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文化与本地新闻节目的互动关系研究
——以《钟山说事》为例

2014-03-25沈湘进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原道钟山湖湘

沈湘进,马 宁

(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湖南 长沙 410003;长沙大学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湖南 长沙 410022)

一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于湖湘文化的研究在继承中得以不断创新,因而湖湘文化的具体内容也得以不断演进和发展。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湖湘文化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而纵观全局,湖湘文化的内核基本可以归纳到以下几点:

(一)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

湖湘文化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着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早在宋代,经世致用这一观点尚未被明确提出之时,作为湖湘学派的创立者胡宏便提出了:“学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辨?”“故务圣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1]这里都十分强调“用”和“力行”为求“道”之最终目的;而到了清代,湘籍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更是以此为原则,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成为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当然,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精神,不能将它视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但在某些省份, 经世致用思想是不被重视的,在湖南却是始终一贯的, 如在汉学占统治地位的乾、嘉时期, 湖南学者仍能坚持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2]。而嘉道年间, 湖南人陶澍和贺长龄等人更在全国首倡经世之学。另外在咸同年间, 曾国藩将“经济”列入学术纲领。所谓“经济”,即经世济国。到了近代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理念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先秦的荆楚文化即具有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人们一般认为,海洋文化才具有开放的特性,而身处于内陆的湖湘文化,却多的是与封闭相反的概念。这又是为何?或许我们可以从湖湘历史中找到答案。千百年来,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当时的文化精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从遥远的异地跋涉而来,在三湘四水留下足迹。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不胜枚举。他们为这片大地带来不同文化的同时,留下自己对生命的领悟以及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最终形成了湖湘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而在近代,不同民族如吴越文化与楚文化、南楚文化与苗蛮文化的沟通融合;不同学术派别如儒、佛、道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宋学与汉学的互相包容与创新;以及湖南省内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互动、湖南本土与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日益频繁,亦都对湖湘文化的繁盛做出了贡献。有容乃大,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也是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忧患意识的变革精神

无论是“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子还是“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 常若痛切于其身”的湖湘学派开创者胡安国、胡宏父子;以及慨叹“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王夫之[3]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4]等等,湖湘仁人志士大都有着充满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正是由于他们这种心忧天下的胸怀,促使湖湘文化向来不乏变革精神。而这些变革精神又无一例外都是基于同一个缘由:忧患意识。所以,单纯的“思变”并不能完全概括湖湘文化的这一种精神,基于忧患意识的变革精神才是湖湘文化的特质。

(四)敢为人先的原道传统

在湖湘文化千百年发展历程中,原道精神一直薪火相传。何谓“原道”?“原道”即在不断的探讨与推敲中弘扬“道”,原道是湖湘文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屈原、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魏源、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等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亦都是探寻“大本大源”的“原道”者。他们的原道精神对于湖湘文化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原道精神是和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处世态度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二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清末著名湘籍政治家杨度曾极为豪迈地说:“若要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在今天看来,这并不夸张。正是由于不断地“原道”,才使得湖湘仁人志士有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支柱。而反过来敢为人先的精神也同样促进了先天下之“原道”,使得湖湘文化在一次又一次的探寻过程中不断扬与弃,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 湖湘文化与本地新闻节目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与影视的互动关系

影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特定时代、地域、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地域文化是影视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影视传播过程中也必然会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5]。因此文化与影视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节目的主题、形式、主持以及内容等各个方面无疑都受到所在的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人们又可以从节目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一种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而我们要探讨的正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文化与影视的这种互动关系,来实现文化传承与影视传播的共赢。

1.影视传承文化精神

影视具有传播的特性,因此便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影视剧,只要是利用影像来表达内容的作品,都无不体现着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精神。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韩剧。韩剧中的细节处处都在叙述着韩国的文化属性。虽然那些并不是剧中刻意表现的主要内容,但是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姑且可以称作是一种“文化软广告”。从古代韩国的民族服饰到现代韩国人的生活方式; 从泡菜到三星;还有其描写的家庭故事所彰显的文化精神,也都全部围绕着传统儒教诚、信、廉、耻的道德核心进行。我们在观看影视过程中无意间便加深了对韩国文化的了解与亲近感,这便是影视传承文化精神的最好体现。

2.文化赋予影视个性

“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阿sir,做人要讲原则的嘛”……听到这些,相信我们的头脑当中都会闪现出香港TVB拍摄的一系列影视作品。这便是香港那种特有的地域文化赋予其影视作品的个性特征。文化的特色可以加之于影视节目当中并赋予影视节目独有的个性。我们常常会在电视上一看到某个画面就立刻能够推断出这是哪个地域的影视作品。排除感官上接收到的直接形象外,其中的文化因素也是我们潜意识当中的判断依据。甚至仅仅根据一个画面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影视内容的走向以及人物的语言风格。例如一见到那种表现市井小人物温情场面的电影片段,我们潜意识就会判定这应该是来自台湾的影视作品,因为当地的那种文化已经在画面中打下了个性化的烙印。

(二)从《钟山说事》看湖湘文化与本地新闻节目的互动关系

既然文化与影视节目有着如此紧密的互动关系,下面我们将以《钟山说事》节目为例,重点对湖湘文化与本地新闻节目影像之间的互动关系加以深入探讨。

1.《钟山说事》简介

《钟山说事》是2011年1月6日在湖南经视正式上档播出的一档民生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选取最新时事进行犀利点评,一系列别致的观点是其特色。节目也因其敢爱敢恨的风格让观众啧啧称道,拍手叫好。该节目的类型虽然并非原创,但节目的整体效果却十分具有“湖湘特色”。主持人兼制片人钟山,因其犀利尖锐的主持风格被《新周刊2009中国电视榜》评为“最有血性民生时政主持人”[6]。目前节目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

①焦点:对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和事件的深入解读。

②钟山有话说:对涉及民生的政策、法规以及热点人物、热点言论和事件的探讨、引导。

③钟山说故事:人情法理、励志传奇,通过主持人钟山的个性表达娓娓道来。

《钟山说事》在其首播当天便在湖南省达到了16.83%的收视份额,获得了全省收视市场排名第三的好成绩。

2.《钟山说事》与湖湘文化的互动

在笔者看来,《钟山说事》之所以在开播首日便赢得开门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节目很好地实现了节目影像与湖湘文化之间的互动。节目的个性与文化的个性做到了默契的配合。

①形式上:节目的形式可谓“精简”。既没有华丽的演播室,也没有“养眼”的主持人,但是为什么观众会看?因为它做到了“实用”。没有华丽的形式,只突出节目的功能。节目的创新性在于打破了声画两张皮的传统新闻节目格局弊端。在节目环节的编排结构上也贯彻着实用精神,从“焦点”到“有话说”再到“说故事”,从新闻事件谈起,最终到人性再上升到情感,符合人们接受事物的普遍规律。而这里面所贯彻着的实用精神,正是湖湘文化当中的经世致用的理念。

②内容上:从节目的内容来看:兼收并蓄是其重要特点。内容虽多但是不杂乱,始终围绕着民生主题。而且节目把很多政策性的法规以观众听得懂的方式进行解读,将很多硬新闻做到了很好的软化。这样就使得硬新闻也同样符合于节目的整体效果,与软新闻做到了很好的融和。

③题材上:从“高考天问”到“农村污染”,从“天价药物”再到“地铁文明”,节目题材都选取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忧患意识根植于节目题材之上,使得节目本身便具有一种心忧天下的情怀,自然而然地体现着湖湘文化当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④风格上:节目中最可圈可点的当属主持人钟山。他本人是湖南人,其本身便具有湖湘人的一切精神特质,可谓“吃透了”湖湘文化的精髓。而这种特质同样被带到节目中来,成为了节目风格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节目中,他成了每一位湖湘人的代言人,从犀利的点评到声色俱厉的质问,都透着湖湘人特有的“蛮”。在节目当中,他从对热点的介绍到点评,以及对温情故事的娓娓叙述和对不良社会现象毫不留情的批判,无不体现着湖湘文化当中探寻原道的传统。这一点在2012年6月22日“高考天问”一期中体现得尤为典型。在这期节目中,主持人钟山慷慨激昂、血脉贲张地用12分钟痛批了高考,质问高考重要性:有人为了孩子高考毒死青蛙、考生家长组成人墙拦车堵人、母亲为高考对女儿隐瞒父亲死讯、男孩高考结束后才得知母亲12天前车祸去世、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含泪上考场、上海考生迟到后不能进考场母亲下跪求情……钟山质疑这些事件是让人感动还是令人寒心?一个高考真有这么重要?又质问高考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北大为何输给香港高校,以及揭秘高考背后的潜规则等。这期节目不仅在湖南本地引起十分热烈的反响,更是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络的传播,在全国范围内也掀起了一次关于高考的大规模的讨论。尤为重要的一点,很多人一看这样一个节目,立刻就会说:这就是湖南的节目,主持人一定是个湖南人。因此说,无论从节目风格还是主持人的风格来看,都是与湖湘文化的一种融合与表达。

三 湖湘文化与本地新闻节目的互动手段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节目的形式、内容、题材以及风格都是实现湖湘文化与本地新闻节目互动的重要方面。行之有效地利用好文化与节目的互动关系,是提升节目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传承文化精神的有力方法。

(一)以节目的形式贯彻湖湘文化理念——经世致用

一个节目播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在节目播出之前就一定要考虑清楚,而这个目的一定要切合受众地区的文化理念。新闻节目的主要作用无非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有些新闻节目虽然也能很好地起到这些作用,却未必能达到播出的目的。在湖湘文化中,做学问是为了有益于国计民生,本土新闻节目同样要贯彻与贴合经世致用这一理念。新闻节目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播出形式才能让播出去的新闻内容真正达到“有益于国事”的目的是节目制作者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钟山说事》在这一方面就做得相当不错。有人会说,经世致用放之四海而皆准,全国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可以以此为理念,为什么要在湖南加以凸显呢?的确,经世致用也是中华文化中治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湖南本土的新闻节目,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理念在本地尤为得到受众的认可。一档本土节目如果依此进行深入探讨,必然会在本地比全国其他地区的媒体收获更多。

(二)以节目的内容展示湖湘文化胸怀——兼收并蓄

这里笔者所提到的兼收并蓄也不是凡是好的就照单全收,而是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来展示一种广博的胸怀。这种兼收并蓄并不只是一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容纳,而是要从节目的理念出发,全方位地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多元化的节目观点表达。例如,《钟山说事》所播报的内容很宽泛,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很灵活,可以有新闻、有评论、有外景采访,还可以有诗歌、音乐以及特定的音效;可以讲人情讲法理,还可以讲故事讲笑话。当然这一切都是出于节目表达观点的需要,但是这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同样体现着一种胸怀。灵活地运用一切能够为我所用的元素来表达观点,这也是一种切合湖湘文化胸怀的互动方式。然而这一点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例如在一些没有开放传统的文化地理区域,新闻节目这样做很可能会显得浮躁而不庄重,甚至会受到观众的厌恶。

(三)以节目的题材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忧患意识

对于新闻类节目而言,尤其并不是以新闻播报为主要节目内容的评论类新闻节目,对于节目题材的选择尤为重要。节目的题材可以定下节目的基调,而对于一个湖南本土的新闻节目而言,《钟山说事》所选取的题材多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负面新闻。这也正体现出了一种文化层面上的忧患意识。湖湘文化中这种忧患意识也应当在新闻节目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在如今国家各种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所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都需要新闻媒体负起责任、担当道义。在湖南,这种社会变革与媒体的互动是有先例的。在五四时期反独裁维护共和的斗争中,湖南《大公报》口诛笔伐,擂鼓呐喊,寻根溯源,既彰显了湖南人的人格,也彰显了湖湘文化的伟力,为湖南人和湖湘文化在历史上竖起了一座正义之碑、义理之碑、人格之碑,并与蔡锷将军的护国军的浴血奋战形成文武相映衬的两个历史侧面。这些优秀的传统,对于当今湖南的新闻节目而言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四)以节目的风格继承湖湘文化传统——探寻原道

新闻节目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上下求索的原道精神正是当今湖南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所缺乏的。近代湖南媒体是有着原道传统的,无论是在清末还是在民国,或者在五四时期,湖南报刊都一直在寻根溯源,探寻中国乱局产生的原因。而到了当代,湖南的新闻媒体却大多丧失了个性。和全国大多数媒体一样,只是为了播报而播报,没了湖湘媒体那种为了真理而苦心探寻的文化形象。这的确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复兴这一种湖湘媒体的新闻传统,学习《钟山说事》这一种敢于批判敢于质问的节目风格,这不仅仅是对于探寻原道的湖湘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更是树立湖湘新闻特色的一个良方。

四 结语

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笔者认为在新闻类节目当中融入文化的个性,利用文化与新闻节目的互动关系来进行改革,应当是提升新闻节目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而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更有责任来发挥这种功能。通过特色文化的融入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节目,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加强湖南电视界的软实力,进而促进湖南的媒体行业整体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本地的新闻节目如果能够处理好文化特征与节目个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必将能够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湖湘文化。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荧屏上越来越多地能够见到各种引进的节目形式,我国自主原创的节目则少得可怜。说到底,还是缺乏创新。而电视节目的创新角度是不胜枚举的,笔者认为我国电视节目创新性的缺失关键就在于没有找到个性化的创新角度。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思考节目的个性定位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作为提升湖南本土新闻节目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理念、兼收并蓄的胸怀、心忧天下的精神以及探寻原道的传统都可与本土新闻节目做出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应当是灵活的、多方面的,节目中浸润着一方的文化以显示出独特的品味,既有利于树立节目品牌,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节目与文化的联姻是当代媒体改革当中值得推广的一种发展模式。

[1] 胡宏.胡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王兴国.略论近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2004,(6).

[3] [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6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4] [清]魏源.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5] 朱晓彧.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J].当代电影,2010,(3).

[6] 满勇.经视卷宗·湖南经视台情汇编(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原道钟山湖湘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金钟山秋色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雪生动在钟山的背面
浅谈《文心雕龙?原道》中的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原道》意旨初探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
青年学者风采 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