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的火针治疗与护理
2014-03-24何霞李成莲
何霞 李成莲
广安市广安区中医医院 四川广安 638500
面肌痉挛的火针治疗与护理
何霞 李成莲
广安市广安区中医医院 四川广安 638500
面肌痉挛属临床常见疾病、疑难病症之一,治疗方法虽多,但常有疗效不确定、疗程长、病症反复等,从而造成患者躯体痛苦且心理压力较大。近年我科在针灸理疗的基础上推广应用火针疗法,临床观察疗效可靠,能缩短疗程,在中西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了系列护理经验供临床参考。
面肌痉挛;火针;护理
1.面肌痉挛概述
现代医学探讨面肌痉挛的病因为血管神经因素所致的一种高反应性功能障碍综合症[1]。大部分患者发病原因不明,发病诱因常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关系密切,常通称为原发型面肌痉挛。另有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或继发于面瘫后期。临床症状初期为眼睑跳动,逐渐发展至一侧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甚或颈部。
面肌痉挛属祖国医学的"瘈疭"范畴,瘈疭即抽搐。《张氏医通·瘈疭篇》[2]说:"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张纵也,俗谓之抽"其病因由于风寒之邪滞于面络,风行主动,寒性收引,故使气机收敛,腠月里闭塞、经络筋脉拘急诱发本病。
2.火针疗法与作用
2.1 我科火针治疗面肌痉挛运用:针具选用盘龙火针(针尖式)、取穴:双颧髎、太阳、迎香、人中、地仓、承浆、局部阿是穴(痉挛点轮流选取)。要求医者手法稳、准、轻、快,浅刺不留针,点刺深度2-3mm为宜。每周治疗一次。
2.2 中医火针法是古老的传统技术,经历代医家逐步改进完善,至今已形成为针灸疗法中的一个独特的治疗体系[3]。现代医学研究其治疗机理可概括为损伤、激活、排出、炭化、促进、吸收、杀菌、灼断、协同等九个方面的学说解释,在临床上医学实践证实火针对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许多病证效果显著。火针借火之力温壮阳气,通径活络,行针之法,激发径气,在患侧面部取穴,利用火针的温养之性,可加快气血运行,增加局部血供,筋脉得血养则抽搐痉挛可停。不仅适宜风寒之邪痹阻诸症,还可以"开门祛邪","以热引热"。以上为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作用机理,故火针在各型面肌痉挛的治疗中均可适宜。
3.护理
3.1 体位治疗前应作好与患者的解释沟通,让患者平卧于床,嘱其闭目养神,安静勿动,保持情绪放松,方便医生准确施术。
3.2 针具的选用与烧针现行火针用于面部的不仅较细小,更多趋于使用毫针作毫火针,医者自制适宜于面部的治疗针具,提高安全性减少直接损伤,且不影响临床疗效。酒精灯装酒精2/3满,注意用火安全,使用外焰烧针:先烧针体、针尖自上,直至烧至针尖白炽。点刺时宜速宜浅,切忌用力不当过缓过深增加患者痛苦。
3.3 预防感染措施首先消毒皮肤选用碘伏,常规两次消毒待干,范围适当。其次备好消毒干棉球,对于有针孔出血者予适当按压,若无出血则不需压针孔。然后注意术后2日内予75%酒精擦拭面部以达到止痒、消毒的目的,可有效防止继发感染。最后嘱患者保持手卫生、修平指甲,勿用手抓搔面部,若面部微痒不适可用手背轻拍面部,忌冷水洗脸,宜开水煮沸毛巾后冷却清洗颜面,并嘱咐不得使用任何化妆品。
3.4 饮食护理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多饮水、多食疏菜、水果,预防热结便秘。忌食刺激性食物,如烟酒、浓茶、咖啡等。
3.5 心理护理对不同年龄人群,根据其不同心理反应特点予以安慰疏导,通过医者在治疗中的开导,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所需要的最佳心理和生活状态。同时观察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无过度疲劳等诱因,护理上应体贴患方的痛苦,用中西医学理论妥善解释疾病机理、治疗转归等,介绍火针疗法的优点,消除患者对针刺治疗的恐惧,并主动调节情志,保持乐观。正如《灵枢师传》[4]所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说明祖国医学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容,重视"心身统一,治神为先"。心理护理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中应加强应用。
4.讨论
火针疗法临床疗效可靠,在应用中观察发现大部分病例可以缩短疗程。偶有不良反应为针眼红晕,考虑消毒环节尤应加强:物品准备-针具高压灭菌处理,皮肤常规消毒2次待干,火针温度一定要火灼至白炽。技术关键:需要临床积累,掌握好进针角度、深度、速度、行针手法等。
病人的心理接受与习俗、文化等背景有关,对本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可重复疗程,临床有个别病例半年以上疗效差的可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予以有效的心理咨询干预提高疗效。此外,医者手法的娴熟,可以避免针刺过深发生额外损伤。
关于火针禁忌症,古籍中颜面部为禁忌,而今临床研究早已突破,在发展中创新的毫火针法拓展了火针的应用范围,但仍不可忽视火针的局限性和禁忌症。
火针治疗用于面肌痉挛,应配合针灸理疗,必要时辅以药物等治疗措施。火针的禁忌症有孕妇、妇女经期、糖尿病及心脏病等,及有晕针史者,临床应用中应加以注意。
[1]海舰,李善泉,丁美修,等.面肌痉挛病因学机制的实验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0,20(6):506-508.
[2]张璐(清).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2.
[3]刘百生,夏义仁.火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105-106.
[4]佚名.灵枢师传篇第二十九(译文)[M].黄帝内经.
R245
B
1009-6019(2014)10-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