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根本落脚点
2014-03-22竭长光
竭 长 光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根本落脚点
竭 长 光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原理”课的根本任务是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为此,首先要在教材讲授逻辑上把握“三个一”,做到主题明确、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同时也要在坚持“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下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理论自信
一、解决“理论自信”问题是“原理”课教学的独特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05方案”中四门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关于这门课的目标和定位,2007年7月18日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在第三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四门新课程都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最根本的一条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真理教授给大学生。‘原理’、‘概论’、‘纲要’和‘基础’四门新课程,分别从理论、现实、历史和成长实践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已经被时间、实践和历史所检验。”也就是说,‘原理’、‘概论’、‘纲要’和‘基础’四门新课程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但侧重各不相同,“原理”课侧重的是“理论”的角度,而其他三门分别侧重的是“现实、历史和成长实践”的角度。在四门新课程中,“原理”课的理论性、学理性是最强的。正是由于这一特点,通过学习“原理”课可以达到使学生从“理论”的层面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因此,与其他三门课相比,“原理”课的目标和定位是清楚的,即从“理论”层面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换言之,坚定当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这里的“理论自信”其内涵是指理论层面的或说学理上的自信)是“原理”课不同于其他三门课的独特任务。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而言,“原理”课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1]3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不但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为其他几门高校思政课(如“概论”课和“纲要”课等)的学习奠定基础。从内容上看,“原理”课所要回答的不是那些表层的、现象的、当前的和具体的问题,而是关于世界特别是关于社会和历史领域的深层的、本质的、长远的和根本的问题。正如首席专家逄锦聚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课)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教材“从根本的层次上回答三个重大课题,即: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其本质变没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变没变;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光明不光明;马克思主义历经150多年的考验,还灵不灵。”[2]不难看出,这三个问题都不是“具体的表象层次的”,而是“宏观层面”的和“带有根本性的”。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对于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无疑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毋庸讳言,在当代的大学生中部分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得不“真”和信得不“实”的问题。而且,当前诸如“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等各种政治思潮充斥着思想领域。如何在各种思潮激荡的情形下使当代大学生真心实意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呢?从根本上来说,办法只有一个,即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并在与各种思潮的对话中争取“群众”。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理论上的“真懂”,是信仰上的“真信”的前提。当前,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排斥马克思主义,与他们并非真懂马克思主义是互为因果的。改变这种现状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如何让青年学生从“理论”上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可以想象,如果通过“原理”课的学习能够使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真正的“理论自信”,那么,无论是辨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还是在与各种思潮对话中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都有了可靠的、坚实的保障。
二、明确教材讲授逻辑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怎样才能通过“原理”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呢?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在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把握,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教材的讲授逻辑。众所周知,整合后的“原理”课观点和线索众多,然而对于教学而言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做到主题明确、主线清晰、重点突出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05方案”规定,“原理”课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4]周济同志在“讲话”中将“05方案”中的这个规定概括为“三个一”,即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个主线”,突出“一个重点”。“也就是说,‘原理’课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
从“三个一”出发,“原理”课的教学首先要明确主题。明确主题对于“原理”课的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才能牢牢把握这门课的讲授方向。关于如何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点,教材在绪论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要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四个方面入手。这四个方面,可以说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原理”课教学只有紧紧抓住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才能真正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地展现给学生。反过来说,如果能够让学生从这四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那么,坚定“理论自信”也就有了基本的“理论功底”。
其次,从“三个一”出发,“原理”课的教学要做到紧紧围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条主线来展开。然而,从篇章结构上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似乎只关涉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而“第三章”从理论内容上看也主要是在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唯物史观何以能够充当整个“原理”课的教学主线呢?大家都知道,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是剖析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的强大理论武器。正如教材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1]15因此,唯物史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原理”课的教学只有紧紧围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条主线来展开,才不至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散、讲乱。而对于学生而言,只有让他们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教育引导他们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趋势,才能更加自觉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再者,从“三个一”出发,“原理”课的教学要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三个方面中,基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更是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当代大学生不缺乏激情,也愿意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然而由于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指导,因而时常陷入“愤青”情结中不能自拔。这表明,方法论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等基本方法转变成大学生思考问题的理论武器,才能增强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因此,“原理”课的教学之所以将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重点,既是基于这个问题本身的重要性,更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的重大的现实意义。不难想象,讲好这个“重点”,让当代大学生真正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他们的生活和实践的重要意义,那么,“真心喜爱”和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
建立“理论自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要做到这一点,寻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一)“以理服人”是“原理”课教学的根本理念
变革教学理念是变革教学方法的基础。在四门新课中,“原理”课是最抽象的,也是最具有理论魅力的。基于这一点,“原理”课要想受到欢迎,其教学做到“以情动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感染人”都是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把道理讲清楚,讲出“原理”本身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应当成为“原理”课教学的根本理念。只有把“理”讲“清”,讲“透”,才可能使学生真心实意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然而,对此人们常常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好像“以理服人”就意味着单纯灌输和简单枯燥。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以理服人”与诸如强调“参与”、“对话”、“互动”、“探究”等现代德育理念完全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原理”课为例。“原理”课教师在注重以理论的魅力去征服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法”或“课堂讨论法”等方法去制造悬念、开展对话或形成观点交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可见,强调“以理服人”的“原理”课教学并不一定沉闷和枯燥,而完全可以既深刻又生动、既讲理又活泼。
(二)用“自学自讲法”化解“原理”课的抽象性和枯燥感
当前,探讨如何将“研究式教学”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研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探索法、发现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从学科领域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6]将“研究式教学”运用于“原理”课是极其必要的。“研究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求知欲,而这一点对于化解“原理”课的学理性和抽象性给学生带来的畏惧、排斥等心理是极其有效的。“自学自讲法”是基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可以被看作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具体化。所谓“自学自讲法”就是教师在课前针对一些理论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可分小组)课下找材料自学,然后再将自己的自学所得在讲台上以主讲教师的身份讲给大家听,之后老师在了解了学生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种角色互换,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且也使得“理论”的抽象性和枯燥感被很好地化解于学生热情的参与、研讨和探究之中。
(三)用“瞻前顾后法”应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除了抽象性和学理性的特点之外,“原理”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虽然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三部分的机械拼凑和简单相加,而是“一块钢铁”即一个整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将“原理”讲成一个整体呢?我以为,“瞻前顾后法”是应对这一特点的有效方法。所谓“瞻前顾后法”,可细分为“瞻前法”和“顾后法”,其含义指将当下的教学内容与后面(瞻前法)或前面(顾后法)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和阐述。例如,“实践”概念是教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一个内容。然而,由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但是其世界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第二章的认识论、第三章的唯物史观甚至最后一章的共产主义理论等均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第一章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应通过“瞻前法”讲清它与后面的内容的关联,以及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反过来说,教师在讲到后面章节(如第二章的“认识与实践”)的内容时,也要通过“顾后法”回顾第一章的“实践”概念,将前后内容连成一个整体。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个整体,而整体之为“整体”就在于它只要“牵一发”就会“动全身”。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由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会牵连到“所有问题”。因此,教师要经常通过“瞻前顾后法”,使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由一个个毫无联系的概念、观点和结论构成的大杂烩,而是一个概念相互关联、观点前后呼应、结论上下一致的有机整体。
(四)用“经典原著阅读法”夯实学生“理论自信”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从根本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2011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7]周济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第一期研修班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根据特定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读一些原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体现在经典原著中,不重视对原著的学习,‘原理’课就不可能真正学好。”[8]可见对于学习“马列”而言,阅读经典原著是极其必要的。然而,由于大学本科生的理论基础有限,加之专业课压力较大等原因,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阅读和学习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首先,要把握“宜精不宜多”的原则。尽量选择那些经典中的经典,篇幅也不宜过长。比如像《共产党宣言》之类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就是首选。第二,要以课下阅读为主。鉴于课时有限,因此,阅读原著应主要放在课下进行。当然,教师可以在课上给予建议和提供指导。第三,鼓励和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阅读。例如,可以将每个班级划分为若干读书小组,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建“马列读书协会”等组织,开展集体阅读和学习。相信,通过阅读原著,学生一定会被“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吸引和感染,由此,对“原理”课的喜爱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也会随之大大提升。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正如周济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就是好方法。”因此,“原理”课教学在强调“以理服人”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使青年大学生在心悦诚服中“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马克思主义之目的。
[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S].教社政[2005]5号,2005-02-0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6] 郭凤志,张澍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辽宁:沈阳出版社,2013:146.
[7] 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1).
[8] 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11.
[责任编辑:何宏俭]
Firming Theory Confidence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on Marxism: Fundamental Foothold of Teaching Reform on Course of Marxism’s Basic Principles
JIE Chang-guang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Basic task of course of Marxism’s basic principles is making the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trust Marxism. So first of all,the teacher must make subject,main line and stress clear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and fi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o use theory to convince peopl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Teaching Reform;Theory Confidence
2014-03-16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14JDSZKW01)。
竭长光(1977-),男,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博士。
G642
A
1001-6201(2014)05-0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