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观极照,夺其造化

2014-03-21王筱淇李昌菊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假山山体山水画

王筱淇 李昌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假山属不同的艺术形态,但是存在着美学诉求的共通之处,这便是崇尚自然。郭熙《林泉高致》对山水画的美学影响极为深远,而其中有些观点对中国传统园林掇山之法也极有启示意义。文章根据《林泉高致》对山体美学层面的论述,分析了对高远的自觉、“质”到“势”的升华等观点,以探究《林泉高致》对假山美学特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林泉高致》 高远 质 势

假山是中国传统园林之精粹,其营造理法不单来源于对山水美的观照,还受到山水画和山水画论精神旨趣的影响。在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取向下,山水画和假山虽然艺术形态不同,但美学诉求存在一些共通之处。北宋山水大家郭熙的画论集《林泉高致》是山水画艺术高度成熟之后出现的专著,对研究山水画美学价值极高,然而其中有些观点对中国传统园林掇山之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一、对高远的自觉

郭熙的山水美学观来源于庄子和玄学思想,重视远的精神境界。“三远”理论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至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1]“三远”的最终境界虽都是把人的视力和思想引向远处,以远离尘嚣,但庄子思想所隐含的“高”和“深”的形相,带有刚性的、进取的意味;而“平”的形相,则具有柔性的、消极而放任的意味。[2]因此,“平远”较之“高远”与“深远”,更能表现出山水画的精神性格。郭熙也认为“平远”是“冲融”“冲澹”的,是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脱时的状态,因而在山水画中他更倾向“平远”的境界。然而山水画与假山分属两种不同的审美属性,所以在探求两者的美学诉求上,应加以区分。

“三远”的理论应用于掇山之中,是考虑到观者与假山产生视距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游览审美体验。“高远”是从仰视角度表现峭壁千仞、巍峨磅礴的山体景观。[3]“深远”则表现在纵深方向的推进,以体现山谷幽深错落的特点。而“平远”则是从横向角度表现平冈山岳、透逸连绵的低山丘陵效果,给人以千里江山不尽之感。“三远”虽都可运用到掇山中,但须有一“远”作为统摄,而在实际园林掇山中,“高远”则更为适用,与郭熙推崇的山水画“平远”有所不同。

在赏山石的过程中,当观者视点固定时,所感受到的空间与绘画的静态构图相似。但随着游览路线的变换,视距则会发生变化,也就不能保证观赏假山时“平远”和“深远”的意境了。相对而言,“高远”一方面可以保证观者视距的稳定;另一方面,其与山水画的“高远”境界也颇为相似,从而可以表达出“高远之色清明”“高远之势突兀”“高远者明瞭”的美学圣境,并且多数著名的假山,其山体景观也多为雄奇险峻的峰岭。如上海豫园的大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其山巅有一亭,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这即是要造出一种登高望远,势气广博的境界。环秀山庄的假山亦是表达出了这种壮阔雄浑的“高远”气魄。可以说,无论是在游览过程的审美趣味上,还是文人仕宦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哲思情怀,“高远”所展现的空间意象更能突出假山的审美旨趣。

二、“质”到“势”的升华

“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4]上文中的“势”与“质”可理解为宏观与微观。[5]“势”表达的是山体远观的气势,在山水的精神旨趣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质”则为山体的本质,亦指特性,且“质”须最终上升为“势”,而“势”同“远”的境界又是相通的,因而就需要对假山的推敲入微入细才能使“质”得以升华。“质”可以包括质地、肌理、细节造型等,以使假山具有不同的精神性格。如不同的石品,由于岩石种类、风化程度、地层走向的不同,它们所形成的假山风貌与特性就不同。

突出“质”最典型的要数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其中表现“夏山苍翠而如滴”的夏景叠石即选用的青灰色太湖石,利用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的特性,使得假山远观如翻云卷雾,近视则玲珑剔透。秋景相传为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设计,山体以黄山石堆叠而成,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同刀劈斧砍一般。山势高耸、险峻凌云,登到山顶的拂云亭会将满园佳境尽收眼底。尤其是夕阳西照之时,使整座山体如同洒上一层黄金,美轮美奂,正所谓“秋山明净而如妆”。个园的四季假山利用不同特性的山石构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使得 “质”升华为“势”,俨然一幅四季写意山水画。又如上海豫园内的玉玲珑、南京瞻园的假山、苏州的狮子林假山、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等,无不是“质”与“势”的完美契合,才成就了这些经典的美。

结语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山水画作为人精神境界的表征,需要具有远观的形势和近视的特质,这对假山的美学诉求同样奏效。但是不同于山水画将“平远”奉为“三远”之首,假山美学则更倾向于表现“高远”之势,一方面取决于假山审美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其与山水画意境中的“高远”也有着更为相近的美学特质,因此“高远”在掇山中也更为常见。

参考文献:

[1][4]郭熙.四库全书——子部一一八艺术类 林泉高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1—595.

[2][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5—265.

[3]魏菲宇.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D].北京林业大学,2009.

作者王筱淇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系2012级研究生

李昌菊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高薪茹)

猜你喜欢

假山山体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