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口译活动的非语言因素研究

2014-03-23邢龙昌牟云菲

科技资讯 2014年34期
关键词:口译应对策略

邢龙昌 牟云菲

摘 要:口译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很重要的技能。对于口译译者来说,影响他们口译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种。我们把这些因素分成两大类:来自语言本身的因素和来自语言外的影响因素。该文通过以波赫哈克为首的一批西方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者创建的话语互动模式理论,来分析影响口译活动特别是交替传译的非语言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帮助口译者达到理想的口译与交际效果。

关键词:话语互动模式 非语言因素 口译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248-02

1 口译的定义和分类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见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人们通常所熟知的口译是根据时间工作模式分类的,主要有三种: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和耳语同传(whispering interpreting)。交替传译是一种为演讲者以句子或段落为单位传递信息的单向口译方式,用于多种场合,如讲演、祝词、授课、高级会议、新闻发布会等。这种情况需要译员以一段接一段的方式,在讲话者的自然停顿间隙,将信息一组接一组地传译给听众。同声传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顿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同声传译的最大优点在于效率高,可保证讲话者作连贯发言,不影响或中断讲话者的思路,有利于听众对发言全文的通篇理解。同声传译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口译形式,是国际会议最基本的口译手段。同声传译有时也用于学术报告、授课讲座等场合。耳语口译,顾名思义,是一种将一方的讲话内容用耳语的方式轻轻地传译给另一方的口译手段。耳语口译与同声传译一样,属于不停顿的连贯性口译活动。所不同的是,同声传译的听众往往是群体,如国际会议的与会者等,而耳语口译的听众则是个人,其对象往往是接见外宾、参加会晤的国家元首或高级政府官员。

2 话语互动模式下非语言因素对口译活动的影响分析

话语互动模式是以波赫哈克为首的一批西方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者创建的,对口译的实践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该理论体系中的三个主流模式分别为交际各方格局、交际模式和文本/语篇模式。其中,交际各方格局界定了口译活动中参与者的角色和定位,凸显了译员的核心作用,反映了互动方的相关特征,明确了在互动口译活动中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交际模式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在口译活动中,信息被编码在源语中,通过相应渠道传播,其中交际模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员的发挥。文本/语篇模式以语篇分析方法为基础,揭示不同的文本背景对口译交际的影响。

2.1 文化因素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金惠康教授指出,“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活动,译者要力求去理解用另一种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当然也要去理解那种文化及其社会。”文化的因素对口译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例如,在中国人的思想中,集体的意志是最重要的,告诫人们不要特立独行。而在西方人看来,个人主义才能最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当译者理解并且克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才能更好、更准确的翻译出源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

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深刻地影响着该民族的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心理给口译带来种种困难。例如,中国人语言思维里,通常人称是主语,而西方人中,物称是重要的主语。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可以按照源语语言逐字翻译。只有充分理解,并且克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出好的口译。

2.2 交际模式

不同类型的口译有着不同的交际模式。口译根据活动场合和主题分为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外交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社区口译,导游口译,医学口译,法庭口译等等。场合的正式程度和重要程度对口译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对于一般比较轻松的口译,正式口译对译员和译文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如重大场合的演讲和讲话,招商或介绍会的重点发言,双边会谈,谈判和新闻发布会等。

2.3 文本背景

传统概念上的文本是“一连串按顺序排列的衔接和连贯的句子,可实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意图”,而在现在的口译活动中,文本还包括听觉媒介型文本和多媒介型文本。听觉媒介型文本通常包括演讲、广播和影视脚本,文字与音乐相结合的文本,如歌曲和歌剧,还有漫画和有视听元素的广告等等。多媒介型文本,通常称为视听型,有技术媒介和/或点子媒介传播,涉及视听元素(如影视材料、影视字幕或歌剧唱词字幕)。在囊括了视听元素和多媒体元素的基础上,翻译就不仅仅是文本的转换,而成为需要考虑拥有众多符号的视听语言的一种多媒体活动,需要更多的关注文字代码以外的其他代码,如传播媒介和渠道、交际模式、交互性等等。

3 应对策略

3.1 译前知识储备

口译大多在公众场合下进行,尤其是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交流的双方都依赖于译员,对译员期望值很高。对于语言外的信息准备一定要齐全,才能够做好一场完美的口译。口译译员需要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对各学科领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努力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在进行口译翻译任务时,一定要索取会议进程表,对于自己的任务时间把握的一清二楚。并且要在会前与发言人沟通以适应发言人的讲话风格。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拥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使交流顺利准确。

3.2 口译过程中的心理素质

口译译员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除了应遵循相关的原则外,更应具备不同场合中特有的处理技巧,即超强的心理素质,场合中的应变,适应及协调能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得体的礼仪。此外,译员应及时应对话题的转换,较强的信息综合能力,清楚的发音,优美的语调和恰当的讲话节奏。一些场合中的讲话,情感性的成分较理性的成分多。有时讲话者的逻辑会比较混乱,此时译员可在短时内快速综合、归纳出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为提高译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个性塑造、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等。简单来说,可以从自我肯定、抛弃自卑和情绪调节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鉴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作具体阐述。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保证口译译员在面对任何场合、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和困难时都沉着应对,灵活处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3.3 口译员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

在许多口译任务中,由于会议时间往往长达几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口译译员需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进行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一场会议口译进行结束,译员可能会感到筋疲力尽。因此,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对口译译者也很重要。译员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衡膳食,在工作时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样才能保证圆满完成口译任务。

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对口译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对口译设备的熟练操作以及得体的着装和举止等都代表着口译译员的形象,所以译员应该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自信严谨的风貌面对即将担任的口译任务。在口译中发挥译者非语言因素的积极作用,就是要培养译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激励其积极进行智力活动,努力提高口译能力。

4 结语

口译活动是信息的传达和语言的交流。一方面,译员既需要高超的双语能力,另一方面,能否恰当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演讲技巧,也直接影响着口译的质量以及听众的接受效果。波赫哈克及其著作所提出的话语互动模式揭示口译活动中的非语言因素对口译的重要影响。通过对非语言因素的影响策略论证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语言因素直接影响着口译的成败,口译员应该用适当的对策减少或避免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最终达到理想的口译与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波赫哈克[著],仲伟合,等[译].口译研究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54-56.

[3] 丁宁.话语互动模式下的外交交替传译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 宋钧.《口译研究概论》对同声传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6):81.

[5] 王斌华.口译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对吉尔教授和波齐哈克博士的联合访谈[J].中国翻译,2008(5):43-49.

[6] 王金霞.论非语言因素对口译影响的应对策略[D].辽宁大学,2013.

[7] 叶宏俐.口译中的非语言因素及其对口译的影响[J].湖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67-68.

猜你喜欢

口译应对策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