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1例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护理经验
2014-03-23俞秀
俞秀
东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浙江 东阳 322103
照护1例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护理经验
俞秀
东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浙江 东阳 322103
本文系护理一位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2小时即出现呼吸急促、低血糖等护理问题。护理期间2014年5月19日至2014年5月25日,确认的护理问题有气体交换受损、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活动无耐力、皮肤完整性受损、焦虑等生理,心理问题。通过正确的血糖监测,恰当的喂养方法,蓝光照射,补液等对症治疗最后康复出院。
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护理
前言
妊娠期糖尿病的定义为在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而导致的高糖血症。其中绝大部分高血糖为妊娠期首次出现,约占妊娠期糖尿病总数的80%左右,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约占20%左右[1]。本病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肥胖、高龄、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孕妇多见,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明确,推测可能为妊娠中晚期胎盘合成具有胰岛素拮抗作用的雌二醇、孕酮、胎盘泌乳素等激素增多,造成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同时胎盘分泌的胰岛素酶加速了胰岛素的破坏。导致孕妇体内胰岛素的绝对和相对数量不足,最终形成高糖血症,以上过程在孕期32~34周达到高峰[2]。长期的高糖血症除造成孕妇体内代谢紊乱,形成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等自身脏器损害外,还能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病变,使其管腔变窄,组织血供减少,导致妊高症的发生;持续的高血糖同时也可以影响胎儿的代谢,促进脂肪、蛋白合成并抑制降解,易形成巨大儿;与高糖血症伴随的高胰岛素血症增加了胎儿的耗氧量,并抑制其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合成,导致肺成熟延迟,从而诱发胎窘、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RDS)等疾病的发生[3]。
该患者出生后即出现呼吸急促、低血糖等护理问题。通过正确的血糖监测,恰当的喂养方法,蓝光照射,补液等对症治疗最后康复出院。故在该患者的护理中,着重与护理人员分享照护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患儿的护理经验。
护理体会
1.一般护理
糖尿病母亲新生儿属高危儿,无论其体重的大小,均置于保温箱保暖,保持室温24-26度,相对湿度55-65%,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因患儿代谢高,易出汗,应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尿片,防止臀红,工作人员必须执行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感染。做到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并发症的护理
2.1 巨大儿的护理入院后即给予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缺氧窒息表现立即给予吸氧、吸痰等处理。体格检查要全面仔细,检查有无产伤及发育异常。立即测微量血糖,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及时用药并观察药物疗效。为预防皮肤受压,我们给患儿置于鸟巢中,用柔软的毛巾置与巨大儿受压的部位,Q2h给予翻身及受压皮肤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2 低血糖的护理低血糖是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于生后1-12小时内发生[4]。患儿入院后立即用血糖监测仪按以下时间监测血糖:1、2、4、6、8、12、24、36、48h,血糖稳定后改q12h监测,连续3天。血糖低于2.2mmol/L,遵医嘱予口服或鼻饲10%的葡萄糖,每次5-10ml/ kg,每2h 1次,并在1h内再检查血糖浓度,直到血糖水平稳定后改人工喂养。血糖低于1.1mmol/L的重症病例,遵医嘱给予10%G.S2-4ml/kg,以1ml/min速度静脉注射,接着按医嘱予4-6mg/kg/min连续输液泵注射,同时监测血糖q1h 1次,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补糖速度[5]。血糖稳定后24-48h后,按医嘱逐渐降低补糖速度,避免突然中断输液引起反应性低血糖的危险。
2.3 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于生后48-72h内,与非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比较,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我们每天给患儿2次经皮测胆红素指数,早期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根据黄疸轻重,给予持续光疗12-48小时,必要时输注白蛋白,预防核黄疸的发生。在光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生命体征、神志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总结:
糖尿病患儿的主要病因是母亲是糖尿病患者或怀孕期间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所以对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生后常规进行细致观察和严密监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另外糖尿病母亲患儿的发病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直接与母亲孕期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故除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及科学护理外,最根本的措施要做好母亲孕期糖尿病的宣教。
[1]魏克伦,杨于嘉译.新生儿学手册[M].第5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7-488.
[2]石磊,欧阳玲莉,梁敏.妊娠糖尿病对后代的远期影响[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56-59.
[3]张家骧,魏克伦.新生儿急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58-659.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58.
[5]陈昌辉,李茂军,吴青,等.美国儿科学会胎儿和新生儿委员会《新生儿低血糖症筛查和后续管理指南(2011年版)》解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l,8(6):70-72.
473.2
B
1009-6019(2014)11-02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