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企业知识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范策略
2014-03-24孙蕊
孙蕊
摘要:知识共享是企业间战略合作的一种形式,也是共享双方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知识具有所有权,在共享时可能出现一些不安定因素,影响共享有效性。本文基于这一情况,分析了共享中存在的几类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风险防范措施。旨在优化企业知识共享方式,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
关键词:知识共享 风险 防范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不断扩大化以及组织方式的现代化,企业在对知识的获取、利用方面开始采取共享形式,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充分利用提升知识的持续性以及价值能力。但就目前知识共享而言,尚存在较多风险影响了企业知识共享安全性,现做出如下分析。
一、企业知识共享风险分析
(一)知识外溢防范过度,企业间合作受损
在知识共享中,任何企业都会存在主观垄断以及重要知识保密情况,共享可能造成这类知识被其它企业知晓,严重时引发知识侵权。通常而言,知识的垄断可分为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客观在于一些专业技能下的隐性技能,由于内隐性较高无法在共享中表现;而主观垄断则表现为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保护,害怕共享方深入了解知识、技术后影响自身知识垄断产生的利益。换言之,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对知识的供给是建立在自身利益基础之上的,尤其是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知识。因此企业在共享时对于核心知识的保护可能存在过度情况,而核心知识正是共享的重点,因此长期保护过度会造成企业间合作氛围的破坏,造成预期共享目的无法达成。
(二)知识粘性大,共享有效性待提升
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并非知识的所有方面都会被有效转移,例如一些复杂性、隐性较高的内容,这种性状被称为粘性。理论上来说,知识粘性可以被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表现为难以转移的因素,例如企业文化价值、产品商标等;隐性表现为难以用文字形式表达的知识,例如经验、技巧等。知识粘性程度越大,其共享程度就越低,久之易造成知识共享程度的下滑,共享效力下降。
(三)竞争力度大,共享存在利益风险
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存在利益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让知识共享者将知识看做权力,认为拥有更多知识的人也就等同于拥有了保障与报酬。但在这种思想下,将自身价值与别人缺乏知识的拥有量捆绑易形成知识利己主义,本身就已经将自身置身于了风险之中。一旦产生此类思想,在共享时可能出现抗拒情绪,主观上不愿将内部核心知识传授给共享对象,自然也无法从对方处获取知识。因此,利益风险相对属于共享风险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二、知识共享中风险防范策略
(一)建设良好的知识交流平台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建立企业内部范围的网络交流平台。可采用数据库形式,将有效知识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员工用自己员工编号登录进行下载。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知识的共享相对更加安全,平台后台可了解员工登录及下载情况,避免外部人员登录造成企业内部信息流失。对于可与外部企业资源共享的知识,可放至公共平台提供共享方下载。在内容方面,可以包含员工以往业务经验、服务技巧等。对于涉及到公司内部核心知识,可通过实际交流时共享,谨慎放至公共下载平台,提升共享安全性。
(二)注重企业文化培养
企业文化是一所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因素,文化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员工更积极工作并维护企业形象;同时让外部人员更加了解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并非创建而来,而是企业在长远经营发展中自然形成。对于知识共享这一事件而言,通过文化观念令员工自觉维护企业核心知识、充分利用知识相对于规章制度的管理而言将更为有效。
在此方面,企业可引导员工形成“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理念,将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利己主义风险排除。在这一文化影响下,员工将更注意保护知识与利用知识,将知识共享看做企业战略发展必要决策,同时更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共享对象的慎重选择
知识共享首先应选择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并且能够得到帮助知识的对象。在此方面,企业首先应确保合作对象的社会诚信度,对于有过不良前科的企业需慎选。同时,共享对象的选择还应注重实力的均衡性,保障知识交换长期处于公平合理状态,让共享得以长远。另外,在知识共享前需确定利益分配方式,增加双方间信任感与合作透明性,避免共享后由于分配不均造成合作停止情况产生。
三、结束语
知识共享是一种建立在共同利益与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知识获取方式,将原有企业间、企业员工间的清晰界限模糊化。在风险防范方面,重点在于认识到模糊化的边界并非没有边界,边界是在知识共享中随着创造与运用逐渐变动的,是对传统泾渭分明边界的改变。因此企业应正视知识共享中的风险并加以防范,让共享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程度风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04)
[2]郑丽娟.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1(12)
[3]洪丽芳.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风险及防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