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县麻塘坝岩画的审美意蕴
2014-03-21段绪懿黎成田
段绪懿 黎成田
【内容摘要】四川珙县麻塘坝岩壁画既不同于中国北方岩画的刚健之美,也不同于中国南方岩画的阴柔之美。它既具有北方岩画的美学风格,又兼有南方岩画的审美趣旨。文章从粗犷与阴柔、简约与壮硕、对称与和谐、诙谐与庄重、闲适与英武五个方面对其美学意蕴进行探讨。
【关键词】四川珙县麻塘坝 岩壁画 美学意蕴
通常所称的岩画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岩崖的表面绘上去的画,另一类是在岩崖的表面刻进去的画。四川珙县麻塘坝岩画是用硃砂兑动物血绘上去的,属于前一类,这些岩画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左右数十丈高的崖壁上,技法古拙、风格独特。珙县麻塘坝岩画有两个特点:一是岩画呈零散分布;二是岩画表面多打孔钉桩放置悬棺,不少悬棺的桩孔和棺材损坏了部分岩画。这些特点为研究此岩画带来许多困难。
珙县麻塘坝的岩画与广西花山、贵州大夜郎一带发现的岩画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这一带正是历史上僚人(葛僚人、仡佬)长期居住的地方。据文献记载,僚人是在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开始迁入珙县的。如果岩画确为僚人所绘,那么珙县麻塘坝岩壁画的年代不会早于三国之前。汪宁生也曾认为,“据沧源崖画的年代来衡量,则珙县崖画的上限至少晚于汉代。”①
珙县麻塘坝岩画主要表达了3个方面的主题:一、巫师的活动场面;二、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人死后魂灵在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和富有;三、再现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总的来说,该岩画具有粗犷与阴柔、简约与壮硕、对称与和谐、诙谐与庄稳、闲适与英武5个方面的审美意蕴。
一、粗犷与阴柔
珙县一带大多是高山峻岭,人们劳作大都在高山大涧,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生存在此地的僚人是一个勇猛、暴戾的族群,部落与部落之间杀戮不断,这造就了岩画粗犷美的背景。僚人朝夕面对山花烂漫、月满西楼式的原始自然美,其生存状态与性格反映到岩画中,又形成了阴柔美的特征。1935年,美国人葛维汉在《川南的“僰人墓葬”》一文中写道:“使作者感到重大惊奇的是发现在非常接近僰人坟的崖上有许多岩画。”②葛维汉临摹了几幅岩画,连同论文一并发表在1935年的《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第七卷上。在葛维汉临摹的岩画中,有一幅人物画,健壮的男人头顶一个川南一带农民家里用的茶盘一样的器物,双手上举,似乎在举行一种叫“跳神”的仪式,男人的对面是一个形似手舞足蹈的苗条女人,男人粗犷刚健,女人的构图线条柔美婉约;还有一幅画是放牧归家图,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前边一头牛已经跑进房子里,该画线条非常粗糙,有点像当代儿童画的简笔画;另有两幅“猪圈门”和“玛瑙洞”的岩画,画上是一个人双膝跪地,似乎在进行一种祭拜活动。人物下半身的线条非常粗壮,上半身的动作柔美多姿,手部的形态非常夸张,向远处伸去,似在祈求神给予自己一种东西。人物头上包裹着孝布,孝布飘逸轻灵,可能是再现先人去世时,在巫师的主持下,正在举行跪拜“超渡”亡魂的仪式。在麻塘坝的272幅岩画中,无论是敬神祭祖,还是想象、生产劳动场面的再现,粗犷美与阴柔美总是相互协调、和谐配合,这也许是川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男女平等,男女充当了基本相同的社会角色的反映。
二、简约与壮硕
简约不仅是舍弃,更是收获,真正的简约不仅是返璞归真,更能让人感悟包容与清爽之意。壮硕是一种原始之美,肥壮的马、牛、羊,能给人以壮硕的美感。“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形象地表达了年轻姑娘在选择伴侣时对壮硕之美的喜爱和追求。在古代,壮硕代表健康,象征能力与财富。珙县麻塘坝的岩壁画现存的94幅人物画中,简约画24幅,壮硕画19幅。简约画多为表现敬神、祭祀等场景,简约也表示希望仪式所祈求的愿望能够“简约”地实现;壮硕画多为从事生产劳动的画面,因为劳动需要健壮的身体。在动物画中则大多数是壮硕体形,只有极个别笔画稍简约。那一时代无论是把动物作为祭祀之礼物,还是驯养食用之动物,或者崇拜之兽类,人们基本都希望动物能够肥壮。1935年,葛维汉临摹的珙县麻塘坝悬棺岩画中有一幅非常简约的骑牛画,画面勾勒出秋冬季节牧童骑牛回牛舍的情景。牧童形体不大,结实肥壮,耕牛则形体消瘦,在食物匮竭的年代,秋冬正是人胖牛瘦的季节。该画以简约为主,将壮硕美与简约美结合,颇具生活气息。1946年春,石钟健临摹的珙县麻塘坝岩画则以壮美为主,简约只是陪衬。在现存的人物画中,除了24幅简约画之外,19幅壮硕画中,又有一部分人物手、脚简约,躯干全是壮硕的图画,显示出手、脚的灵巧与躯干力量相结合的古人劳作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岩画中简约与壮硕美的产生缘于当时人们的劳作。
三、对称与和谐
对称的特征在珙县麻塘坝岩画中非常明显。从视觉艺术上讲,对称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明快整洁的感觉,使观看者有一种平稳均称、有序美观的印象。
首先,从麻塘坝岩画的整体布局来看,九盏灯、棺材埔、珍珠伞等呈平衡均称的单个分布,岩画的作者总是根据一块岩表的结合形状,在相对对称的不同部位绘制岩画,并且“……大小、地位、形状、颜色、音调之类定性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还要以一致的方式结合起来,只有这种把彼此不一致的定性结合为一致的形式,才能产生平衡对称”。③由此可见麻塘坝岩画具有差异性平衡对称与不一致的定性相结合的特点。
其次,麻塘坝岩画的对称性特征还表现在个体画的结构上,比如人物画的左右、上下对称,动物与植物画的部位与部分的对称。
从视觉的美感效应来看,严格的对称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麻塘坝岩画巧妙地采用在大对称原则之下追求不对称的绘画技法,使岩画充分满足了人们既希望在心里上建立对称秩序感,又渴望追求不单调、灵动变化的心里欲求,这种对称中穿插不对称的艺术手法,使麻塘坝岩画充满了较强的艺术魅力。
和谐美是绘画艺术的典型特征,从视觉美感给予人的心灵以慰藉,让人产生祥和的感觉。黑格尔曾说:“各因素之中的这种协调一致就是和谐。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观为它们的统一。”④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一种境界。古人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溶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麻塘坝每一处的地理位置、岩表形状、棺材放置格式均呈现一种“多样性”的和谐美,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感受到美的乐趣,达到一种悦乐的境界。麻塘坝岩画以多种艺术效果的彼此融合、相互补充,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搭配巧妙的和谐场景。
四、诙谐与庄重
麻塘坝岩画中表现祭祀敬神之类主题的图像以庄稳为主。在九盏灯、三仙洞中分别有一幅两手上举、双脚并排的人物图像,此为敬神时人们毕恭毕敬的动作,在猪圈门和玛瑙洞、付大田等处,则可见到30多幅举止动作滑稽可笑的图像。比如:猪圈门有一幅图像是一人蹬着八字脚,用一只手在使劲拖一条肥鱼,鱼的图像比人的图像几乎要大两倍以上;白马洞有一匹奔跑着的马的图像,其尾巴上高高飘挂着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极富想象力;狮子岩有一人站立在马上,面朝马尾部,一手举起长矛样的物件,一手拽起长长的飘带,画面幽默诙谐。
在动物画中,家养的动物较多以诙谐的笔法描绘,表现出当时人们对驯化动物的喜悦与骄傲。而野兽类的动物画则较多显示庄稳务实之感,表现出人们对狮、虎等山中动物的崇敬和畏惧。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皆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对自己已经征服或者可能征服的对象,喜欢进行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主观处理,表露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欲望。而对自己不能征服或者暂时没有能力征服的人和物,采取敬畏的心理。无可否认,当时绘制者也把这样的心理不自觉地运用到绘图上去。
五、闲适与英武
麻塘坝272幅岩画中表现闲适意义的约占25%,表现英武意义的约占15%。
自古以来,川南珙县一带人群为山地人群,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群迁徙和文化渗透,居住和来到这里的人群只能以农耕和狩猎劳动为主要的生存手段。而农耕与狩猎都是有季节性的,有农闲与农忙、猎闲与猎忙之分。劳累过后追求闲适是人之常情,即使在劳动过程中,农耕与狩猎本身就是一幅闲适散淡的美丽图画。
表达英武的岩画主要描绘巫师驱鬼和狩猎的主题。《珙县志》中标注为“舞蹈”⑤的一幅图,该图画在珙县九盏灯一带,是一幅人物图。画上一法师左手举一个旗子,右手举起一根树枝,形象威武、英勇,具有很强的震慑力。珙县马槽田和付大田等地岩壁上也绘有多幅驱鬼人物,画面人物英武逼真,在珙县狮子岩、白马洞等地岩壁上也有7幅表现狩猎的图画,无论是马,还是骑士,还是跨着武器的狩猎者,都是威风凛凛、勇猛异常。
注释:
①汪宁生.汪宁生论著萃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649.
②葛维汉.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M].成都:巴蜀书社,2004:167.
③④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4,181.
⑤四川省珙县志编纂委员会.珙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691.
作者单位:段绪懿,四川师范大学
黎成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