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教育政策的历史考察及其现实意义

2014-03-22赵守月栾雪飞

关键词:在职干部抗战时期政策

赵守月,栾雪飞

(1.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抗战时期,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有本土性的、独具一格的干部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抗战时期中共其他事业的顺利开展,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基础,同时,对新时期中共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干部教育政策的制定

干部教育是指培养、训练干部,提高干部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的教育。干部教育工作与中共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重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制定与时代发展和革命形势相适应的干部教育政策,以此来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干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素质,抗战时期更是如此。

(一)干部教育政策制定的时代背景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当时社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干部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必然要切合时代和依托于整个时代背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战争,发生在以战争与和平为特征的时代,即帝国主义疯狂扩张殖民地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实现民族独立,争取和平的时代。纵观日本侵华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制定了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仅仅4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全境。1935年夏,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华北挑起一系列事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不仅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而且严重破坏了发展中的中国教育。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共认为,只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尽快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领导全民抗战,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抗日斗志,实现民族解放的伟大使命。

(二)干部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

由于指导方针不正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途中,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革命队伍数量大大减少,主力红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3万余人;干部损失更是惨重,到抗战初期,只保存下少数干部。面对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党组织和人民军队的日益壮大等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为数不多的干部更显紧缺,一度出现了“干部恐慌”的局面。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老干部,“绝大多数出身工农,文化素质较低,又长期处于农村战争的环境中,缺乏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的修养,往往靠经验办事,许多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或“左”或“右”的错误思想仍影响和束缚着一些干部;官僚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仍在某些干部身上存在,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共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抗战时期,干部数量极度匮乏和干部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迫使中共亟须制定干部教育政策。

抗日救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最大的历史任务。抗战爆发后,中共必须发挥教育在抗战中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抗战服务。为此,毛泽东及时发出号令:“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2]3481937年8月,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中共提出了全民族抗战的思想和抗战教育政策,即“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2]356。1938年9月,毛泽东又在《论新阶段》中谈道:“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3]。毛泽东对抗战教育政策的论述成为各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共制定抗战干部教育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干部教育政策的内容

抗战爆发后,出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和根据地文化教育状况的实际,也是为未来事业发展做好准备,中共继承和发展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干部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提出并制定了干部教育政策。

1.为抗战培养大量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干部。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等报告中明确提出:“指导伟大的革命任务,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4]国难当头,中共要想在抗日战争中担负起领导人民抗战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干部。

2.为抗战培养大量才德兼备的干部。要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就必须把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领导者的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点,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2]526。

3.把在职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中的比重,又应是第一位的。”[5]由此,中共明确制定了特殊历史条件下,极具时代特点的“干部教育第一”的政策,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格局。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特殊篇章。

二、干部教育政策的实践

干部教育政策制定之后,中共中央和地方党组织积极推广干部教育活动,逐步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干部教育的伟大实践由此开启。

(一)干部教育的形式

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干部教育呈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样态。干部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是抗战时期干部教育的主要形式。

1.干部学校教育。在干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各根据地的干部学校相继建立起来。据统计,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各抗日根据地和中央直属的干部学校共计60多所,主要分为培养党政干部的学校和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学校,这些干部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且层次分明、门类齐全。干部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教育无统一学制,学习时间短,有的一年、半年,而大多数只有一个月、半个月,甚至几天。干部学校教育也无固定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是依据抗战实际和干部毕业后的工作需要而设定的,主要包括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少而精是其课程设置的鲜明特点,这是与抗战要求分不开的。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抗大的政治课程包括中国问题、马列主义概论、哲学、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日本问题、时事政策、社会科学概论等;军事课程包括战略学、游击战术、步兵战术、军事地形学,战术动作、战斗指挥和队列、射击、投弹、刺杀、爆破等技术课程。”[6]

2.在职干部教育。抗战时期,中共绝大多数干部出身工农,文化水平较低,甚至还有不少文盲半文盲,而且在极端困难的战争条件下,绝大多数干部不可能脱产到干部学校学习,只能不离开战斗和工作岗位进行学习。因此,“对在职干部就其工作岗位上施以必要的可能的教育,实是全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工作”[7]。1942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对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做了具体规定:第一,关于业务教育。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对一切在职干部,都需给以业务教育,实行做什么、学什么的口号,不论从事政治、党务、教育等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精通自己的业务,这是第一个教育任务与学习任务。“干部业务教育内容一是关于与各部门业务密切关系的周围情况的调查研究;二是关于与各部门业务密切关系的政策法令指示决定的研究;三是关于各部门业务具体经验的研究;四是关于各部门业务的历史知识;五是关于各部门业务的科学知识。”[8]359第二,关于政治教育。“干部除精通其专门业务局部政策之外,还要能通晓一般情况和一般政策,扩大干部的眼界,避免狭隘不懂大局的弊病。”[8]359政治教育包括时事教育和一般政策教育。时事教育涉及时事问题讲解、看报、时事报告和政治问题讨论等内容;政策教育是学习国民政府、中共中央、西北局及边区政府发布的宣言、法令、政策、决定等。第三,关于文化教育。广大干部不能轻视文化教育,文化程度太低或不高的干部都必须进行文化学习。文化教育是干部教育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国文、历史、算术和自然等课程,按要求应达到初级(高小)和高级(中学)两种程度。第四,关于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是为已经达到中级或高级水平的具有理论学习资格的干部设立的。中共一直重视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理论的学习,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并且要求全党干部把学到的理论灵活地应用到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在职干部的理论教育包括政治、思想、经济和历史等4项内容。

(二)干部教育的管理

为保证干部教育效果,推动干部学习深入、持久和经常性开展,抗战时期,中共建立了一系列组织和学习制度。

1.组织制度。抗战时期,中央和地方都建立了干部教育的领导机构,配备了教育干事专门负责督促、检查干部教育工作,并对各级干部教育领导机构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如,1939年2月17日,中共成立了中央干部教育部,具体负责干部教育的各项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统一领导中央直属各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二是适当地调剂各学校的教员、教材和课程;三是有计划地进行招收新生工作;四是领导党政军民各机关的干部教育;五是总结各学校、机关干部教育的经验教训等”[9]。1940年6月,中央干部教育部与中央宣传部合并为中央宣传教育部,统一领导在职干部的教育工作。

2.学习制度。1940年初,中共中央在有关文件中对干部学习的相关方面做出了规定:学习时间为每日2小时制;学习形式为小组制,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学习辅导为指导员制,指导员负责指导干部课前课后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其解答疑难问题;检查与考核为定期制,对在职干部的学习每4个月检查一次,对边区和直属机关干部的学习每两个月检查一次,同时还要进行日常考查、临时测查、学期结业考试等,以此来定期测验和考查干部的学习情况;表彰奖励为年度制,在每年的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总结一年的干部教育与学习经验,表彰奖励先进集体与个人。

这种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系和系统化的完善的学习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干部教育健康、有序开展。大多数干部都能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学习,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得到极大提高。

(三)干部教育的方法

抗战时期,在干部教育实践中,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与抗战时期干部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灵活多样的、极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保证了干部教育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是干部教育中首要的和经常使用的方法。1940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必须使所有在职干部了解,学习的成效,主要靠自己努力。因此努力自习是基本的方法。”[10]按照中央政策,除文化水平很低的中下级工农干部着重于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外,其他各类干部的学习均以个人阅读与自我研究为主,各种小组会与大讲演等为辅的方式进行,鼓励干部多读、多看、多研究、多注重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反对空洞的所学非所用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有效地缓解了因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工作任务繁重而使干部学习时间无法保证的压力。

2.民主研讨法。民主研讨法是在组织教育教学时将个人发言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使干部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方法。广大干部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焦点问题和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利用小组会、临时座谈和对谈等集体研讨方式来开展学习。各学习小组一般在5天内必须召开一次学习讨论会。民主研讨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巡回教授法。1939年8月,李维汉在《怎样展开延安在职干部的学习》中指出:“给那些在本机关和附近机关找不到教员的小组,设立巡回教授的制度。”[11]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教学,设立巡回教育站。巡回教授法缓解了抗战时期边区师资紧缺的压力,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缩短了教育时间,有效解决了路途远、教学场所难以固定、学习时间难以统一等问题。

4.“小先生制”。此教学法是陶行知先生提出并积极倡导的一种教育形式。“小先生制”就是依据即知即传授的原则,“教人去教人”的方法。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由于干部工作、战斗、学习时间、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开展整齐划一的教学,针对不同对象随时随地挤时间进行教学的“小先生制”,教学时效性强,实现了干部教育受众的广泛性和教育机会的最大化,营造了一种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浓厚学习气氛,对于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教育政策在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创新,中共经过8年的干部教育培养出的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抗大总校办学期间“前后共培训了8期干部,计培养干部29 072人”[12]123,抗大12所分校“共培训出10多万名抗日军政干部”[12]125。抗日战争胜利时,干部队伍的数量已达数百万人,中共依靠这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很多干部还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基本的领导力量。

三、干部教育政策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

干部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其实践是中国革命和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干部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等原则,这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对抗战时期中共教育政策的考察和解读,为新形势下干部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干部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抗战时期中共在实施干部教育政策过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毛泽东指出:“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3]抗战时期,中共密切联系抗战形势,联系边区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地区(巩固区、游击区、敌占区、国统区)施以不同的干部教育政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抗战和干部教育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避免了同一模式、同一速度,整齐划一地实施干部教育政策的教条主义倾向,培养造就出大批迅速成长起来的精英式的抗战干部,形成了中共干部教育的特色。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的。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4]新形势下,干部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既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又要突破常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注意培养干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始终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之路。

(二)干部教育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要联系起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处理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一种方法,更是干部教育的一项内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抗战时期干部教育政策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当时,面对严峻的抗战形势以及国民党的“限共”行为,加之教育教学设施简陋落后,师资缺乏,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复杂和艰难的不利因素,1939年1月,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各根据地积极响应,都将生产劳动正式列入教育计划,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广大干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各级干部学校也积极发展学校的生产事业,培养干部的劳动观念,向其传授生产知识,使其从事劳动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广大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掌握了生产技能,磨炼了革命意志,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生产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规律。新形势下,干部教育要结合时代特点,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劳力与劳心的对立,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教学,使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实现与现代生产的全面结合。

(三)干部教育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原则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共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路线和基本方法。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是和群众路线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抗战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教导党员干部要懂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人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共产党员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5]同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历史证明,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共对群众路线教育的践行和广大民众的支持。

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部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严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党要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1]孙敦璠.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173.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16.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

[6]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089.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252.

[8]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08.

[1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60.

[1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职干部教育部分)[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

[12]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27.

猜你喜欢

在职干部抗战时期政策
政策
政策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军队院校在职干部培训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助企政策
政策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教育:制度·特征·意义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时期中共在职干部教育的历程、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