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语文学习中应用探索
2014-03-24吴玉安
吴玉安
(安徽宿松县城关中学,安徽 安庆 246501)
博客在语文学习中应用探索
吴玉安
(安徽宿松县城关中学,安徽 安庆 246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客应运而生。博客作为语文学习的助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语文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同时转变了语文的学习方式,因而博客作为语文学习的助推器倍受一线教师和学生青睐。本文探讨了博客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应用的途径。同时,针对博客在语文学习应用中出现的信息资源不可靠、语言应用的不规范、学习内容的不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几点合理化的建议,使博客能够更好的为语文学习服务。语文学习在这种新型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下将会凸显更大的价值。
博客;语文学习;应用
博客自诞生之日起,一度成为互联网上热门的应用。名人博客、两会博客、博客营销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说明博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显现出强大的威力。博客作为一种新媒崭露头角,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众所周知,对于处在特定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学生渴望获得新的知识,并且能够与人倾诉交流,而博客的引入自然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载体。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探究博客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及其应用途径。
一、博客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优势
(一)博客
Blog(博客)是“Web Log(网络日志)”的简称,它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可以自由表达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同时轻松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集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全球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它作为网络时代的个人阅读工具,实现了信息的分享和交流。
博客作为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博客“个性化、共享性、深度交流、简单易用、零成本”①等典型特征,使其广泛应用于语文学习当中,充分发挥着自身的优势。
(二)博客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优势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而传统语文学习主要依托教师单方面知识的传授,学生接受间接的语文知识,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目的。自从博客进入语文学习领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革新了语文学习方式。
1.拓展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
一本教材、几本参考书是传统语文学习内容。学生只能根据教材挖掘信息,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但是当今时代信息更新太快,仅靠书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
博客作为一种海量信息的“储备器”,可以为学生提供充沛的的文字资料、形象的图片资料、生动的视频资料等多种学习资源。学生通过接触博客,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视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把学生引入了新的知识殿堂。
2.改变尴尬局面,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传统语文学习主要靠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向学习模式。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与学生很少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常常处于沉默状态,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当博客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后,彻底改变了这种尴尬局面。
博客作为网络学习平台,使每个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现了师生双向交流。师生、生生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语言交流方式,不受时空限制,随时进行沟通交流。无论是课前、课堂、还是课后,学生都可以通过博客留言与回复、博文评论与回复、在线聊天等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能力,彼此互相尊重、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3.转变语文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即使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为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②博客引入语文教学,适时地充当了语文学习的“催化剂”,使得语文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的灵活。学生可以不受语文课本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同一个兴趣圈里形成互动网络学习圈。学生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下,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体验和积累人生的经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博客在语文学习中应用的途径
(一)浏览瞬间的资讯,提高阅读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③
博客承载着日新月异的资讯,充分满足了学生阅读量的需要,学生只需点击进入官方博客就可以随意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最近的热点博客,2013年全国“两会博客”中既有访谈,题为“杨澜访黄洁夫:中国医生心中的痛”,也有实拍,题为“两会期间天安门升旗仪式(图)”等等关于两会的相关博文。这一系列的博文可以让学生更清楚了解“两会”,清楚的知道“两会”的大致情况,在随后的博文评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事情的看法,相应评论别人的观点,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新浪博客中专门有一栏名为“图片博客,通过图片换个角度看世界”。主要是通过直观的图片以及随附的图片说明,让人在视觉感受中直接进行心灵上的感触,从而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一篇题为“张家界密探山里人家”,介绍了旅游胜地张家界,一户朴实劳动人民的生活。细腻的图片引发读者的思考。像这种新视角的阅读方式,学生首先有意愿去阅读,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提高阅读的质量。
(二)利用博客平台,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写作是通过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从而展现自我、表达交流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每次写作课上,学生对写作都处于一种厌恶、不喜欢的状态,常常是被迫不得不进行写作训练,作文质量也相应得不到提高。
我们都知道写作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你的心灵通化了的、成为你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④而对于学生来说,博客记录下来的正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东西,因而充分利用博文内容,把那些具有鲜活的个性和富有生命力的材料积累起来,灵活运用于写作上,这将为写作增添华丽的一笔。
同时博客个性化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写作空间。在这里,没有传统的写作规则限制,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驰骋自己的思绪,写出符合自己个性化的作品。网络博客中一些优秀的博文作品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素材。学生可以加关注,建立链接,吸取经验以达到写作创新。
同时,博客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使学生能够把显性的信息顺利实现隐性的转化,为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动机的激发提供帮助。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博客网站,如网易、新浪、搜狐、人民等网站上都有相关新闻、教育、文化等专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这些博文,思考领悟,相信在这些宏观资讯背后会有很多微观的写作契机。
(三)构建情感倾诉和提供交际平台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⑤而口语交际关键在于“交际”二字,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如果能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交际活动便能顺利的展开。
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细腻、复杂的思想情感,而这个主观的因素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再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重文轻语”,与学生之间缺少语言上的沟通,往往因难以弄清学生的个人情况,在教学中出现很多错误的施教情况。
博客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相互关注的师生之间可以利用“发纸条”、“写留言”的方式进行沟通。这种自由的空间打破了严肃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以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进行对话。学生可以吐露出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教师也能适当针对情况给予合理的解决办法。
尤其是在每次的月考、期中或期末考试后,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波动。教师通常会采取当面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但是常因学生面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不敢真正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这种当面交流的方法效果甚微。博客的出现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情感、相互对话的桥梁。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平台,以匿名的方式倾诉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排解自己心理上的压力。这样的对话方式,直接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拉近,教师也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状态给出不同的回复。对于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让学生找回自信;对于优秀的学生要适当的告诫,让其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反思等。教师的心意传达给了学生,自然学生在学习上减轻了压力,增添了动力。
(四)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具有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特征。”“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⑥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突破教材和课堂限制,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形成社会“大语文”体系。
博客中含有丰富多彩的资讯,给语文综合性学习注入了新的血液。以博客为支撑,学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心骨。
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话题,比如学习“雷锋精神”,恢复传统节假日,教师的师德问题等,利用博客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分享给班级体,学生们可以围绕着某一话题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意见。这样一种互动模式,使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与探究。
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对博客讨论中一些有价值的话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改变传统的硬指标性的解答,让学生能够自愿、主动的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再植入一些主题式的作文比赛,在博客的平台上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最后在集体的互动评议中,选择优胜的作品,结束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达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三、博客在语文学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语文学习工具,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很多的优势,却并不是万能的。所以,要认真分析博客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趋利避害。
(一)博客信息资源的不可靠性、无效性
博客的信息资源虽然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尤其是对于未经处事的学生来说,这些缤纷复杂的信息常常使得学生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甄别这些信息资源,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影响了学习的质量。甚至有些信息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学生如果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信息身上,只会造成学习效率低效、甚至无效。
(二)学生语言使用的不规范性
博客适合大众口味,自然在语言表现方面显得通俗、易懂。这些通俗化的口头化语言,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在某些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造成学生语言使用的不规范性,同时口头语与书面语使用的不恰当,学生的语文作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三)博客学习内容的不系统性,容易迷航
博客学习是一种碎片化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灵活性强、富有生命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强。但是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常常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造成知识的不系统性,而且过多的零散知识甚至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导致学习目标迷航,甚至背离学习初衷。
四、优化博客在语文学习中的建议
基于上述博客在学习中出现的不可靠性、无效性、不规范性、不系统性这几个问题,为了使博客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笔者从教师、学生、以及博客自身角度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
(一)教师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学的顺利展开也离不开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正是如此,将博客渗透到语文学习中时,教师要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作为学生的“辅助手”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时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在博客上事先为学生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并依据学生认知能力的高低情况,对学习资源进行精心的筛选、整理,最后分享到博客群里,供学生阅读学习。这样过滤后的学习资源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学生可以避开不必要的信息,让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给与及时正确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生应提高批判质疑能力,规范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获取、甄别、整合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育重要的能力目标,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的批判质疑能力,不仅是促进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尤其在博客这样一个信息量巨大的环境下,学生更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训练自己的批判质疑能力,细心的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问题,主动的与同学进行交流,或者向教师寻求辨别的方法。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在学习中知道如何去批判质疑。
与此同时,博客中碎片化的信息需要学生及时的总结、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效果。同时针对学生用语方面的问题,在平时的交际与行文中,学生要注意正确使用口语与书面语,养成规范化的用语习惯。
(三)结合课堂学习,充分发挥博客优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博客有利优势,结合语文课堂学习,灵活的将博客应用到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升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客已成为一种网络化学习利器⑦,它以其独具的特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给语文学习增添了新颖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博客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清楚厉害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博客价值。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今后博客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运用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网络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已成为另一种学习趋势。
注释:
①刘萱.Blog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40-42.
②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④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N].广州:南方日报出版,2003.
⑤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62.
⑥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84.
⑦郑小军,陈风等.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J].中小学电教,2010, (9):3-4.
G42
A
1005-5312(2014)02-0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