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2014-03-22江远
江 远
(大连民族学院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辽宁大连116605)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素质来培养学生,不能脱离教育的基本政治方针方向和基本内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去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制、方法。处理好二者关系对高质量的开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要义。“四个认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核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在“四个认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视域下搞好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工作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处理不好这种关系,民族院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即使有认识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甚至将二者分离或对立起来。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分离、教育队伍的分散、教育思想的不统一、教育的内容脱节等等,严重影响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民族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特有的教育形式,在维护民族团结、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只有有效地将民族院校大学生“四个认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的特殊内容与普通高校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普遍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实现党和国家设立民族院校的真正目的。
一、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的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含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设立的初衷和办学宗旨,就是为民族的团结,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和共同繁荣培养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人才。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各民族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模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1]。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有一定的不同,虽然看起来有两方面的教育内容,但是培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是由于民族院校培养对象的民族背景不同,才加强了“四个认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共性都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特殊性就是要求民族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的特殊使命,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强调“四个认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大力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其培养的学生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怀,又能创新、有现代科技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要大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增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意识,这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的教育主体是祖国各少数民族的青年学生,这与普通院校汉族学生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各个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这些不同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消失,相反,显示出新时期具有的特征,这些特点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1.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文化心理素质特点,形成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特殊性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就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和教育状况,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及民族心理素质,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在文化心理素质特点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心理发展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民族意识有待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认识不够客观,约有近40%的学生民族意识淡化;第二,学习动机因地区表现出不同,但动机不强烈的情况仍比较突出;第三,缺乏主动竞争的意识,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影响其主动地发展[3]。这些特点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传统及家庭生活背景均有重要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上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培养民族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人手,纠正民族自我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重新认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及发展的潜力,理解各民族水乳与共的发展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成才的决心,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迎接新时期的竞争能力。既要有理论说教,又要以情动人,利用他们身上具有的诚恳、正直、朴实、豪放等特点进行正面教育,激发他们自发成才的积极性。
2.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状况,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凸显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入点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迟缓,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同样相对落后,不仅教育设施和基本条件差,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要低,而且人才外流,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观念落后等因素更是令人担忧。为保证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了极大的扶持和照顾,如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中对少数民族施以优惠政策,降低分数段招生,还划定了一定的招生比例。这样做的结果,保证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但是历史造成的差距一定时期难以弥补,由此带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一时消除不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认识水平低的特点,应从加强学生文化基础人手,逐步提高其认识水平,缩小同汉族大学生之间的认知差距,消除其对学习的恐惧和自卑心态,给他们以自信,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克服困难,最终学会学习。在提高知识基础的过程中,注意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3.宗教文化的影响带来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特殊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多,信教学生相对其他院校也多,有的宗教文化已经演化成为某个少数民族所有成员的精神品格,由于民族院校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这部分学生容易倾向于在宗教所宣扬的超越精神、道德戒律中安置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些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宗教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把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习惯等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世界观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便增加了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无神论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少数民族学生普遍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信仰和自己民族息息相关的宗教,但当自己民族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宗教信仰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还是存在模糊的认识,个别学生认为民族至上,宗教至上,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和错误的宗教观念,给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挑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理解宗教的本质与功能,不懂得用科学理性的态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包容性,这就在客观上为改进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注重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及其与民族的关系,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遵守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4]。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增强学生防范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和颠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真正认识到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宗教是为政治服务的,绝不可宗教至上。国家不能分裂,民族不能失和,宗教不能对立,社会不能动乱。
4.“贫困生现象”要求民族院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
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部分民族院校的贫困生较多,而且相对集中。民族院校的学生70%以上大都来自西部民族地区,消费水平低,困难家庭比较多,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在30%左右[5]。很多学生的生活费和学费问题往往依靠亲友筹借、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勤工俭学等渠道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不能以较为平和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经济现状,常常表现出思想、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例如言语偏激、自卑叛逆、消极颓废等等,这部分学生在民族院校占到一定比例,他们通常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有抵触心理,对主流意识形态流露出轻视态度,进而容易对国家的民族政策产生怀疑。这种情绪不但充斥在贫困生之间,而且会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高年级与低年级同学之间交叉传染。比如,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靠助学贷款;有的学生靠社会资助上学;有的学生不会讲普通话。为了生活他们要去勤工助学,虽然很努力,可由于基础差成绩依然会落后,到大学之后出现了生活压力大、心理压力大、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等实际问题,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们不愿意和人交往。同时,因为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影响,出现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出现了“高傲的自卑”心理。所有这些不仅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一些困难,更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新的挑战、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民族院校应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及时与贫困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贫困原因等,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贫困生进行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困难,以减轻他们的个人压力。在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上下功夫,例如为其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汉语、英语、计算机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贫困生逐步融入现代科技和信息社会。这样搭建更多的与社会交流互助的平台,锻炼实践能力,他们走向社会后才能真正自食其力,不仅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更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提供扎实稳定的功底。
综上所述,民族院校有着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也应有所不同。所以,民族院校要坚持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相结合,处理好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关系,一以贯之地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善于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思想信仰、思维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徐柏才,孙明福.试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殊性[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9-13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巴玉玺.对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性的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181-184.
[4]金炳镐,张谋.论新世纪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五观”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2-35.
[5]赵铸.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