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4-03-25邓莹
邓 莹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0)
葛兰西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邓 莹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0)
葛兰西认为教育要普及化、均衡化、以培养知识分子为重要任务,才能掌握文化领导权。掌握文化领导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从而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教育;葛兰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领导权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杰出领袖之一。1926年,葛兰西被墨索里尼下令逮捕。1928年,法西斯特别法庭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他20年徒刑。即使身陷囹圄,葛兰西仍坚持以手中的笔和纸继续与法西斯作斗争,总共撰写了近3 000页的笔记,经后人整理形成著名的《狱中札记》。这部著作广泛探讨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多个领域的重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论教育”的章节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和主张。对于葛兰西的教育思想,以前的研究者关注较少,研究成果更是少见。笔者以《狱中札记》为文本依托,对葛兰西的教育思想进行系统地梳理,并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葛兰西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教育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手段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它甚至成为葛兰西思想的代名词。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领导权,即是统治阶级通过对本阶级集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渗透,获得市民社会广大民众的认可,以此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支持。掌握文化领导权以市民社会广大民众“自愿的”同意为前提,以达成统治阶级思想观点指导下的“集体意志”为旨归。“集体意志”一旦形成,将会形成“一道十分坚固的防线”,这道“防线”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这些国家的‘市民社会’已经演变为更加复杂的结构,可以抵制直接经济因素(如危机、萧条等)的灾难性后果。市民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像现代战争的堑壕配系。在战争中,猛烈的炮火有时看似可以破坏敌人的全部防御体系,其实不过损坏了他们的外部掩蔽工事;而到进军和出击的时刻,才发觉自己面临仍然有效的防御工事。”[1](P191)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军事的同时,一刻也没落下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牢牢掌握了文化领导权这道“坚固的防线”。无产阶级要摧毁这道“防线”,必需通过文化建设活动“普遍取代常识和旧世界观”,完成这一活动的要求是“要永不懈怠地重申自己的论据(虽然要提供花样翻新的文字表达形式):重复是影响人民群众思想的最好的教导手段。”[1](P252)此外,葛兰西还明确指出教育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手段。“发挥积极的教育功能的学习和发挥约束与消极功能的法庭,是最重要的国家的行为,但实际上,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所谓民间的活动和创举,它们合在一起构成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的工具。”[2]充分利用好教育这一工具,使无产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获得最广泛民众的理解和认同,无产阶级也就掌握了文化领导权。
(二)教育要普及化
普及教育使普通公民特别是体力劳动者也能接受教育,从而无差别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普及化不仅能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还能让公民更好地理解、认同无产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葛兰西认为,普及教育的前提是实现国家办学、义务教育。“教育培养新一代的全部职能由私人的变为国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划分集团或等级,将教育普及到整个下一代。”[3]普及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儿童自接受教育起,素质教育就应该和基础教育并驾齐驱,由于儿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此时的教育效果最理想也最持久。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应该从小抓起。小学阶段就应开始培养公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除了传授‘工具性’的教育内容——读、写、算、地理、历史——尤其应该涉及如今遭到忽视的一部分教育内容,那就是‘权力与义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初步概念,这些要领作为一种新世界观的基本因素向不同传统社会环境所传达的概念,即那些可以被称作民间的概念提出挑战。”[1](P22)此外,儿童阶段还要加强公民的法律和纪律教育,培养公民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教育要均衡化
教育均衡是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而教育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对无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实现教育均衡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公立学校教育与私立学校教育的均衡、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的均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均衡、普及教育与分层教育的均衡。
1.公立学校教育与私立学校教育的均衡
葛兰西指出,以公立办学为主,私立办学为辅,才是最好的办学形式。当家庭作为教育费用的主要承担者,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广泛化”。公立学校以国家承担学生的学习费用,这样才不会划分集团或等级,才能实现教育的普及。但公立学校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因为教学设施、科学资料、教职员工等等将会扩大。私立办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还能丰富办学形式。
2.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的均衡
葛兰西认为,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实现均衡,才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葛兰西极力推崇“创造性学校”,认为“创造性学校”是现行学校的顶点。“创造性学校并不是指培养‘创造者与发明家’的学校;它指的是研究与认识的一个阶段和一种方法,而不是指不惜任何代价以求新求异为义务去完成预定‘大纲’。它表明,学习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学生自发自觉的努力来进行,而教师所行使的职能是友好的指导——正如大学中所进行或应该进行的那样。”[1](P25)“创造性学校”进行启发式教育的第一阶段是“纪律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采用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效果最理想;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灌输式教育的教学效果反而更好。
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均衡
葛兰西认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是最好的教学形式。葛兰西首先指出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的观念与事实(理论与实践活动)是小学所潜在的教育原则,因为正是通过劳动,社会与国家秩序(权利与义务)被引入和参与了自然秩序。”[1](P26)然而传统学校只注重基础教育,忽视劳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传统学校不能胜任培育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工作。只有将传统学校基础教育与适应生产劳动需求的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均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普及教育与分层教育的均衡
葛兰西指出,普及教育的同时要进行教育分层。教育的“广泛化”,既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有利于统治集团掌握文化领导权。但另一方面,葛兰西认为分层教育非常重要。“对所有能力与态度进行某种‘分层’是有用的,对在那些能够加速培养最为落后和未受训练者的具有最高技能和最先进者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工作团体加以某种‘分层’也是有用的。”[1](P21)由此可见,教育分层的依据是学习者的学习程度差异,这也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思想相吻合。
(四)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知识分子
葛兰西特别关注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知识分子作为上层建筑的“活动家”,其主要职能是宣传和教育所属阶级集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帮助本阶级集团获取文化领导权。每一个阶级集团都需要依托知识分子为自己寻求合法性支持,所以,知识分子并不是独立的阶级,除农民阶级外,每个阶级集团都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理解独具特色,他认为知识分子并不是单纯掌握知识的人,而是掌握了知识财富并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参与领导上层建筑的人。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有机的知识分子。所谓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指在历史中产生而现今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已不复存在,但仍保留的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物,他们与自己所属阶级集团有着紧密的关系,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明确地表达所属阶级集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有机知识分子的培养与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休戚相关。“任何在争取统治地位的集团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为同化和‘在意识形态上’征服传统知识分子在作斗争,该集团越是同时成功地构造其有机的知识分子,这种同化和征服便越快捷、越有效。”[1](P5-6)葛兰西还指出,知识分子与广大群众的联系越密切,在宣传无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时就越容易获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也就更利于实现文化领导权。学校教育在知识分子的培养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教育要以培养知识分子首任,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出一种新型的直接从群众中产生出来,而还同群众保持着联系的知识分子精英。”
二、葛兰西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掌握文化领导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观念上层建筑,对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对现行统治的合法性和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还能指导实践,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葛兰西指出,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如果得到民众的理解和认可,能发挥“水泥作用”,实现最大范围的团结和统一。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使它备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一方面,高度重视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构筑起一座坚固的城墙;另一方面,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输出本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妄图实现文化霸权。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完全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同西方国家的斗争和较量是不可调和的,因而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西方国家不论从国际战略格局上来说,还是从意识形态上来说,都绝不会希望看到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顺利实现和平与发展的。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搞垮我们的领导、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4]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当作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具体来讲,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占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而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
(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反击落后意识形态教育、素质教育三方面着手,以此确保文化领导权的实现。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占领文化阵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占领文化阵地,就必须将该体系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媒体宣传中。各类新闻媒体应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势头;挖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代表,积极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树立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中小学的教育、日常管理及课外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中。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载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到文艺作品及文化活动各个方面。
2.以反击落后意识形态教育确保文化领导权
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直接的文化宣传、以文化商品为载体进行文化渗透、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各类社会精神进行文化渗透。尤其是文化商品和学术交流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影响更大。其二,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种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因其系统性和理论性,容易让人陷入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其三,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反击落后意识形态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各种落后意识形态的反动本质,正本清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媒体舆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艺作品创作。
3.以素质教育长保文化领导权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以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为旨归,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在实践中,我国的素质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一,忽视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没有注重“素质”的培养,反倒以升学率、就业率等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其二,教育方法落后。过多的“灌输式”教育使学生丧失了自学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其三,轻视实践劳动。过分重视理论教育,忽视社会实践,致使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人才”。鉴于此,我国应着力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条件的不断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环境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1.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保障文化发展贴近实际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教育的层面上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障文化发展贴近实际生活。但我国的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低下,与群众关系淡漠;媒体宣传、文艺作品等在表现形式上曲高和寡,与大众文化格格不入。其结果是,文化发展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文化走不进群众心里,得不到群众共鸣。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活动,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各类宣传媒体、文艺作品和文艺活动等应符合大众文化。具体来讲,就是多生产一些广大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一些广大群众可以参与、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一些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等等。
2.以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保障政治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的推进
政治文明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而精神文明对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公民意识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觉醒是政治文明的保障,公民意识越发达的国家,政治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公民意识教育应从小抓起,在入学阶段就应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3.以均衡发展的教育保障文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我国的教育事业就要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葛兰西指出,教育均衡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知识分子。我国要实现教育均衡化,应从四个方面着力。办学形式上,公立办学和私立办学相均衡,既能实现教育的“广泛化”,又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灵活办学形式。教育理念上,普及教育和分层教育相均衡,既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又能兼顾差异、因材施教。教学形式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均衡,培养的人才既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又能和群众保持天然的、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上,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均衡,能充分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美]彼孔,P卡瓦伦特.青年葛兰西论历史、哲学和文化[M].英文版.圣路易斯:泰罗斯出版社,1975:12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4.
[3][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2.
[4]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2012-12-26.
Enlightenment of Gramsci'Educational Thou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NG Ying
(Marxist School,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0,China)
Gramsci thinks education should be universal,equalizational,and has an important task for cultivating intellectuals,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government grasp the cultural leadership.Grasp the cultural leadership is the first targe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achieve this goal we must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steadily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Gramsci;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leadership
G40
A
1672-934X(2014)06-0063-05
2014-09-26
邓 莹(1984-),女,重庆梁平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