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4-03-21邢锐
邢锐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是中国音乐的主旋律。而中国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是中国音乐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具体、最成功的体现。文章以歌词创作、曲谱创作、演唱艺术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中国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力求为当下的中国声乐作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五四时期 声乐 爱国 曲谱
一、歌词创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词是声乐作品的基础与前提,因此,中国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体现在歌词创作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层面上。
奏响中国五四时期歌词创作爱国主义精神“前奏”的,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从1903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他先后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共6集。“沈心工创作的乐歌内容,从总体上看,正反映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多方面的要求:唤起民族觉醒、民族自强的,如《小兵队》《同胞同胞须爱国》《黄河》;鲜明地呼吁民主革命的,如《革命军》《美哉中华》……”①也可以说,这些歌词的主旋律,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许多歌名,如《同胞同胞须爱国》《美哉中华》等,都直接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后,易丰斋作词的歌曲《问》,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扛鼎之作。该歌曲初刊于1922年出版的《今乐初集》,歌词中发出呼唤:“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充满了对当时中国社会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愤懑和对祖国前途命运无限忧虑的爱国之情。
趙国钧作词的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初刊于1924年5月4日,是为纪念五四运动5周年而专门创作的,也是我国第一首直接歌颂五四爱国运动的歌曲。其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整首歌词的字里行间。
二、曲谱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曲谱是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歌词各占整个声乐作品的半壁江山,只有二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五四时期曲谱创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歌词创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步一体、水乳交融,同样取得了成功。
其一是创作理念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们,首先在创作理念上有明确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并形成了一整套用于指导曲谱创作的爱国主义理论。例如,《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的曲作者萧友梅,就于1920年、1923年先后发表了论文《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关于国民音乐会的谈话》,公开主张歌曲创作的民族化,强调爱国主义思想。“他认为中国音乐复兴的途径,‘不能把旧乐完全放弃,而是‘要采取其精英,‘剔去其渣滓,并且用新形式表出之,他主张用西方的技术和工具,但‘必须保留我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万不至失去民族性。他还认为,如果‘我国作曲家不愿意投降于西乐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有分别……”②所谓“我国传统音乐‘精神”的实质,就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爱国主义精神。
其二是旋律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旋律素有“音乐作品灵魂”之称,其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表现爱国主义这种特定而又重要的情感。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作词),采用了中国民歌《孟姜女》的旋律,表现出国力衰弱中的少女爱情与爱国情交织在一起的勇敢执著的复杂情感。同时,还借用了我国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加以润色变化,凸显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又如陈啸空作曲的《湘累》(根据郭沫若同名诗歌创作),也巧妙运用了京剧青衣唱腔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追思、崇敬、歌颂之情。而萧友梅作曲的《问》和《五四纪念爱国歌》,也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因素,践行了他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主张,做到了理论与创作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其三是作曲法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曲谱创作,虽然主张中西合璧,但强调“以中为主”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方面,更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赵元任作曲的《卖布谣》(刘大白作词),歌词“以质朴的歌谣体,叙说农业手工业劳动者的辛劳悲苦,从一个侧面勾画了当时洋货倾销,农村经济破产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更强烈的爱国之情。据此,作曲家以钢琴均衡的音型伴奏贯穿全曲,在“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处,运用了西洋作曲法,正如曲作家在“歌注”中所言:“那几句因为讲的是洋货,所以在和声方面也大用而特用起洋货来了。”但是,作曲家仍然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干,他建议此歌用无锡方言演唱,以彰显中国风味和中国神韵。
三、演唱艺术的爱国主义精神
演唱是声乐的生命与灵魂,如果没有演唱,就只有纸上的歌谱,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声音艺术的声乐。因此,中国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体现在其演唱艺术的层面上。
事实上的确如此,许多演唱者也正是以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诠释、演绎、演唱中国五四时期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声乐作品。例如《五四纪念爱国歌》,萧友梅编成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由众多爱国青年歌者在1924年5月4日纪念五四运动5周年的北京青年会国民音乐大会上演唱,他们以满腔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壮哉此日!壮哉五四!”的心声,收到了以情动情、振奋人心的效果。又如沈心工创作的爱国主义的“学堂乐歌”,就由许许多多爱国的中小学生倾情演唱,也收到了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效果。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注:本文为2012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音乐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项目编号:12B004)
注释:
①俞玉滋.“一棹艰辛赴上游”——纪念近代启蒙音乐家沈心工诞辰120周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4).
②蓝丁.办学方针·西化道路·抗日救亡歌曲——关于现代音乐史上的几个具体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4).
③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11.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