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曾祺散文所呈现的作家精神生态观

2014-03-24刘智雄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人生

刘智雄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汪曾祺散文所呈现的作家精神生态观

刘智雄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就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精神生态是一种具有内在能量吞吐转换机制的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精神活动系统。汪曾祺散文所呈现的作家精神生态观主要由淡泊宁静的人文情怀、随遇而安的生活作风、醇厚的文化熏染等因素萌生,并通过写景散文中体现的亲切平淡的人生格调,美食散文中体现的雅致韵味的人生修养,山水游记中体现的自得其乐的文人心境以及在困境挫折散文所展现的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的人生哲理等艺术内核加以呈现。汪氏精神生态观体现了一种淡雅的人生韵味,构建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也表达了一种浓郁的诗意和几分独特的闲适美。

汪曾祺;精神生态;淡泊宁静;随遇而安

“艺术地表现美,再现健康的品行,是汪曾祺创作的审美追求。”他的散文创作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呈现的是一种超然旷达,内心和谐与天地合一的的精神景观。他在现实的人生中、自然中以淡然的艺术视角自由地观照自己的生命本质,达到一种至善至美令人景仰的境界。“淡泊宁静”、“随遇而安”是汪曾祺散文所呈现的作家精神生态观的主旋律。他在写景散文中体现的亲切平淡的人生格调,美食散文中体现的雅致韵味的人生修养,山水游记中体现的自得其乐的文人心境以及在困境挫折散文所展现的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的人生哲理是他整体精神生态观的重要音符。

一、“精神生态”浅析

“精神生态”这一概念是由“精神”这一概念经过漫长的过程发展而来的。它是与物质相对的,绵延不间断的意识流,是人和万物生命的重要特征。

中国学者鲁枢元认为在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之外,还应有一个由人类的信仰、操守、想象、冥思构成的“精神圈”,它是一种具有内在能量吞吐转换机制的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精神活动系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精神生态”如同一座沟通协调人的精神世界与人所生存的物质世界的桥梁。

笔者认为,精神生态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具有其表象的意识特征,具体由人的观念、信念、理念、想象、理想等精神要素构成。当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能够互相协调,就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人内心状态的平和产生一种良好的正能量。反之,当精神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矛盾凸出导致相互排斥,就会对个人产生消极的情感以至于他的精神生态波动失衡,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无利的。而精神生态只有通过引导和调节人自身和自然、社会领域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和均衡。

二、汪曾祺散文所呈现的作家精神生态观

如果从心境、哲思、内在修养等层面来说,汪曾祺的散文无不体现出一种淡雅飘逸洒脱的精神美,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切入进行研究。

(一)草木春秋中的“亲切”与“平淡”

“和谐”和“平淡”是汪曾祺散文的主旋律。汪曾祺在《自序》中曾说:“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在他看来,“和谐”不仅作为了他自己的美学追求,而且也是他所倡导的一种独特的生存精神。其核心意义首先是保证人和自然的相互尊重和平等交往,是和周围所有美好事物的完美融合。汪曾祺的写景散文正是从大自然着手,立足身边繁芜的景致,以平常的感情去了解、赏析每一处普通的景观,于“淡”中显现出了作家精神生态的真性情。

如回忆性散文《花园》一文里就迫不及待的追忆起儿时那座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漂亮的花园。他在文章中说:“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在园中的欢乐趣事:拔巴根草的声音,虎耳草的气味儿,各种花儿的美丽以及在园中捉蟋蟀、蜻蜓……作者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般以非常平实的方式实实在在的凸显了儿时的记忆。文如其人,若非做人有这般“真实”“一尘不染”是不能够作出这般唯美灵动的文章的。

他的《葡萄月令》是一篇写得十分灵动活泼、详实的散文。读罢全文,让人觉得他仿佛就是一位种葡萄的能手,文中对于葡萄的生长,从开花到结果,从一月葡萄“冬眠”写到十二月葡萄再次“冬眠”,一进一出,将十二个月内葡萄的生长状况娓娓道来,而能够写得这样详实,非短时期的观察可以造就的,作家的精神生态由此可见一斑了。

车前子有一种童话情趣。在《车前子》一文中汪曾祺却以这样的笔触描述着:“车前子的样子很有趣。叶贴地而长,近卵形,有长柄。在自由伸向四面的叶丛中央抽出细长的花梗,顶端有穗形花序,直立着。穗不多,少的只有一穗。画家常画之为点缀。程十发即喜画。动画片中好像少不了它。不知道为什么,这东西有一种童话情趣”。汪曾祺用充满灵性的文字,以童趣的视角作为基调,再以画家程十发的绘画作为渲染,为我们勾勒出了这种童趣盎然的可爱植物。更不用说像《清新草木》、《昆明的雨》、《夏花》、《冬天》等文章中展现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以及凸显的作者那淡雅的文人雅趣和飞扬的逸性了。

就是这样一种“平淡”,就是这样一种“亲切”,让人读罢文章,仿佛置身于清新秀丽的溪水边,听那潺潺流水,体味他笔下植物的那一分质朴和一分淡远的光辉。于这份平静的聆听中体味到了他闲者的内涵,让我们能够暂获一点清凉,暂作一刻闲人,暂得一丝平静。

(二)流连美食中的“生活热情”与“雅致韵味”

对于美食,汪曾祺是有讲究的。他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娓娓道来,烘托的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似乎他的文章中总是能不经意间融入自己对于美食的理解,他自己曾经说过他写的文字可以就食,的确如此,用自己精心的艺术构思来表达对生活的热情不正是文人的高雅境界么?

汪曾祺曾经说过,人不管走在哪里,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而研究美食正是他寻找乐子的方法。试问,一个人若对生活毫无热情而言,又怎会有闲心思静下心来研究美食、品味美食呢?的确如此,“在他的笔下,食物都是有性格的,都是带着一方水土特点的,吃的风俗因突出地承载着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态度而成为我们透视其精神世界的窗口。”

最典型的当属《故乡的食物》一文中对家乡高邮咸鸭蛋的描写:“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才子所说,带壳切开那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吃。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行文写得很平淡,但是却处处让人觉得原来吃咸鸭蛋也这么有讲究,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由俗转雅的生活情趣。

再如《肉食者不鄙》中描绘的狮子头、镇江肴蹄、乳腐肉、东坡肉、梅干菜烧腊肉、烤乳猪等一应的肉食,不仅讲述了菜肴的来源、菜色的鲜美更是连做法都作了一一的介绍,置身其中更觉雅致韵味无穷。

在《胡同文化》中,汪曾祺又写道:“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菜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这里以北京人对待吃的态度展现了北京人容易满足、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而能够写出这种文章,不用多说,汪先生对北京人的生活态度是赞赏的,与其说那是北京人的态度倒不如说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法则。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这样”。仿佛一切美食在他的笔下都可以成为纯文学,让人不禁为其折服。

就如同在《吃食和文学》中写的那样:“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更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的确,汪曾祺就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对待美食,对待文学,升华的是自己的人格修养,品味的是高雅的人生百态。能拥有这样的心境,也就无愧于“大家”这个名号了。

(三)山水游览中的“诗情画意”、“自得其乐”

汪先生的游记散文如行云流水般舒畅,而他自己更是能够置身其中,自得其乐。他的游记散文没有雕饰浓郁的词语、没有恢弘的意境,更没有泛滥绝堤的模式化抒情,有的只是真挚生动的语言、随性灵动的意象、平和恬淡的意境。他以独特的视角,平淡朴实的语言,将旅途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描绘的如诗如画,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人生境界。

《天山行色》一文中描绘的榆树林:“榆树皆百年物,有些得两三个人才抱得过来。树皆健旺,无衰老态。树下悠然走着牛犊。有一处悬崖壁立,石骨尽露,石质坚硬而有光泽,黑如精铁,石缝间长出大树,树荫下覆,纤藤细草,蒙翳批纷,石壁下是一条湍急而清亮的河水……”石壁的突兀、榆树的坚韧,映上明亮的河水,碧绿的藤草,好一幅天然的画卷!而这不正是清爽雅静,飘逸悠远大的自然之美么?

再如《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中的描写:“火焰山下,大戈壁上,有一条山沟,长十余里,沟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来的河,河两岸除了石榴、无花果、棉花,一般的庄稼,种的都是葡萄,是为葡萄沟。”整段的描述没有一个修饰语言,足见其平淡。而却能够给人呈现一幅详实的画面,给人留以想象的空间。

当然,情到浓时,汪先生却有自己独特的抒情方式—在游记散文中点缀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句,以展现自己诗一般的情怀。如描绘天山的雄伟:“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天山在天上,没入白云间。色与云相似,微露数峰巅。”天山的雄伟在他的笔下一览无垠,一如自己的胸怀般宽广、幽深。

《湘行二记》中对于竹子的描写:“修竹姗姗节子长,山中高树已经霜。经霜竹树皆无语,小鸟啾啾为底忙?”有感于竹子不畏风霜,傲然挺立,是谓人格气节。

在《初识楠溪江》一文中他曾在石桅岩的草坪上作《石桅铭》:“石桅停泊,历千万载。阅尽沧桑,青颜不改。”热情的讴歌了石桅虽历经风吹雨打千万年而仍旧不改“容颜”。

再如《泰山片石》一文作的序“我从泰山归,携作一片云。开匣忽相视,化作雨霖霖。”面对泰山的高大雄奇,就连汪先生也不禁折服了,如他自己所说:“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而这些所折射的不正是汪先生的人生境界么?

(四)困境挫折中的“淡泊宁静”、“随遇而安”

汪曾祺可以说有过人生两段大的困境时期。第一段是在西南联大上学期间。日寇侵华,平京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战时的条件无比艰苦,以至于无法教师正常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环境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汪先生仍旧展现的自己超凡淡泊的心境,随遇而安。

在《七载云烟》中他曾戏谑的说:“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西南联大,我在寻找什么?寻找潇洒。”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他竟有这种心境开着玩笑,可以说:哲人的世界我不懂,但他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一斑。

生活的环境之艰苦难以想象,如同《斯是陋室·七载云烟》中所写:“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然而他却并不以此感到低落,反而却是这样的陋室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因为他们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这样的环境让他接受了民主思想,这种精神方面的东西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如云如水,水流云在,而这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境界。

《跑警报》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一篇文了。作者讲述抗战时昆明求学期间,人们如何“跑警报”的奇闻轶事:有在空袭警报下谈恋爱;做买卖;打牌;拾金子。更有不“跑警报”的人,有一个姓罗的女同学,一有警报,就洗头,因为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另一个姓郑的老兄,爱吃莲子,一有警报,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即便有一次听到炸弹落到不远处的地方爆炸,他依然神色不动地搅和着他的冰糖莲子。全文文思散漫,汩汩而流,充分展现在空袭警报下中国人的种种人生表现。全文中并没有看见人们的慌张,而是在灾难来临时,每个人却都忙着自己的事情,仿佛那些炸弹跟他们无关。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笔者不禁反问了,面对那样性命攸关的时刻,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炸弹的炮火淹没,在紧急时刻出于人自身本能的反应不是去想着怎样活命而是去忙活着自己无关痛痒的琐事乐趣,让“跑警报”成了乐趣,会有那么淡定么?

细心想想,也许这只能用作家“唯悠闲才能精细”的创作之道来解释了,一个人的文章中总是能够寄予作家自己的人文心态,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自己的人生观,而这篇文章则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而这就是真实的作家精神生态观,一种详实、淡雅真善美的内在人生境界。

另一段困境时期也就是文革了。一九五八年汪曾祺先生被打成右派,在那段时期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是很寻常的事,但也是很严酷的事。汪先生仿佛因祸得福一般,并不以为意。反而感觉很庆幸。如他自己所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并且是因为“指标”不够。能够把这样一件改变人生际遇的重大事件拿出来开玩笑,他的心境可真够淡泊的了,淡到得拿化成右派作为丰富生活的“给养品”。

文革是可怕的,开不完的批斗会,写不完的检讨,作不完的思想汇报,更得下放农村劳动。汪曾祺的脸上却常常带着微笑,干着起猪圈、刨冻粪,扛着一百七十斤重的粮食,在果园里做活,并没有作出太大的抗争。反倒是研究着文娱活动:唱山西梆子、给演员化妆、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还得承受着精神上的打击,而他的回忆却说这是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七九年右派平反,别人问起他这些年是怎么挺过来的,他回答道:随遇而安。随遇而安,这个词也许只有他给诠释的最为淋漓尽致了。因为他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平实的活着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8]汪曾祺.汪曾祺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6.

三、作家精神生态观的警示意义

汪曾祺的人生境界是朴实无华的,是高雅真实的,他的精神生态观是怡然自得快乐无比的,是超越了所有的人生坎坷随遇而安的。像他自己所说地那样:“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事。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而这样的一种境界,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永恒的平静与和谐,能够让读者警言省身。

在这个喧嚣的物质世界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盛行导致了人们信仰的缺失、心灵的空虚与麻木,人们在追寻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显得困惑、迷惘和孤立无援。而汪曾祺先生散文中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精神生态观,以诗性的关照视角以这样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反抗庸俗堕落的精神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对于我们当下这种繁华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来说,是具有一定警示意义的。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10519098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3.

[2]冯芬.从精神到精神生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1):83-86.

[3]汪曾祺.汪曾祺文集(第8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

[4]常恺蓉.汪曾祺散文的民俗之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2010(02):69-72.

[5]汪曾祺.汪曾祺谈吃[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45-52.

[6]黄科安.“边缘化”与闲适之文:论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艺术[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06):49-55.

[7]汪曾祺.随遇而安[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255.

I26

A

1005-5312(2014)02-0004-03

猜你喜欢

汪曾祺散文人生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