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4-03-22练光祥
林 俊,练光祥
(1.武夷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2.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学校体育的一些根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评价体系、校园文化、社会舆论等原因,体育正成为大学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特别是评价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目前大学体育工作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锻炼的集体忽视”[1]。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还在持续下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矛盾的显现,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质量的监控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2012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要适时组织开展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加强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监督。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规范。然而,要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估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评价指标如何选取?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如何系统、科学、客观、有效地进行评价?等等。尽管当前国内外对学校体育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环节上。如对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2];Larry等[3]对体育教学评价中的替代性评价研究等。针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只有少数研究涉及到该领域。如有研究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立了高校体育工作效益DEA评价指标体系[4]。综观高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体系的全面性、深入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仅可填补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同时也是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完善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管理和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近几年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的文件、资料;查阅有关教育评价、高校体育工作管理、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等理论及评价的论文和专著。
1.2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构建和选取评价指标。
1.3 调查法
1.3.1 专家访谈法
访问相关专家,为建立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宝贵意见。
1.3.2 特尔菲法
采用特尔菲法,通过两轮的专家调查,确定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1.3.3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值。
1.4 层次分析法(AHP)
AHP是系统决策的重要工具,被成功地用于资源分配、评价、计划、预测、规划等最优化过程之中。本研究通过AHP来分配、确定评价指标各层级的权重值。
1.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2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2.1.1 全面性原则
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从高校体育工作的内涵与特征出发,覆盖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以实现评价的目的。指标体系中,不但要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水平,对体育工作开展的保障程度和执行的力度,而且还要体现高校体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反映高校体育工作的现实状况。
2.1.2 简明可操作性原则
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最终要付诸实施,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首先,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设计上要具有代表性,指标不宜过多和过于详细复杂,保证评价活动易于开展和评价操作过程的经济性。第二,层次分明、简单明了,层次划分过多过细将使评价工作过于繁唢、甚至难以实施。第三,评价指标应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测量,对定性指标可通过其他相关指标间接反映,无法测评的指标没有实际意义。
2.1.3 动态性原则
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同时还要体现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导向。随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适应一定时期的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也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更新。
2.1.4 科学性原则
在指标的选取上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来源可靠,符合中国的国情,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表述上力求清晰准确,概念含义唯一性,避免评价者产生误解,有歧义的指标将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应合理得当,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2.2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的理论框架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涉及面广泛而复杂,从内涵和结构上剖析,至少由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运动训练、体育科学研究、学生体质健康、场地器材与经费、体育服务社会等方面构成。2014年的《基本标准》从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5个方面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做了基本规范和要求。根据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内涵和《基本标准》,在理论分析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咨询和课题组的探讨,构建了由组织与管理系统、条件保障系统、体育实施系统、体育效果系统4个系统组成的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中4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织与管理系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是体育工作实施的前提;条件保障系统为体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人、财、物及安全方面的保障;体育实施系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内容,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等环节来达成高校体育的目标。在体育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体育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是否合理、完善,人、财、物的投入是否充足;而体育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体育工作措施的实施是否有力、有效(图1)。
图1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理论框架
2.3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2.3.1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根据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理论框架,以《基本标准》为指导,参考了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评价体系,和有关学校体育评价的文献,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讨论,初步形成了15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的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2.3.2 指标的筛选
将初步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制成专家调查问卷,选取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体育教师,从事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研究的学者共计12名进行第一轮专家调查。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和个别咨询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了解专家的见解和看法。根据专家的意见对一些指标进行合并、删除,对一些措辞进行了修改、完善,修改后形成了12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
将第一轮问卷调查修改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制成调查问卷,对每项指标进行“很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很不重要”的选择,分别给予5、4、3、2、1的分值,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封闭式,原则上不要求专家提出新指标。本次共选取了18名专家,问卷回收100 %,问卷有效率95.2 %。第二轮专家调查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根据已有研究的经验,筛选评价指标的依据是:1)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2)专家的评价结果取得一致性检验,即P<0.01或P<0.05;3)所选指标的平均得分在3.5分以上(达到总分的70 %)[5]。
变异系数是指各个指标的标准差与其加权平均值之比,变异系数值越小,表明专家评价结果的分散程度越小。一般认为变异系数大于等于0.25则认为该指标的专家协调程度不够[6]。协调系数是指专家组中各专家彼此间对每项指标给出的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协调程度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等级一致性检验(非参数检验)[5]。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量和非参数检验。研究表明,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专家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3和0.654,P值0.000小于0.01水平,指标的平均得分均在3.5分以上。47个三级指标其中有2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不符合要求,进行了删除,调整后的45个三级指标平均得分均在3.5分以上,专家一致性系数为0.471,且P值小于0.01。通过两轮的问卷调查和数理分析,最终形成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的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2.4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指某一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因此,科学地确定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值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关键。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较多,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而层次分析法(AHP)就是比较科学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之一。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资源分配、冲突分析、评价、计划、系统分析等问题中。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因素(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计算各因素(指标)的权重,并以此实现对决策对象的排序。AHP及其所提出的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的思想正是一种既能适应各种对象评价又能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和智慧的有效方法[5]。鉴于此,研究采用AHP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分析,已经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的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请专家分别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每个层次中的评价指标进行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比较采用9级比例尺,从而逐层建立判断矩阵。研究共发放15份专家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100 %,其中7份问卷数据合理有效,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以1名数据有效的专家问卷为例,对4个一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表1)。
表1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确定本层次中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7]。在对各元素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做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就是排序用的权重向量。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的方法有和积法、方根法、最小二乘法等。本研究采用和积法。表1的wi就是归一化处理后的权重值(向量),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4.0455。
由于层次分析法靠的是专家的主观判断,在实际的比较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判断不一致的情况。例如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则甲一定比丙重要。如若推出丙比甲重要,那么在逻辑上可以认为这个专家的判断是“不一致”的,其判断矩阵不可信。然而,每次比较判断的思维完全一致是乎不太可能,这就要求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条件应该有一个度,如果超出这个度,这个判断矩阵就不能被接受,而一致性检验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表1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C.I.=(λmax-n)/(n-1)=(4.0455-4)/(4-1)=0.015167
查表当n=4时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9,所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
C.R.=C.I./R.I=0.015167/0.89=0.017<0.1。当C.R.<0.1时,表明判断矩阵达到了满意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说明判断矩阵一致性较差,有必要进行修正[7]。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该专家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值。
4)综合权重值的计算
由于不同专家之间的思维判断和认知程度不同,即使是同一指标,彼此之间的权重值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仍然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为了使指标的权重值更为客观,故以7份数据有效的专家问卷,分别计算权重值,然后计算7位专家的平均权重值(表2)。
表2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权重
根据上述方法,最终可以得出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的权重(表3)。
表3 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2.5 普通高校体育评价指标体系释义
2.5.1 组织与管理系统
组织与管理系统是保证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实现体育目标的基础,直接反映了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运行体制和工作管理水平。
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包括了领导机构、工作力度、部门机构设置、部门间协作4个指标。其中领导机构和工作力度反映了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学校体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体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是目前高校体育的基本要求。部门机构设置指的是体育部门工作机构,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各项管理的基础。高校体育面对的是全校学生,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繁唢,管理复杂,因此其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强弱。正因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宽泛性和管理的复杂性,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团结协作,因此部门间协作也是评价高校体育工作的指标之一。
2)管理制度
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依据,也是加强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前提。包括落实上级有关体育政策法规情况和部门规章制度建设与实施。上级有关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代表着学校体育教育制度的走向,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风向标”。再好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不落实、不执行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将严重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失去方向和应有的功能,也给上级部门制定政策和法规造成困难。部门规章制度指的是体育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学管理、课外体育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场地器材管理等制度,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依据。其健全性、规范性和实施程度是衡量学校体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5.2 条件保障系统
条件保障系统指的是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开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保证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安全措施。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安全保障3个指标。
1)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人力保障。生师比反映了体育教师的数量,蕴涵着每个学生可能得到教师潜在帮助机会的多少[8],合理的生师比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反映了体育教师的质量;科学研究是高校的职能之一,科学研究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通常用论文数量和质量、课题数量与级别来衡量;培养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教师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有力保证。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体育学科的偏见,造成体育教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职务评聘和工作计量2个指标是体育教师的公平保障,职务评聘公平公正,工作量计算同其他学科一致,实行同工同酬,是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根本保障。研究表明,待遇不公平,社会地位低是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9]。
2)教学条件与利用
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使用效率和更新率都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厅[2004]6号),对不同规模普通高等学校的场馆设施、器材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做了详细说明和规定,要求学校根据规模遵照执行;体育书刊资料和信息化程度是信息资源,是体育教学的物质条件之一,也是学生自主获取体育信息、知识的主要渠道。经费投入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经济基础,一般用生均经费来衡量,充足的经费是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运转的保证。
3)安全保障
学校体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近年来也屡见不鲜。由于当前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和有效的解决机制,一些学校只能采取消极的防范措施。安全问题,已经成了影响正常教学与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10]。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学校体育安全问题,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风险管理是学校积极防范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义务。安全教育指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检查指定期对场馆、器材进行检查,管理规范和及时维护。风险管理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如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2.5.3 体育实施系统
体育实施系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过程,也是高校教师贯彻实行体育社会服务的过程。包括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体质监测、社会服务4个方面。
1)体育课程与教学
体育课程与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8个指标。课程设置指开课的学时数是否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基本标准》的要求,《基本标准》规定,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课程内容指开设体育项目的门数,《基本标准》要求应不少于15门;教学文件指的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以及学生考勤登记册等,教学文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学研究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衡量教学研究水平的指标主要有教研项目和教改论文;实践课开展情况指实践课的班级人数、教学内容等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理论课开展情况指理论课是否按《纲要》要求安排约10 %的理论教学内容,并纳入学生综合体育成绩;学习评价情况指是否按《纲要》要求实行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学习态度、情意表现等纳入评价范畴;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和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包括听课、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
2)课外体育
课外体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阳光体育活动、校内群体竞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运动队训练与竞赛4个指标。阳光体育活动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将阳光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形成制度,通过灵活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向自然、走进阳光下,每天锻炼一小时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校内群体竞赛包括全校性的单项比赛和全校性的综合运动会,是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和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更为独立和自治。因此,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也是评价高校课外体育的指标之一,《基本标准》规定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运动队训练与竞赛是衡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参与竞技比赛的情况。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基本标准》的要求。体育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参与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参与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指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裁判等工作,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包括参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训练指导、社区健身指导等活动。
4)学生体质监测
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学生体质监测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衡量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包括体质测试实施情况、数据管理与上报、监测评价结果应用3个指标。体质测试实施情况指是否按要求建立测试中心,由专人负责,全面进行测试。数据管理与上报指的是数据的整理、分析、上报是否按国家要求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应用指根据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要求,对学生的测试结果是否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存档,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或升学的重要依据,以督促学生加强锻炼。而充分利用测试结果,开发成绩综合查询系统和运动处方系统,及时向学生反馈成绩,通过测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11]。
2.5.4 体育效果系统
学校体育的实施对象是学生,体育的效果主要反映在学生身上。学生体育锻炼效果、体育学习效果、运动训练效果代表着高校体育实施的效果。
1)体育锻炼效果
体育锻炼效果由《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良好率和体育锻炼的幸福感、满意度比率3个指标来衡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与良好率反映了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健康程度,是体育锻炼的结果。体育锻炼的幸福感、满意度比率是学生对学校体育质量的评价,幸福感是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积极、快乐与美好的感受与评价,满意度是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形成及个人尊严的认知与评价,其数据可通过调查获得[8]。良好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的前提。
2)体育学习效果
体育学习效果反映的是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体育态度和情意表现等。为了评估的可行性和简便性,本研究用体育课综合评价及格率和良好率2个指标来衡量。《纲要》和《基本标准》都要求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的习惯。
3)运动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效果反映的是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水平,用学生运动员比赛成绩指标来衡量。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体育后备才人等发挥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已是高校体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3 结论
在分析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内涵和《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专家访谈,依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分别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筛选指标和确定权重值,建成了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反映了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内涵和特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能科学评价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水平,发现高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管理和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
[1]卢苇.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硬伤”:评价体系缺失[EB/OL].(2014-04-27)[2014-06-2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615/201207/138896.html.
[2]徐焰,郭鼎文.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0,17(12):66-68.
[3]LARRY D.HENSLEY.Alternative Assessment for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Recreation & Dance,1997,68(7):19-24.
[4]李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湖北:武汉体育学院,2008:29.
[5]余道明.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以首都体育现代化研究为例[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132-133.
[6]邢禾,何广学.德尔菲法筛选结核病防治知识调查指标的研究与预试验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2):9.
[7]张炳江.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31.
[8]孙庆祝,陈家起.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2):17-25.
[9]朱美娟.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111-114.
[10]毛振明,赖天德.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和安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6(6):26-28.
[11]孙忠伟,张冰.中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系统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3,20(3):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