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群众摄影文化的流行与前景展望
2014-03-24王凯
王凯
(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网络时代群众摄影文化的流行与前景展望
王凯
(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进步,同时也使摄影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摄影作品的读图效果,使摄影内容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展现出更多的文化,在群众摄影师中也涌现出了大批的精英人士,实现了摄影文化的交流和全面的发展。摄影技术经过不断的演变,如今更偏于大众的文化传播,既给予了群众摄影师更多的发展机会,又提高摄影文化交流的深度,有利于摄影艺术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本文主要从群众摄影的文化基础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从而探索群众摄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网络时代;群众摄影;文化流行;前景展望
摄影技术可以通过摄影的方式来展现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传统的习惯,是体现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摄影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体现。群众摄影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养,是面向大众化和通俗化的一种摄影形式,虽然其摄影作品的质量没有专业摄影师那么专业,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所以社会应该给予大众摄影师一些机会,使其可以进行摄影文化的交流,实现摄影艺术长远发展的目标。
一、群众摄影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原因
(一)摄影文化格局的转变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各个领域的文化和经济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也更加重视了摄影艺术,通过西方文化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着大众文化的方向去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也转向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实现了各种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大众文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摄影艺术被更多人应用,一些摄影方面的人才都投入到了摄影工作当中,实现了自己摄影的理想,经过摄影文化的不断传播,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和兴趣,加快了摄影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速度。摄影文化格局的转变既提高了摄影艺术本身的价值,又实现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是未来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铺垫。
(二)网络时代的介入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覆盖到很多行业的工作当中,并改善了传播领域的传播方式,网络时代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文化交流,所以促进了群众摄影文化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了“第四媒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很多网络的文化,很多行为都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群众摄影艺术由于没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不容易被人们所熟知,经过网络的传播,可以把群众摄影的作品被更多人欣赏到,从而实现了群众摄影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摄影艺术与传统媒介的关系
现代传播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也实现了更宽阔的传播目标,传播媒介主要包括:语言传播媒介、文字传播媒介、电子传播媒介等,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来把传播的内容被更多人了解,提高了传播的影响力和效果。随后大众传播媒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被发掘出来,实现了信息文化交流的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媒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如今的网络传播媒体非常多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摄影艺术的作品也通过传统的纸质形式改变电脑上可以下载的图片。这种传播形式的改变丰富了摄影作品的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摄影文化的交流,人们可以通过简便的方式欣赏到摄影作品,加快了摄影文化传播的速度。
二、群众摄影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前景展望
(一)群众摄影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群众摄影艺术的发展对社会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随着群众摄影艺术的发展对摄影领域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有利于提高摄影在社会中的影响,在传统的摄影领域中,摄影文化的传播只能通过专业的摄影师来实现,经过群众摄影的兴起,使其可是实现摄影文化交流的过程,扩大了摄影艺术的影响范围,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多好评。但是同时也给垃圾图片创造了流入市场文化市场的机会,所以摄影师和网络管理者一定要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的途径,使摄影文化的交流不受污秽摄影作品的干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力度。
(二)前景展望
经过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摄影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更加懂得去欣赏和评价摄影作品,使摄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播。所以摄影艺术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大发展和传播的力度,实现更远大的发展目标。
结语: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了很多次的变革,也实现了社会不同领域的共同进步,摄影艺术是一种体现生活方式和我国文化的一种措施,为了实现摄影文化的全面交流,就应该发展群众摄影,使其可以发挥自身的价值。群众摄影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文化,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1]谢湖伟.互联网与草根公民的行动策略—从“微博寻子”看流动空间的主体实践[J].新闻记者,2012,10(12):59-63.
[2]王光和.西方浸润与胡适的文学批评实践--浅论胡适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3):12-15.
[3]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J].新华出版社,2013,32(52):510-512.
[4]陈昌勇.网络生存的狂欢特质及意义指南[J].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32(14):410-412.
J405
A
1005-5312(2014)02-0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