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力
2014-03-22单军伟
单军伟
(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试论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力
单军伟
(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进行有效的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族际政治整合力即是国家运用资源进行族际整合的政治能力。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表现出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特点,应从国家战略层面提高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
族际政治整合力;民族关系;民族意识
族际政治整合力体现国家处理族际政治问题的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族际政治整合力是多民族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族际政治整合力的涵义及构成
民族作为人们生活生产的社会组合形式一直处在生灭兴衰、分离融合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演进有着自己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在这一生生不息的过程中,有一种自然的力量作用着民族的演进。从作用形式来看,这种自然力量具有自发性和盲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民族向着分离或融合不同趋势演变,既有的民族通过演变而分离为若干个民族,也有若干个民族通过演变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而国家进行族际政治整合是针对族际关系格局采取的有意识的主动的政治行为,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的特点。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针对现实族际问题,运用公共权力协调族际关系和民族利益,建设以广泛认同为基础的共同体的政治过程。而族际政治整合力即是国家进行有效族际整合的政治能力。族际政治整合是国家动员和凝聚有效政治资源的能动过程,能否有效地掌控和调配资源、能否有效地设计和执行民族政策、能否有效地协调民族利益、能否有效地调控民族意识、能否有效地控制民族地区危机是影响族际政治整合效力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认为族际政治整合力应当包括资源调配能力、民族政策建构能力、民族利益协调能力、民族群体事件处理能力。
二、当前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的作用环境
族际政治整合力作为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软实力,其发生作用总要在既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制约。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和政治认同状况是影响族际政治整合作用的效力的主要环境因素。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民族关系由之前的阶级关系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各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1〕。这是我国民族关系格局中的主体,亦是我国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基本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民族和地区的界限逐步被打破,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空前加强。这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了解,加快民族融合速度,各民族一致性和共同性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和开发而引起民族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有些民族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抗拒都会相应激发民族意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这也为各民族族体意识的增强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民族关系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些民族群众和干部中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由于缺乏民族知识或利益的驱动,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时有发生;境内外“三股势力”活动有所加剧,已成为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这就是我国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民族关系现实,既有已经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这样的有利环境,也有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产生影响。
政治认同状况。《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认为,“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人们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2〕。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如果大多数公民都确信权威的合法性,法律就能比较容易地和有效地实施,而且为实施法律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耗费也将减少。而且,如果存在某种合法性的基础的话,权威人物在困难的处境之中也有时间和能力来处理社会和经济问题”〔3〕。相反,如果一个政治体系得不到政治共同体成员的认同和支持,那么该政治体系就出现了政治认同危机,其思想和行为会引起共同体成员怀疑、消极应付、甚至反抗。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确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相应民主和参与制度的建立,使政治体系获得了广泛的政治认同基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分化组合,新旧体制的交替,思想观念多元化,日益增强的民族意识使得我国政治认同问题凸显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党和人大的关系有待完善影响政治认同的法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政治认同有效性边际递减;部分政府官员的腐败严重削弱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主流意识形态在思想观念领域的控制力弱化严重影响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个别民族持有过高而深厚的民族认同,民族分裂势力和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直接破坏政治认同。这就是我国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政治认同环境,虽然我们政治体系获得了足够的政治认同基础,但存在的危害政治认同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三、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繁荣发展。但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总体上呈现两重性特点:即优势与劣势并存。一方面,党在革命时期与各民族建立的友好合作、相互信任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积极地实施了有利少数民族的政策,这使得国家在民族地区具有强大的统合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曾经“左”倾思想的影响伤害了民族感情,给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蒙上阴影,现在社会转型期问题和矛盾比较集中,加之民族主义和分裂势力活动,这都严重削弱了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力的发挥。为了能更清晰地展现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的现实状态,我们对族际政治整合力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一)资源调配能力
从社会资源总量来看,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是衡量国家资源调配能力的最重要指标。据国家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分析,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达到519 470亿元,占据世界经济的份额也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0%左右。就民族地区而言,2012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总量已达54 08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突破10%,人均GDP近3.1万元。数据表明,我国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宏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然而我们也清楚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更多倾向于效率。收入分配在民族、城乡、区域间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就区域来看,西部农村地区也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区域,1980年东西部农村人均收入比例约为1.42∶1,而2012年东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 817元和6 027元,与1980年相比,2012年东西部农村纯收入扩大为1.79∶1,绝对差距也从78元扩大至4 790元;东西部城镇居民的收入绝对差距已从2006年的5 239元上升到2012年的9 022元(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版)。不同民族区域之间的发展失衡,很有可能导致民族离心力的滋生,经济上存在的差距必然会导致民众不同的政治要求和思想价值取向,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其政治凝聚力和整合力也会随之下降。此外,现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往动用社会资源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行政性和计划性手段将逐步被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所取代,难免会考虑效益和成本因素,势必影响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力效力的发挥。
(二)民族政策建构能力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我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国家在各民族政治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民族政策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对族际政治整合进程也产生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有些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向少数民族权益,其基本逻辑是“首先重视少数民族的权利;其次是进行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确定少数民族成员的族属关系以及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再次是通过具体的政策,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以全方位的照顾和帮扶;最后是通过政策帮扶来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从而实现各个民族的平等和团结”〔4〕。但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处在互动的关系中,就族际政治整合而言,国家应通过积极有效的民族政策来调整民族关系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变化。民族政策的首要任务是要构建国家共同体,进行利益整合和资源权威性价值分配,进而在国民中建立广泛的国家认同情感和制度同盟意识,完成民族国家建设。在国内民族问题凸显和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情况下,以部分民族利益为指向的民族政策不能有效地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给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带来严重挑战。
(三)民族利益协调能力
民族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利益共同体,民族关系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进行族际政治整合就是协调不同民族间的利益关系。各民族都有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内在冲动,协调民族利益关系是要规范民族“逐利性”行为,把民族利益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显著发展,社会发展必然会调整和重新组合其内部利益关系,这样势必带来利益分化问题。严重的利益分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一些民族群众产生了心理失衡情绪;利益分化使各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诉求愿望和扩大参与的要求;利益分化使各民族成员产生强烈的利益意识。此外,享受发展成果的各民族群众会产生更大的利益要求,而发展带来的有限的成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而产生期望差。当前因民族利益协调不力而引发的民族问题凸显,尤其是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分配不合理而产生的群体事件和非制度性上访问题出现。这些问题表露了我们在新形势下协调民族利益的能力不足和利益协调机制的不适应性。
(四)民族群体性事件处理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社会体制结构深刻调整变化,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不断激化,涉及民族或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纠纷也呈多发态势。民族群体性事件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严重威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而我国应对民族群体性事件处理能力有待加强,一是对民族群体性事情预防与研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正确定性民族群体性事件,避免扩大民族因素,将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缓冲与化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合理地回应民族群众的期待与诉求,引导矛盾纠纷规范化解决。三是民族群体性事件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协调好利益格局与民族关系,争取民族群体性事件中多数群众的支持,正确处理有关信息,有效引导舆论。
四、提升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的思考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格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族际政治整合对国家发展与稳定的意义毋庸多言。根据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的现状与特点,要提升我国族际政治整合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方略。族际政治整合是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事关国家至高利益,而国家战略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有效举措。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加强族际政治整合,就能在政治整合领域确立具有统摄性的方略,明确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和路径,充分调动资源,发挥制度优势有效组织动员,形成强大合力进行政治整合,避免在具体政策和方案上游离战略追求。
其次,为族际政治整合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结构的框架与保障。在多民族国家,多个民族生活在同一政治屋檐下,要协调好民族间政治关系,实现政治整合,须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来权威分配政治资源,规范各民族政治行为,确定各民族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为族际政治整合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度设计时关键把握好民族权利与义务“度”的问题,在赋予民族相应权利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应的义务,逐步平衡各民族权利义务关系。
再次,在族际政治整合的视角下审视我国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协调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式,族际政治整合的理念和价值最终是靠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来完成的。贯穿我国民族政策的主线是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为缩小民族间发展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在政策上适当倾斜照顾,有助于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在族际政治整合的视角下审视我国民族政策要站在国家立场上正确处理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间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发挥有些倾向性政策的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影响。
最后,提高民族问题危机意识,防止民族矛盾冲突。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共同体单位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进行族际政治整合问题将长期存在。进行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任务,从积极方面,国家应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塑造和谐的民族关系,发展理性的民族意识,形成广泛的国家认同。而站在国家职能和民族稳定的角度,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5〕。对于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民族构成复杂的国家,必须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根本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不给民族分裂势力以可乘之机。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87
〔3〕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6.
〔4〕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135-14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责任编辑 杨斯斐)
On Contemporary China's Inter-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Power
SHAN Junwei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carry out effective inter-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national country.Inter-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power is the political one that the country uses the resources to carry out integration in ethnic groups.In China,the inter-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power should be improved o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ter-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power;relations of ethnic groups;consciousness of ethnic groups
D633.0
A
1672-2345(2014)05-0058-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5.014
2014-04-02
2014-03-18
单军伟,助教,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