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茂政治理念研究的一部力作—评郑毅教授《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
2014-03-22苍丽影
苍丽影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吉田茂作为日本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政界的标志性人物。他出生于社会动荡的明治时代,战前长期供职于外务省,曾随西园寺公望出席巴黎和会,先后历任日本驻奉天、天津、济南等地的外交官和驻英大使。战后又出任东久迩、币元喜重郎内阁外相,自1946年5月起先后五次组阁,执政长达7年。作为连接明治时代和昭和时代的重要政治人物,其一系列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的政治理念,是近代日本明治国家主义的延伸和80年代日本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启蒙。他被奉为战后日本保守政治的鼻祖,其政治理念与外交观在日本战后政治领域被继承和发展,对战后日本的社会进程的影响可谓深远。
战后60年以来,日本和欧美学界对这样一位历史政治人物的研究热情始终高涨,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其个人记述方面的资料经整理出版,包括《世界与日本》、《十年回忆》、《激荡的百年史》、《吉田茂书翰》、《吉田茂与麦克阿瑟旺夫书简集》等,大大拓展了研究的空间。然而,国内学界对战后日本政治、经济、历史研究极不平衡,对吉田茂政治理念与外交观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重述这一历史、弥补这一缺憾,确实是日本史研究的迫切要求。郑毅教授积十余年之研究心得,历时数载,继《铁腕首相吉田茂》、《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之后,又出力作《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从帝国意识的视角去分析吉田茂对华政策观的形成过程,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卓有成就的探索。
本书第一章从“时代背景与社会意识”、“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两个方面对吉田茂帝国意识的来源进行了详细考证。作者认为明治初年日本社会出现的帝国情节和帝国意识并非无源之水,“它与日本幕末以来的国家危机意识、扩张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质,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刺激异常敏感,在作者看来“幕末欧美列强频繁压境,迫使日本开国之际,一些幕末思想家和知识人面对外来危机,纷纷提出日本如何自强以摆脱生存危机的对策”,而“其中所萌动的帝国意识和帝国构想对明治维新运动的政治领袖和知识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帝国意识只能产生于处于帝国时代的国民思想意识之中,而那些自诩帝国精英人士的帝国意识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帝国意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汉学教育与忠君意识”为吉田茂的外交主张与政治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对西方各种政治思想、理论、万国公法的学习,对于吉田茂的国家观和国际视野无疑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职业外交官的在华仕途经历,也影响其一整套对华政策观的形成。
作者在第二章详细叙述了吉田茂的帝国意识构成,通过侵华的主张与实施来探讨吉田茂帝国意识的发展。吉田茂在任职安东领事后,在处理与中国的交涉问题时,以日本的国家外交政策为基准,努力维护日本帝国的核心利益,“其在任职期间处理鸭绿江采木公司对吉林森林开采权问题上,已经初步显示了吉田茂对华政策中的帝国意识”。随后,在“满蒙问题”上,吉田茂递交《对满政策之我见》的建议书,反映出“吉田茂作为职业外交官的帝国经营意识和具体的对华尤其是对中国东北,也就是当时日本社会普遍流行的所谓‘满蒙’的对策主张”,尽管吉田茂当时处于非主流的政治地位,但“文中所表露的帝国经营意识、帝国扩张意识、帝国经营中的满洲意识都是当时日本政府中的主流意识”。此后,在田中内阁执政期间,吉田茂作为奉天总领事、外务次官参与了田中内阁的内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也“表现出了吉田茂的意见主张与田中内阁所制定政策间的契合”。而关于吉田茂帝国意识的内核,作者认为包括四个方面,即从“亲英美外交观的养成”到“重建日英同盟的努力”、“战前的中国观”及“与军部政治的分裂”。
第三章作者从战后政治观及其内政与外交方面探讨了吉田茂帝国意识的蜕变。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吉田茂将日本帝国战败看成是再塑新日本的契机,他认为借助战败可以切除军部这个日本帝国身上的毒瘤,政治权利回归到他这样的真正的精英层手中,刷新外交就意味着同军部外交的决裂,重新回归明治正统的外交轨道上来,亲英美是一个必须坚守的原则,而日本复兴的希望是引进美国资本,同美国亲善是日本重建的关键。”然而,对共产主义的憎恨和恐惧成为吉田茂战前和战后的一致政治立场,“在战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吉田茂成为首相执掌复兴日本的权柄”,在他任职期间始终敌视共产党等左翼政治势力,断言“共产党是一个破坏性的政党”。同时,吉田茂这种顽固的反共意识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其对华外交层面。他污蔑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通过恐怖政治、强制劳动来实现的,并将其视为日本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此外,在战后的内政与外交中,吉田茂积极推进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推行其保守派政治理念,采取以经济为中心的国策,积极推动日本战后的复兴与发展。
第四章作者对吉田茂战后的中国政策观进行论述,在对“旧金山媾和”问题及“吉田书简”客观分析后,认为“吉田茂的外交思想路径中,存在着理论上选择的两难境地”,作者援引《激荡的百年史》,称“在我来说,同台湾友好,促进彼此经济关系,本是我的夙愿。但是,我也想避免更进一步加深这种关系而否认北京政府。”从中不难看出,战后吉田茂内阁对华外交思想的矛盾性。此外,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分析了吉田茂对中国大陆价值的再认识,在作者看来,“由于战败和冷战形势的出现,日本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广大的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日渐增大”。而吉田茂试图“巧妙地利用战后复杂的冷战形势,重返中国大陆市场”,成为其对华外交思想的一大特征。
最后一章可谓作者全书研究之理论升华,以“外交遗产”论之可谓提纲挈领、举目纲张。在作者看来,从战后日本与中国、东南亚各国关系来看,“吉田茂的东南亚开发战略达到了预期的外交目标,而对华策略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已”。所以,对当代日本政治家而言,不论自民党还是民主党,吉田茂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中国问题”,“仍是一个无法回避又没有能力和智慧去解决的课题”。诚如作者在书中最后所论“如果当今的日本社会,尤其是现在的日本政治家们依然将中国视为一个要差异化的巨大他者存在的话,那么只能说明水虽已流逝,而那条河依然存在着。”
通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史学角度出发,对史料的真实性进行了充分辩析和考证。深度推敲了吉田茂著述的笔法、心态及其思想观念,尽可能的剔除了影响史料客观性的因素,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史料的真实,从而极大提高了本书的研究水平。此外,亦如作者在本书绪论中所言,在研究吉田茂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的具体问题时,其采用了“鸟瞰”与“虫眼”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达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鉴于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认为,《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一书,实为近年来日本史研究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