克莱拉的恋情由于缺乏精神层面的沟通而难以为继。保罗在第二次抗争中败下阵来,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母亲对自己的精神束缚。
(三)两性关系中灵与肉的分离
保罗与两个情人之间的两性关系是分化的两个极端。米丽安是一个只有“精神”而无“肉欲”的女孩,她和保罗之间的感情始于志趣相投。米丽安是保罗才华的崇拜者和支持者,她对保罗的画作大家赞赏,给予支持;而保罗则从与米丽安的交往中汲取灵感和创作的激情。他们一直有着最亲密的精神和思想上的交流。米丽安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却是一颗渴望占有的心,她希望保罗将精神交付给她,但却排斥将肉体交付给保罗。所以他们之间的恋爱是精神上的,而保罗渴望精神与肉体相统一的爱情,这使他陷入痛苦。即使在灵与肉融合时,米丽安都怀着一种虔诚的宗教式的牺牲情怀。“……She lay as if she had given herself up to sacrifice:there was her body for him;but the look at the back of her eyes,like a creature awaiting immolation,arrested him,and all his blood fell back.”杜芳芳(2005)认为“她像一件虔诚的祭奠物,一件献给上帝而不是保罗的牺牲品,并没有把自己的所有一切与保罗结合到一起,因此,他事后总有一种失败之感,死亡之感”。当米丽安指责他“You are a child of four”的时候,他却满不在乎,心里想着:“All right;if I’m a child of four,what do you wantme for?Idon'twantanothermother.”保罗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惧怕女性之爱,惧怕她们像母亲一样控制自己的情感(蒋婧,2012)。他自觉“爱无能”,潜意识中无法忘记母亲,无法与米丽安建立正常的恋爱关系。
在遇到克莱拉时,保罗压抑的激情得到了释放,然而他们的关系却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的交往只限于性爱,完全没有精神的交流,在克莱拉的身上他无法找到心灵的慰藉。他意识到他无法与克莱拉建立灵与肉相统一的爱情。而克莱拉也意识到她无法进入保罗的精神世界,无法实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他们的恋爱关系虽然得到母亲的默许却无法维系,在短暂的激情过后,保罗的第二段恋情再次以失败告终。
两段恋情中,保罗始终无法实现灵与肉的统一:在第一段恋情中米丽安和保罗是精神的恋爱,米丽安渴望的是脱离肉体欲望而独占对方精神世界的恋爱,因而保罗无法实现灵与肉的统一,并在母亲与情人对他精神世界的争夺中左右为难,最终回到母亲身边。在第二段恋情中,克莱拉与保罗则只有肉体的结合而无法实现精神的交流,保罗的灵与肉再次分离。他实际上只把肉体交付给克莱拉而精神依然在母亲那里。在两段恋情中保罗一直在母亲和情人之间左右为难,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他在与两个女人的交往中都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并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他仍然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母亲那里,同时他又渴望摆脱母亲的束缚。他曾对母亲说:“只要你活在世上,我就不会找到一个适合的女子。”最终保罗在母亲的牛奶中加入过量吗啡,结束了母亲的痛苦。然而母亲依然是他的精神支柱,母亲离世致使保罗的精神世界轰然崩塌。潜意识里保罗渴望早日摆脱母亲的束缚,重获自由的灵魂,然而现实是保罗依然无法摆脱母亲的影响,他再次陷入人生的迷茫和困顿之中。
(四)与情敌道伍斯较量中的精神救赎
在与情人克莱拉的丈夫道伍斯的较量直至克莱拉与道伍斯重归于好的过程中,保罗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救赎。道伍斯和保罗父亲一样,是一个粗鲁的矿工。克莱拉对待道伍斯的态度是倨傲和冷淡的。克莱拉与道伍斯的夫妻关系是对保罗父母关系的复制。因此虽然互为情敌,保罗和道伍斯之间却有一种不一般的亲密感。保罗对灰心丧气的道伍斯甚至怀有负疚感。在与他的厮打中,保罗掐住了他的咽喉,但是却突然放手,让道伍斯打败自己。这一行动表明保罗希望通过接受惩罚,完成自我救赎。保罗这种基督徒似的的放弃和赎罪的举动是对父亲敌意的释放和解脱,是对父亲的接受和认同(庞炜,2005)。
三 结语
《儿子与情人》以荒诞奇特的形式表现出人在工业文明下以及社会阶层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保罗痛苦于爱情无法在灵与肉中实现完美统一。纵观保罗的成长历程,我们认识到保罗的成长缺陷不能简单地归因为俄狄浦斯情结,家庭生活的影响几乎决定了他前半生的人生轨迹。事实上,他的人生悲剧是莫瑞尔整个家庭系统失衡的集中体现。保罗的悲剧即莫瑞尔一家的悲剧。而情人和情敌对保罗的影响都促进了保罗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她摆脱母亲精神桎梏不可或缺的力量。劳伦斯力求刺入人的灵魂深处探求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精神世界伊甸园的失落并重新寻求的决心。保罗两段失败的恋爱经历也表明只有建立精神与肉体相统一的爱情才能实现和谐的两性关系,进而实现个体的身心和谐和健康发展。在现代文明中,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和谐及爱情与两性关系的和谐,因为这两种和谐是实现个人灵与肉和谐统一的基础。
[1]郑达华.《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J].浙江大学学报,2000(4).
[2]刘竞.《儿子与情人》的家庭系统观……关于保罗·莫瑞尔的成长发展[J].安徽文学,2008(8).
[3]杜芳芳.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朦胧之爱[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4]庞炜.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视野里寻求和谐生存之道——论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文学界,2005(12).
[5]蒋婧.从人格理论看《儿子与情人》中保罗·莫瑞尔桎梏命运的必然性[J].文学界,2012(8).
[6]张俊.畸形关系下的悲剧命运——《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解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12).
[7]冯一青.一个被轻视的父亲——论《儿子与情人》中瓦尔特·莫雷尔的形象[J].安徽文学,2008(1).
[8]Lawrence,David.Sons and Lover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I 106.4
A
1004-342(2014)02-94-04
2013-10-15
张忠俊(1971-),女,四川科技职工大学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