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独立学院影视学专业的发展

2014-03-21李圣龙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发展

李圣龙

【内容摘要】影视学专业是新兴的艺术类热门专业,从招生与就业的角度出发,许多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在实际的办学中,却存在着招考、生源、师资等问题,理性地面对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现状应当是各独立学院发展影视学专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独立学院 影视学专业 发展

独立学院在中国的发展已经10年有余,这种新的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顺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愈加广泛与政府财力难以包办高等教育的矛盾。由于其产业化的性质,独立学院更加倾向于开设社会需求大、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影视学正是这样一个专业。

进入21世纪的10余年中,中国的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电影方面,国产影片数量连年攀升,国产大片、合拍片、贺岁片更是层出不穷,国内银幕数量激增;而广播电视行业也是大踏步发展,频道上星、频道专业化等趋势使国内广电系统对于节目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些都刺激了社会对于影视行业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纷纷开设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学等相关专业,而新兴的多家独立学院更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遇,相继申请专业,大力招生。然而,随着开设此类专业学校的增多,招生数量与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就业岗位开始变得紧缺,毕业生质量也频遭社会质疑,这不禁引发了笔者对于独立学院影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目前独立学院中影视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考查方式不准确

影视艺术是一门年轻的综合艺术,从事该行业需要一定的艺术天赋,如叙事能力、画面感、色彩感、乐感等,于是此专业被列为艺术类专业,高考前需要参加专业考试,且文化分数要求降低。而影视艺术不同于美术、音乐等传统艺术,并不要求学生入学前就具备较深厚的技艺基础,只需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即可,于是如何考查便成了一道难题。

在面试中,有的学校设置了才艺展示环节,这让许多考生为难,没有艺术特长,往往只能唱一首歌,朗诵一段诗词,或者临时抱佛脚去培训班学习弹奏简单的古筝曲、吹葫芦丝等以应付考试,其蹩脚的展示有时竟成了考官们枯燥繁忙工作中的乐子,即使有些考生才艺出众,钢琴十级,也难以说明其在影视行业中能够有何发展。相比来说,类似编讲故事和新闻评述这样的面试考查与该专业更加贴近,叙事能力和论证能力应该是影视编导类学生必须具备的。

专业笔试的命题工作往往是由一个命题者在封闭的状态下完成,所以主观性较强,其考查范围、试题难度都较难控制,同一学校不同年份的题目也大相径庭。由于命题者一般都是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命题时自会从专业角度出发,比如蒙太奇、升格摄影、法国电影新浪潮……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让普通考生晕头转向,同时也催生出社会上的一大批影视编导专业的高考辅导机构,他们雇用本专业的在校研究生为教师,教授一些大学里的影视专业内容,以使考生应付专业笔试。实际上,一些客观的知识经过培训与强化记忆之后会变得很容易回答,并不足以考查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潜力。相比之下,影视片分析的考查倒是更加有效,对于电影电视作品的读解能力应当是专业笔试考查的重点。当然,辅导机构中也早已开设了影评课程,一些模式化、“专业”化的文章经常会出现在考生的试卷上,这使招考的命题和阅卷加大了难度。

(二)生源质量不理想

影视学专业较好的生源往往被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这些重点高校录取,还有很大一部分会考入开设有此专业的艺术类和普通类公办大学,选择独立学院的优秀生源着实有限。而独立学院的生存又有赖于足量的生源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独立学院的招生标准便不断下调,专业考试虽环节复杂,却又极易通过,而对于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也是极为宽松。这导致所录取的学生中有的不具备足够的艺术修养,有的文理知识基础不牢固,还有的对学习毫无兴趣,报考原因无非是因为成绩偏低,统招无法考上大学,故而走此捷径,得个文凭而已,这给专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由于大量培训机构的存在,他们不遗余力地对各高校的招生部门进行攻关,争取拿到更多的专业合格证书,以兑现当初在招生时对考生许下的各种包过承诺,这样的行为既妨碍了高考的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高校对于生源的选拔。这样的现象对于那些重点高校的影响相对较为轻微,因为每年的招生中重点高校仅录取少数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十分优异的尖子生源。而对于广大的独立学院而言,足够的生源数量才是首要的,在考生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的专业分数线就会降低,在招考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有的学校直接承认某些重点高校的专业考试成绩,还有的学校为了保住生源数量,甚至出现了凡考即过的现象,专业考试已毫无筛选作用,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影视学专业的学生其自身素质应当是金字塔状的,最下面的基础应当是过关的文理知识和过硬的学习能力,其上则需要足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天分,再上则是影视专业知识与相关实践,至最上端则可称之为影视专业人才。如果所招学生欠缺文理基础与文艺修养,仅仅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而成为影视人才是很难的。如果学生的文学修养不足,文化积淀不够,很难仅凭编剧技巧创作出优秀的剧本,也很难写出具有影响力的精品电视文案。同时,影视学是一个文理兼具、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基本的理工知识同样重要,在摄影、照明、数字影像处理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深感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不同的独立学院都有着几乎相同的师资结构:刚退休的老教授和刚毕业的研究生居多,而中年骨干教师较少;外聘的媒体从业者和校内专职的高学历教师居多,而既在业界实践又具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这样的师资结构并不利于影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学到的知识要么是过时的老理论,要么是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纯理论,这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独立学院为了生存必须在各个方面控制成本,招生人数多而招聘教师少也常常成为许多学校的无奈之举,过大的生师比必然会降低教学质量,在学生学习能力本来就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可谓火上浇油。另外,有些独立学院的教师同时还要承担不同程度的行政兼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牵扯了教师的精力,減少了教学的效益。

独立学院因其特殊性质,目前难以为教师提供如公办学校一般的福利保障,教师往往没有安全感,因而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从公办院校或媒体机构退休的一些老教授、老编辑往往缺乏开拓进取的动力,在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仅仅是他们晚年增加收入的一个渠道。高职称对应着高课酬,因此他们在教学中更多地追求数量而非质量。同时,那些刚刚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由于课酬较低,福利保障较差,往往把独立学院当成跳板,忙于升学或是考取公务员、公办院校或其他事业单位,也难以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与科研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的稳定性。首先是培养方案的变更问题。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来是从学生出发,从专业特性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但由于师资队伍的不固定,因人设课、因人废课的情况屡见不鲜,专业培养方案频繁改动,严重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其次,因为师资有限,在一个本来合理的课程体系中,一位教师可能会担任多门课程,其中自有其专长所在,但也必有其勉强为之甚至无力为之之处。有时竟会出现一位教师连续几个学期为同一班学生讲授不同课程的情况,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教学内容重复、审美疲劳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另外,由于学校自身师资的不足,有些主干课程与基础课程长期依赖外聘教师,这增加了教学安排的不稳定性,课程安排要优先考虑外聘教师的时间,周末上课、夜间上课、短期集中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一)合理招考

学校应当吃透影视学专业的内涵,深入研讨,设计出能够更大程度上、更准确地区分考生的专业考核办法。面试中,像才艺展示这样的环节应当取消,可以用美术、音乐作品的赏析、问答取而代之。在以往的面试中,经常会有考生携带已经准备好的美术、摄影作品向考官展示,关于其创作也可以对答如流,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发现有一些考生所提交的作品形式固定,创作手法如出一辙,比如某地区部分考生均提交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拍摄手法雷同,尺寸相当,冲洗与装裱方式一致,问答中所答内容也几乎相同,这基本可以断定是培训班训练的产物。鉴于此,学校在招考中最好自行准备一定数量的美术、摄影作品以供考生在面试中现场分析与答对,至于考生是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与拍摄技艺,对于影视学专业来说并非必要。

笔试中,影视学专业内的题目应当减少数量并降低难度,毕竟这些知识在入学后还将系统地学习,可以增加一些文史知识的考核,甚至是生活常识、时事热点、百科问答,考查学生的基本文化修养和涉猎范围。例如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专业的考试中,题目“千奇百怪”,有的问及当年的欧洲足球冠军球队,有的则是关于电影类杂志的纸张细节,这些题目看似偏颇,却综合起来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范围与专业兴趣程度,能够难倒许多死记硬背影视编导基础知识的考生,却难不住那些平时涉猎广泛,对于影视行业兴趣浓厚的好苗子。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影视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才是首要。

目前,许多报考影视类专业的考生均已不同程度地参加了相关的专业培训,属于“准专业”生源,他们在一些普通的考核中往往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准,如提交一定数量的图片与视频作品,回答一些与文学常识和电影史论相关的基本问题,写作一些中规中矩却又一成不变的影评文章等,这些生源不一定都适合进行影视类专业的学习与深造,各院校必须在将来的招考中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去伪存真”,筛选出那些真正有志于此专业且具备较高天赋的优秀考生。

(二)改善生源

生源质量是任何学校的根本,独立学院更应重视。虽说“有教无类”,可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源本身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在招考中,独立学院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的师资与硬件设施情况,做出合理的规划,控制招生数量,择优录取。

实际上,影视学对于艺术基础的要求远没有传统艺术那么苛刻,普通文理类考生若有兴趣完全可以进行专业学习并从事此行业的工作,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积累往往较好,很有可能在此专业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2004年开办之初便是统招录取,文科和理科考生各半,他们基础扎实,学习艺术理论、参与技术实践均有事半功倍之效果,后劲十足,升学深造的比例较大,专业内的就业率很高,值得各独立学院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在2013年将原有的艺术类影视学专业替换为统招类电影学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如果不能招收到优秀的艺术生源,不如改弦更张,采取统招的方式招生。

(三)优化师资

独立学院应当正视自身的师资问题,加大投入,聘请足够数量的骨干专业教师,优化师资结构,降低生师比,改善教学质量。既然是新机制、新模式的办学机构,用人之时又何必因循守旧,大可在教师学历、职称、海外经历等硬件方面灵活处理,更多地看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薪酬水平也应当与这些素质相对应。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长期聘请珠海电视台高级摄影记者与录音工程师作为影视学专业的骨干教师,同时还与本地的南方数字娱乐中心合作,聘请对方的动画设计师与视频特效师为学生开设动画与特效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接触到了最新的业界信息,更学到了实用的专业技术。

在外聘业界精英的同时,独立学院应当更注重对在编专职教师的培养,许多独立学院的年轻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有些助教老师每周上课15至20节,数倍于公办大学的同龄教师。这既不利于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师成长。独立学院应当付出成本,给予影视学专业的年轻教师更多参与科研和业内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接受培训深造、参加国际交流,保持专业的敏感性和先进性,这样才能跟上当今影视行业急速发展的步伐,完成传道授业的重任。

(四)合理控制生师比

在教学中应当合理编制班级人数,一定不能为了控制成本而将那些必须小班教学的专业课程设为大班上课,有些学校的编剧、摄影等课程每班人数达到五六十甚至七八十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班级,有限的器材无法满足同时使用的需求,教师也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就连日常的批阅与讲评作业都成了难事,一些原有的作业练习只好削减甚至取消。

另外,独立学院应当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分清教学活动与行政、教务活动,使教学人员与教务人员能够各司其职,使专业教师能够人尽其才,在教学、科研领域投入更多精力,在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責任编辑:曹宁)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发展
区域发展篇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