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参通络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4-03-24崔美玉
崔 勇 崔美玉 金 煜
(吉林省延吉市中医医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生活。临床关于冠心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尿酸血症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西药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绞痛发作,然而效果仍不令人理想,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男59例,女21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6.28±4.73)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7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38例,糖尿病24例,心律失常17例,高脂血症16例。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伴随心悸气短、口干、胸闷、心烦、舌红少苔等临床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给予两组患者钙通道阻滞剂、酸酯制剂等抗心绞痛常规药物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三参通络汤治疗,主要药方:太子参20g、丹参20g、玄参20g、生黄芪30g、赤芍15g、白芍15g、鸡血藤30g、郁金15g、细辛5g、桂枝10g、沙罗子10g、当归10g、元胡15g、枳壳10g、柴胡10g、麦冬20g、五味子10g。用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服用1次。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对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隔时间、发作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使用=量进行观察。效果评价:显效:心慌、胸闷、胸骨、气促等临床症状明显消失,硝酸甘油使用量至少减少80%,患者血压、心率等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至少减少80%。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血压、心率等体征有所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50%-8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无变化甚至加重,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压等指标无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50%以下。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 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显效18例,有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参考组治疗显效13例,有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数据比较有统计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分别为(4.21±2.08)次、(7.32±2.14)分,相较治疗前(17.63±3.85)次、(17.02±3.56)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分别为(9.63±3.12)次、(13.21±2.95)分,相较治疗前(17.55±4.38)次、(16.95±4.17)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常见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暂时性缺氧、缺血等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祖国医学将冠心病归于“胸痹”范畴,病位在心,肾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病机为气滞、气虚、血瘀,血瘀则痛、通则不痛,心绞痛主要证候要素为气血,而又多责之于心气、肾气和脾气,因此在治疗中主要以活血化瘀、解气分郁结为主。本次治疗采用三参通络汤主要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临床症状、体征、病因病机等,结合中医治法、研制而成的方药制剂,方中太子参可益气生津、补益脾肺,丹参具化瘀止痛、养血安神功效,而玄参可滋阴养肾,生黄芪、赤芍、鸡血藤、郁金、细辛等药物联合去淤血、通血脉、活血解气,行血分瘀滞,使气血调达,通则不痛,从而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由此可见,三参通络汤在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时间,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1] 钟尚贞,李鑫辉.三参舒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01):27-29
[2] 吴继良.三参珀香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3(05):40-41
[3] 周景想,唐明,李洁,等.2 029例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特点及组合规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06):7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