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单项课程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
2014-03-21陶涛
陶涛
【内容摘要】艺术设计类单项课程的校企结合机制研究与实践旨在拓展“校企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将“校企结合”这个科学方法细化与具体化到相关的设计类单项课程中,使企业(代表了真实社会所存在的需求与标准)真正进入到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在该课程学习前、中、后都能更深刻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能与相关企业进行近距离交流与互动,并最后得到比较客观与全面的评价,该机制的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共性与规律性,并能应用在今后的单项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单项课程 校企结合 教学模式
一、 研究背景
1.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作为大学的从教者,我们需要用多维度的视角与发展的观念来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据最新搜狐网上调查结果显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高达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其最明显的劣势。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调控体系。另外,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和检测、预警系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第二,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第三,要面向市场,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进行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①对于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目前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但是就业难的问题也需要我们重视与警醒,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突破口,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2.校企合作机制的推广
校企合作就是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通过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融合,借助于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具体说就是企业提供给学校实习基地、设备、原料等,接纳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岗位实践,同时,企业还可参与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实习方案等,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未来的就业更加紧密结合,使学校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校企合作教育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合作机制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专学校尝试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许多方面都占据了优势,比如动手实践能力、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就业心态、自我定位等方面,因此,在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以上技术学校的低学历学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受到企业的推崇,更容易实现一次性就业。②
虽然校企合作对于我们的本科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各项政策机制都不完善,也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规范与支持,并且校企合作的社会性与我们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在整个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的校企合作方式大多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模式,远远没达到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校单方面热情高,而大多数企业却往往很难抽出人力物力来长期配合。二是当校企双方有了合作的意愿,达成了关于专业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合作意向后,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困难重重,最终不了了之。三是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大多数停留在实习、打杂的低层面,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质的工作内容。
处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再深层次地探讨校企联合,对于我们实现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充分就业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也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求更有效的可持续的校企合作的思路与方法。而对于现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这种实用性日益强烈的学科教育中,如何加强“校”与“企”的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将是我们教学执行者思考的重点。
二、研究内容
艺术设计类单项课程的校企结合机制研究与实践课题(以下简称“单项课程校企结合”)旨在拓展校企结合的层次与面,将校企结合这个科学方法细化与具体化到相关的设计类单项课程中,使企业(代表了真实社会所存在的需求与标准)真正进入到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在该课程学习前、中、后都能更深刻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能与相关企业进行近距离交流与互动,并最后得到比较客观与全面的评价,该机制的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共性与规律性,应用在今后的单项课程教学中。
校企合作,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宽的面,不仅体现在学生毕业前的外出实习,以及与各种企业参与赞助到学校的各种专业竞赛中的片段式的、浅层面的,也可以深化进我们具体的教学中,在一些单项课程中,让社会相关企业参与进来,以此来改革相关课程。由学校单方办学,变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办学,使学校办学资源大大扩展,教育空间由课堂延伸到社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
1.学科选择
目前,大部分艺术类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制,是在借鉴国外的教学体例下经过了数十年摸索与改革而形成的,本来对于大学教育,我们的专业乃至每个课程都在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在笔者所在学校,几乎每年都在进行着教学各方面的调整,新兴专业学科层出不穷。每个专业与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教学设计,在大本四年的课程安排上,都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与因果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尊重艺术设计学习规律的教育过程。课程中一般由理论、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以及专业实践课等几大板块组成,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形式都是老师课堂讲授与作业辅导等。在我们的单项课程校企结合中,主要选择专业设计课类,特别是一些具有典型市场需求、专业特征导向明确的课程,例如展示主题场馆设计、照明设计、绿化设计等,因为以上课程几乎在当前社会上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业,对于配合的单位也比较容易合作。
2.教学方案的设计
对于选定的课程,在备课阶段与配合企业协商,确定本次教学的主体形式,在围绕教学大纲与课程任务的前提下,甄选最好的实施方案,例如竞赛题目类、讲座结合类等。实施可以选择的形式是比较丰富的,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主要考虑本次课程的要求,在设计类课程中,有需要掌握知識技能为主的,也有综合性的设计方案,教师可根据本次课程的主要特征来对应最好的实施形式。
选定好主体形式后,必须先将教学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在整个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场地的选择、内容上都要为配合的企业方留出空间,将企业与之安排的相关内容进行咬合,而不是简单地叠加,在此过程中,也保留一定的空间与冗余度,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调整。
3.学生的提前热身
这样的校企结合课程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实战性,而且要求也比较高,这样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紧张,因此在课前必须让学生知晓下一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并且提出预习作业,比如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的学习,而且还需要复习将会用到的一些支撑表现技术,比如手绘与电脑制图等。
4.课程执行
课程按照事先拟定的教学方案严格执行。以下是三类我们在改革中比较常用的形式。
(1)常规教授类。以学校系科教师为主要执行人,在课程中,间插企业相关的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等到课堂教学讲课。企业人员讲课必须尽可能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部分关键时间段都能在课堂配合,比如在讨论、研讨方案、修订方案等重要节点。
(2)竞赛题目类。将选择的企业的类别与课程有机结合,选定一个配合企业所需的实战方案与研究内容,以竞赛的形式来布置整个课程。该类别可以由企业方主讲,向学生提出他们的要求与想法。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是企业宣讲、学生独立思考制作、企业课中对学生方案考评1—2次,最后提交方案,企业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评奖选优。整个过程,任课教师是辅导与配合,并且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为主。
(3)现场教学类。本类别主要是依靠相关有意愿的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去实际参观以及教学。
以上形式之间也可以相互渗透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学执行者不断地思考,也会有更好的方法出现。
5.课程小结与反馈
设计类课程往往是由较为严密的逻辑呈递顺序的,在我们的校企结合课程结束后,应安排配合企业以及下门课的专业教师一起参与进行教学小结,评讲作品或作业。
在本学期结束后,教师需要总体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总结校企结合课程的效果与需要下一次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三、容易出现的问题
当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都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压缩薪资成本,其员工往往存在一个人干几个人工作的情况,如果校方为了校企合作而经常去“打扰”企业方,企业会疲于应付,从最开始的热情慷慨到勉强配合直到最后可能会以各种合情合理的原因放弃整个合作。在现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企业中,能无私地长期参与这样几乎看不到经济效益的活动是非常少的。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目前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
在我们的单项课程合作项目中,对于企业的配合时间要求采取分段与压缩,在与企业沟通协商后再集中时间辅导,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校方指导教师参与整个过程,通过与企业方的协作,也能为学生解决难题,努力为企业的参与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环境。
课程实施过程,学校遵循以自我为主体的原则,学校方也尽可能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以将这种形式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结语
艺术设计类单项课程的校企结合机制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总结同类课程的共性与规律性,将选择一些课程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的互动,比如在前期对学生的课程大纲的补充、共同研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要求的调整等,中期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的技术支持、派出技术人员讲课、现场参观指导、讲座讨论等,后期对学生作品(作业)的评价与评奖等,在整个过程中,使企业与学校、教师、学生,四方围绕一个课题,实现了更紧密的互动等实际的内容与细节,通过以上的过程探索一种合理的机制。
该单项课程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将行业的规范、职业需求内化在教学中,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实际的“零距离”;另一方面可成为校企沟通的渠道,推动校企合作向项目开发、课程建设等方面发展,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对于整个过程的研究与探索将形成一个有效的可操作机制,将参与到今后相关的教学活动中。
(注:本文系“四川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陆莹.大学生就业现状解析[N].科技日报,2006—07—23.
[2]郭军洋,孙健,史秋峰.浅谈校企合作对本科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83—184.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