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及制约因素
2014-03-24张洪梅
张洪梅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浅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及制约因素
张洪梅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高职院校大多是围绕地方的地域和行业特点,为企业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根植地方,服务地方,融合地方。但是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进行角色的转换,不能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拿着书本上课的方式俨然不再适应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那怎样的课程体系和授课方法才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呢?那就是在拿着书本上课的同时还要拿着完成任务的工具,在高度仿真的工作场所将理论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以达到在高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具有高度技能的人才培养为首要目的,这就是教育部第16号文件的指导精神。
高教研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随着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联系行业企业,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推广到各个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整合资源,减少办学投入;
2.可以在真实环境下进行授课和学习,在高度工作压力的环境中提高学习动力;
3.完全融入企业,了解用人的实际需要,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置课程;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案例,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双方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实际考察,学校明白市场需求,提高科研的针对性,避免了科研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自身知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科研水平,实现技术转移,使科技成果有效地作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技术的一项重要手段,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能够弥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特点,如何与企业紧密联系,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高度,设置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是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的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还聘请了教育部、高职高欢国家示范院校的专家莅临指导,我深有体会,我认为要想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一、深入进行企业市场调研,总结用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高教研究的重点,没有一个好的宏观指导方向,整个办学环节就没有方向可言,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与企业紧密相连的这一特点,力求做到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强项,服务于地方,所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都要严格以高端实用为准绳,首先就要做到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我所讲的深入调研,是严格深入到企业,深入到各行各业,根据院校所在的区域性质,产业特点,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将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巧妙地在课程中进行体现,并保持随时更新,做到年年有新的知识点。在课程设置的中间要考虑到知识的时效性,尽量做到学生毕业后能完全与用人市场对接。若知识点老化,陈年不变,学生就业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本就是几年前所用的,那这样的课程就是在荼毒学生年轻的生命。
二、教师要熟悉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做到集体建构课程
课程是教学环节中的实施重点,无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员、证等目标,最终都是要通过课程的安排进行实施的。为了避免重复和遗漏,在这个环节中是需要我们教师熟练每一门课程的任务、目标、授课内容等,做到共同构建课程,集体商量一门课如何进行,选择哪些内容,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需要考取哪些证书,甚至需要参加哪方面的比赛等都要详尽。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只讲某一方面的课程,对于其它的课程并不了解,这就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常见有以下几点:
1.课程之间没有沟通,经常会重复课程内容。也就是这一门课讲了这个知识点,另一门课程又讲了一遍这个知识点,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任务,又要删除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每个教研室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严格开好每周的教研室会议,真正做到认真讨论课程内容,并要求每位教师将课程轮上2-3轮,这样教师就会对课程完全了解,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专长深入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的。
2.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心态,能够做到走到学生中间去。我们现在很多教师还抱有传统教育思想,觉得我是教师,是需要学生尊重和惧怕的,老师都是拿着水杯站在讲台上,往往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和同学们进行互动,至于学生领会到什么程度也不得而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从心态上就要转变,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我们的客户,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客户,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总结好的方法和途径的,只要认清这种现状,教育就不在是流于形式了。
3.不要看轻我们的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其实很有智慧。我们经常听老师发牢骚,说学生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学生也埋怨老师不了解学生,死命的留作业,目的好象是要把学生累死,而不是让学生学习。这样做其实是不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爱学生,学生才能爱你,如果你真的爱学生,你就会想了解他们也有业余生活,也有他们需要具有的快乐,当然不是说一点作业不留,国学大师翟鸿森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你锻炼成什么特别厉害的人物,然是通过这个过程让你了解这个董事是怎么回事”。比如说我们现在要上《包装设计》课程,整个课程下来是要学生了解包装的种类,包装装潢的设计方法,刀版的制作等等,只要你了解了这个过程,然后自己能独自完成的个过程就可以了,不需要你加载很多任务,白天黑夜的画刀版,做图纸等等。不要让学生感到“学海无涯苦作舟”是真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么艰苦还有篝火晚会呢,我们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三、培养高职高专特有是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科技推广能力,还要有经营能力和市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实践教学和培养多功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我们的教师送到企业一线进行学习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学校每年都会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把它当成是一种考核,例如说如果你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便不给你评职称的机会,如果你在企业锻炼期间没有按照企业的要求要求自己也不给予合格的认证。除了进行企业以先锻炼之外,还经常选送青年教师进行调研和学习,这些方法都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了这些业务能力,教师不仅在授课的时候游刃有余,还从自信心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些都是会带给我们学生正能量的方面,我们会好好的延续下去。
四、了解课程体系改革的制约因素
课程体系改革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区域市场,高校与企业共育高技能人才,通常有下列二种合作方式:一种是学院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将经营内容或产品开发生产内容与学院专业发展方向相对应的企业引进校园,双方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种合作方式是建立关系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无论哪种合作方式都必须考虑或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的经营、运行管理特点及对高职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合作企业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及选择原则;
(3)院校与企业合作内容及合作方式;
(4)校企合作过程的运行管理制度及模式、持续良性运行保障机制;
(5)校企合作综合效益的考核、评估体系及激励机制。
(6)校内外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多专业综合利用途径与方法探讨。
首先,对于学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场地建设不够全面的现状来说,通过这种形式将实践教学环节转移到企业进行,实现了实践教育成本的直接转移,节约了教育支出;
其次,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应具备的能力,而目前我院的毕业生却普遍缺乏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是提高我院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直接手段;
最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就业,良好的就业反过来又能拉动招生,生源问题得到解决,高校的办学经费也就有了根本性保障,校内建设就不再成为问题。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也是互相提高,共同促进的最好的合作方式。
不管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正确的渠道把学生培养好,让我们的学生在市场的选择下有立足之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能够培养出更多等优秀的人才,做教师足矣。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民办高校艺术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JGZ201201059)成果。
[1]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车夫.论“双师型教师”名义的内涵建设问题.网络文章.
[3]朱孝平.当前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评述.职教论坛, 2009年15期.
[4]黄亚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教论坛,2006年21期.
G64
A
1005-5312(2014)02-0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