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全真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2014-03-25陈思羽
陈思羽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湖南 岳阳 414000)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有密切关系”。学校环境质量与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地产生直接影响,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到知识化、学府化,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多层面手段,使各种因素相互交织,融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构思,合理布局,努力创造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育人环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环境育人的客观要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努力营造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育人环境,校园景区成功申报了国家级3A景区——华夏民族文化风情园,成为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平台。学院提出了“校园中的景区、景区中的校园,专业中的景点、景点中的专业”的校区景区一体化、专业景点相依托的专业建设思路。如何依托国家级3A旅游景区——华夏民族文化风情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平台效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全真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
一 旅游管理专业“全真性教学”人才培养的环境优势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地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长江沿岸港口城市——岳阳市,它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世界龙舟文化的故乡,对外开放的甲级旅游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学院占地面积1300亩,绿化面积达70%以上。2012年11月,依托校园华夏民族文化风情园成功申报了国家“AAA”景区,拥有别致的园林式校园,如桂花园、樱花园、香樟园、红棉园和银杏园。校园的春夏秋冬呈现出不同美景,形成了生态型、公园型、民族型的校园文化特色。院内民族与现代融合的楼馆林立,有蕴含民族元素和符号的团结广场、蒙古特色田径场、徵式风格的望名湖;有体现校园文化氛围的校训石雕、名人雕像,有以教育名人命名的教学楼,如炎培楼、特立楼、行知楼;有现代服务专业发展需求建立的现代科技(图书)馆和模拟实训中心,如,按照1∶1比例制作的长征2F号火箭模型和波音737民航飞机模型等,奠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全真性教学”人才培养的环境基础。
二 旅游管理专业“全真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院组建由旅游行业专家、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家委员会,建立与岳阳市旅游协会和湖南省旅游学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定期的调研制度、协商机制,对调研情况及时分析,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旅游专业各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根据调研情况召开专家委员会,听取专家的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面向区域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符合环洞庭湖旅游经济圈规划要求的旅游会展、旅游策划、景区管理与营销、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旅游专业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作为专业实训基地的华夏民族风情园,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以及就业创业模式,促进旅游专业和旅游行业发展。
(二)搭建“校‘园’一体、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环境育人的支撑平台
按照“校园中的景区、景区中的校园,专业中的景点、景点中的专业,课堂中的实训、实训中的课堂”的思路,组建湖南光大民族文化投资集团,下设华夏民族风情园、民院实府、湖南光大民族文化旅行社等子公司,构成了“校园景区一体,课堂实训立交”、开展全真性实践教学的平台。这一平台将使学生的实训场地与机会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从实训教学内容、实训场地布置、实训设备及工量具管理、实训组织过程、实训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便于培养导游服务与管理、餐饮宴会服务与管理、旅游策划与营销、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游纪念品设计以及旅游文化传承与教育等多种方向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实现产教融合,立体交叉,互惠互通,互促互利。专业技能培养应以课程实训教学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核心,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到综合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路径,将工作任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相涵接、专业技能分层次培养的教学体系。深度融入区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建造民族文化博物馆式主题酒店、光大民族文化旅行社、民族文化餐厅、旅游服务安全教育体验馆、360°全景模拟导游实训室等重点实训基地,构建校企一体的五大实训平台,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产出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服务了校“园”的建设,充分实现产业和教育的高度融合,为职业院校办学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校‘园’一体”是基于环境育人理念下支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之一。
按照“对接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引资入校,引企入园,校企共建股份制华夏民族文化风情园,成为全国民族院校中的第一个国家“AAA”级景区,形成了服务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全真性教学”实训基地。引入行业专家和前沿技术,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形成共享性资源平台。借助专业教学成果的推广吸引银行贷款,及企业和其他组织单位以入股、赞助、承包、赠与等形式,促进华夏民族风情园的建设。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将旅游企业中前沿的、专业的技术理念、技术方式、技术人员、技术系统、技术产品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技术资源共研,产品资源共创,人才流动服务站共建的“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平台。
(三)创建校“园”一体“全真性教学”模式
基于“具有适用的理论、实用的技能、创新的思维、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原则,重点在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塑造上下功夫,全面优化、细化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依托华夏民族文化风情园,营造教学场地与工作场地合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的全真性职业环境。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全真性教学。风情园内的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公司等各大实体,随时随地在校内开展景区导游讲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策划与营销等课堂教学与实训,使学生在景区内读书,在校内带薪工作,完成“入校即就业”的新模式。从课堂教学与专业能力实训的目标、方式、内容、主体、过程与效果等实现课堂与实训的立体交叉,互惠互通。同时,师生还可作为校内景区规划与设计者、参与实施者、经营管理者与全面质量评测者,直接融入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文化、劳动力的投入,形成校“园”一体的“全真性教学”模式。
(四)优化师资队伍的软环境,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团队
基于环境育人的理念,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与发展氛围,不仅需要硬件平台的支撑,更需要优化师资队伍,这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双岗位,双角色,双带头”的思路建设师资队伍,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团队,共同调整专业结构、开发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参与教学管理、开展职业就业创业指导、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享用产业研发成果等。
1.“双主体”——学校+企业。每一个担任教学的教师都有两个工作岗位,一个是学校,另外一个则是旅游企业,尤其是在光大民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岗位。
2.“双岗位”——任课教师+企业员工。校内专任教师一方面是专职教师,负责给旅游专业学生授课,指导其专业与服务技能成长;另一方面又是旅游企业的员工,担任旅游服务、旅游策划与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产品研发等任一职务。
3.“双带头”——专业带头人+技术带头人或实践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要求所有教师不仅在个人专业技术上应成为行家里手,拥有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与实训工作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优秀的教练、团队的激励者和调控者,竭尽所能帮助指定的学生在思想、专业理论与技术学习、社会工作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方面快速成长;形成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全面成长的局面。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团队除了担负本校的人才培养服务,还可以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教学;还可以通过多方协作,制定旅游行业发展的岗位、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还可以提升旅游企业文化内涵,诊断和医治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各种病症,参与旅游产品开发,满足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各种需求。
(五)构建“四对接,四融入”模块化课程体系,凸显职业氛围
在环境育人的理念下,学校要根据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内涵建设,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继承并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办学的层次和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规律为前提,在职业能力导师的帮助下,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湖南光大民族文化投资集团的职业岗位为载体,由学生自行选择拟体验的职业岗位和服务地区。同时,职业能力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员工、主管、经理等职业岗位的成长历程、成长通道、职业规划、工作流程进行整体设计,结合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素质所需要的文化修养,遵循基本技能、提高拓展技能、管理创新技能的培养层次,协助学生制定将“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量身订制的模块化课程方案。
校园环境的建设,不仅是必备的办学物质基础,同时,具有育人功能和责任。造就具有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营造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环境。这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一种有价值的投入,一种对教育的理解。本文正是基于环境育人的理念,对如何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全真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以此凸显校园环境育人功能。高职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的、有机组合的、朝向总体目标的、协调一致的动作来完成。
[1] 李青阳,曹康.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4).
[2] 范蓉丽.ERP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0,(9).
[3] 吴亚秋,丁文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商贸,2010,(25).
[4] 严宽荣,张晓明,史术光.基于行业互动的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5] 虞浩清.按行业标准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机械职业教育,2011,(7).
[6] 郭稳涛,庹朝永.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的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11,(2).
[7] 李冠儒,邹彦宁.树立环境育人理念 建设绿色大学——以清华大学的改革措施为例[J].社会管理,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