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目标论:实现三个一切是关键*

2014-03-24彭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2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彭瑶

作者:彭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与应用(410081)。

我国不少中小学校在醒目的位置刷上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指的是教育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了一切学生”指的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精英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指的是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局限于考试成绩或升学。而这“三个一切”恰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念,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

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1];而素质教育则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还是在于“三个一切”上(如表1所示)。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考核更多以学生的升学为标准。在此驱动下,学校行政官本位,学校行为大多以领导的意愿行事,特别是校长的要求;而素质教育则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生本位思想。应试教育为了确保升学率,重点关注的对象是能升学的精英学生,关注的是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常常以正态分布要求班级学生的成绩分布;而素质教育下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纵向对比,更关注学困生的进步提高,追求的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不落下任何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试教育的初衷是追求学生的升学率,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素质教育相比,应试教育存在三个弊端。

1)不利于提高学校服务水平。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统一选官标准,实行一定程度上平民与地主的公平竞争,对于封建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学校教育却逐步被拉入应试、做官教育的轨道,强化了官本位思想。

2)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而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学生,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挫伤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改变了教育的性质与任务,促使教育走向异化。

3)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试教育只能使学生学到某些程序性、结构化的知识,学知识就为了应付考试,不利于学生全方面和谐发展。

表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2 信息技术是实现素质教育“三个一切”的重要条件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施再到实践已经经历了三十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提倡加强素质教育,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不能抛开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将知识教育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书包沉重,心理负担和压力更沉重。建立在工业生产力之上的教育,显著特征是重传授,这种“我传授你接受”的方式,注重同口径、同规格、标准化,如同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那样生产学生。从工业生产到知识经济,学生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生长起来的,学生的能力被低估了。知识换代标志着许多知识不需要学,或者不需要像昨天那样学。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的创新,进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里的“革命性影响”应该理解为颠覆性的变革,就像文字的出现虽然只改变了信息记录的方式,却颠覆了“口耳相传”式的知识传承模式一样,信息技术将全面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彻底变革现行教育。信息时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与知识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如果还拿传统的方式来培养,就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了。时代的教育目标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三个弊端,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促使“三个一切”能够实现。

3 实现素质教育“三个一切”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而非仅仅指信息技术这一个方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3]。“三个一切”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实现素质教育的“三个一切”需要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支撑。同样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必须以“三个一切”为核心,实现素质教育“三个一切”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办学中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进行,一切为学生服务。在Web2.0时代提倡资源的共享共建,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在信息社会、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背景下,一切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面对数字原住民,更应该强化“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观念。

一切为了学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些学校信息化建设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规划到建设投入巨大,最后却不能得到有效应用。比如某高校购买教学平台,但平台是公司商业人员开发,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仅凭个人想象而设计某些功能框架,反而给教学带来负担,教师和学生都不喜欢使用该平台而导致资金浪费。还有学校在中央财政支持下,配套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教师空间站,建成的交互式课室中使用了超大液晶显示屏幕,结果近距离观察屏幕一片模糊,无奈之下只好将学生座位往后挪移,造成教师讲台与学生之间相距很远,削弱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并且采用落地屏幕,整个墙面做成屏幕,但学生座位却没有做成阶梯式的,学生落座后只能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

还有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以教育服务为目标,而是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的需要,建好的多媒体课室或网络机房,或因为怕设备损坏,或因为没有人会用而搁置,建成的课室或机房没人用,平时一把锁关着,只有领导检查的时候才开门。更有甚者,还有些领导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面子工程,方便上级领导或者兄弟单位过来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参观的平台。很多学校在教学比赛、说课比武或者公开课堂上要求使用多媒体手段,但这些课堂中的信息技术只充当了表演的工具。

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考虑学生需求,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履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学生信息化学习环境,真正实现生本教育,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提高做出贡献。

公平教育: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也就是为了全体学生。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思想,从现代学校的角度来说,这个类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也就是说不管面对任何学生,都应当施之以教。2002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NCLB行动计划,也就是“一个也不能少”的计划,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长。

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化水平不一致,数字鸿沟巨大,由此而造成教育不公平,难以保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任务,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4]。我国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了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部署“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三通”的实现确保了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同一个教育资源可以提供多人在线同步使用,借助网络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而缩小因为地域、经济等因素带来的数字鸿沟,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每一个学生获得同等的教育权利和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要面对几十号学生,统一的教学目标任务,统一的教材,施以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接受学习的学生是一个个体,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接受能力,导致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上很难面面俱到,兼顾全体学生。而信息化课堂则能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利用信息手段,通过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实现学习诊断和学习诱导,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进行学习推送,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发展教育: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学生一切”就是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学生的一切”是特指学生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根本方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知识经济所特别依赖的是智力资源,智力资源不只是知识,更是需要人的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精神。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智力的发展,还指能力的发展;不仅指知识的渊博,还指知识的创新;不仅指身心的健康,还指素质的提高[5]。

在信息化教育课堂上,虽然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一套新的信息媒体技术和设备,但教学模式和手段都还是传统课堂形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没变,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也就仅仅限于简单的相加,只是由原来应试教育的“人灌”变成了信息化环境下的“电灌”,信息技术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应试教育的帮凶。有了信息技术和设备,就得考虑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信息时代的各种能力。

在云计算非常流行的今天,教育也要搬到“云”上。为此,广东推进“粤教云”示范工程建设。许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指出,“粤教云”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的“主课程”。什么叫做“主课程”?笔者认为所谓“主课程”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现代化信息手段的“粤教云”似乎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为“主课程”服务的“粤教云”建设初衷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绩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像视频公开课、TED里面很多内容都是一些非常规课堂的教学内容,比如幸福课、死亡课等,“粤教云”是否也应该增加为素质教育开设的“非主课程”?开设一些“非主课程”,一方面可以避免“粤教云”课程的单一,同时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培养情操,说不定对“主课程”能产生连带效应,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1]徐晓云.试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6):2-5.

[2]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3]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25-32.

[4]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5]李燕.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体系建设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3):63-66.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