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会展设计类人才开发策略的思考
2014-03-21潘峰回声
潘峰,回声
(1.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2.合肥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安徽会展产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安徽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将大力发展会展产业。会展作为一种高效、低碳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重视和大力扶持的绿色产业。人力资源是产业腾飞的基础,安徽会展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智力效益,即会展人才的能力提高。本文在考察安徽会展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以会展设计类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拟提出以高等教育为主、社会培训为辅,切实可行的安徽会展设计类人才开发策略。
一、会展设计类人才特质
(一)会展人才队伍结构
国际上通常把会展人才分为会展核心型人才、会展辅助型人才和会展支持型人才三类[1](如图1)。会展业的发展对三类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各异:核心人才需求量少、要求高。优秀的会展策划师需要在实践中磨练五年以上,高级策划师甚至需要十年以上的积累。此类人才是会展人才中开发周期最长、难度最大,也是最为紧缺的。支持型人才需求量最大,专业分布最广,根据会展种类的不同要求各异。此类人才的培养依赖多学科的交叉支持。辅助性人才是把会展创意和设想转化为实际的专业人才。此类人才主要依托高校学历教育,辅之以社会培训。其中,会展设计类人才构成会展辅助型人才的主体。
图1 会展人才分类构成
(二)会展设计类人才专业能力要素构成
会展设计类人才属于和市场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会展项目设计流程和岗位特点分析,了解会展设计类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和能力要素构成,明确人才开发的目标和特点。会展项目设计流程细分成十六个步骤,跨越策划、设计、施工、运营评价四大阶段,从项目调研分析开始到展后评价结束。与设计流程相对应的岗位群包括会展策划师、空间设计师、施工图绘制师等十二个岗位(如图2)。
现代设计活动是一种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合作行为。分布在会展设计不同岗位的设计师们在团队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互通有无、彼此协作,在团队领导的引领下完成完整的会展设计项目。经过课题组深入调研,参考相关权威行业认证机构发布的职位能力要求,包括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会展策划师”职业证书和上海市职业培训研究发展中心“会展策划师(四级)”证书等,在会展设计流程与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不同设计阶段的能力要求。会展设计涉及的专业能力范畴分为四个方面:策划传播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制作配套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四个方面子能力的要求(如图3)。
图2 会展项目设计流程与岗位群分布
图3 会展设计相关能力细化
二、安徽会展设计类人才培养现状
安徽高校会展设计类学历教育的招生数量排名全国第七。其中,开设艺术与科技本科专业的仅有2所,分别是淮南师范学院(2012年首届招生,招生规模60人)、合肥学院(2013年首届招生,招生规模30人);开设广告与会展专科专业的高校有4所,在校生约500人(如图4所示)。艺术与科技专业属于新增专业,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期;广告与会展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长,已经有毕业生走入就业市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2004年开设广告与会展专业,是省内最早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
高校会展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是从艺术类其他专业抽调组成,教师对会展设计的理解从自身主观与教育背景出发,往往会形成会展设计是平面与室内设计简单叠加的情况。因此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并不完善,培养的人才离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图4 安徽高校会展设计类专业人才开发规模统计
安徽各级社会培训机构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开设会展设计类培训项目。其优点在于学制灵活,培训周期较短,来自一线的教员可以带来最新的设计趋势;缺点在于招生规模小,培训课程系统性弱,师资队伍混乱等情况。社会培训需要在规模化、系统化、职业化方面继续努力。
相对快速发展的安徽会展业来说,现有的培养规模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培养的人才也不能对号入座,现有的一线会展设计人员绝大部分由其他专业转型而来,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从业者凤毛麟角。人才培养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该产业的发展,安徽会展行业亟须建立有效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人才匮乏的窘境。
三、安徽会展设计类人才开发策略
安徽会展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在省情基础上运用战略眼光,根据人才类别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现以会展设计类人才开发为对象,结合高校教学的切身体会提出初步的人才开发策略,包括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社会职业培训为辅的双轨模式和“订单式”开发途径。
(一)双轨之高等学历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开发体系的主体责任重大,以培养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符合会展行业发展要求的辅助型设计类人才为己任。当务之急,高校首先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会展设计类人才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艺术设计人才,二者之间差异明显,从国家教育部将本科专业名称调整为“艺术与科技”可见端倪。针对差异细化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地方性、复合型的特点才能开发出省内会展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一、应用型。应用型人才有别于研究型人才,指的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会展设计类人才的任务是把核心人才的创意通过造型、色彩等物化为现实的展会,他们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内容。
第二、地方性。地方性概念除了强调学生毕业后“服务地方经济”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专业教学内容方面。会展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把会展设计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安徽地方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安徽会展行业、会展文化、会展城市、会展企业、会展场馆的特色,进而更好地服务地方。地方性是高校近年来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如何将地方性软着陆在培养体系中并不容易,涉及校企联合、教师提升、课程设置等众多问题。
第三、复合型。理想中的会展设计师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自身是40%的设计师、30%的谈判专家、20%的策划师和10%的商人。这里的“复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需要兼具设计、沟通、策划、管理、营销等多学科的知识,另一个方面需要具备展示设计、广告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场馆规划设计等诸多设计领域的视角。
明确差异才能准确界定培养目标。高校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是面向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安徽会展业发展,培养具备扎实的会展设计能力、熟悉工程技术与材料、了解会展策划与管理等知识,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宽,能在从事会展活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各类场馆、服务行业以及相关单位的展示策划部门、市场营销部门进行会展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双轨之社会职业培训
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实践锻炼环节,社会职业培训可以有效弥补实践的短板。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新型的材料工艺不断出现,唯有市场直接感知和使用这些新成果。社会培训包括教辅机构和企业内训两种。社会机构以职业培训为主,机构灵活、市场反应敏锐,以岗位资格认证制度的普及为根本,培训对象来源广泛、数量众多,输送的人才是会展设计队伍的有益补充。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以实际所需为目标,针对性强、效率性高,以提高项目成员的业务能力为根本。
(三)“订单式”开发途径
“订单式”开发是目前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订单式”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企业岗位描述进行针对性教学,将企业的需求结合到实际教学之中,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具体落实中要充分考虑企业“利润启动”的前提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推行常态化订单战略不失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措施细节条款等加以保障,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共同完成人才开发的重任。
四、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开发主体的深入研究
高校学历教育是人才开发策略的主体,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安徽会展设计类人才开发的成功与否。高校要破除陈规、提升眼界,直面市场的需求和检验,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克服开发阻力。
(一)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性课程体系,体现“基础夯实”和“专项精通”的人才特点。可以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的经验,在低年级阶段不划分小专业,通过通用性课程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专项精通要根据能力要求和岗位特点设置明确的专业课程,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过渡、课程长度和授课方式的灵活。
其次是强化教学效果,积极引入社会实践课程。例如构成课的案例引用会展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色彩计划等,设计表达课可以通过临摹案例图纸、多维空间构想图转换、缩小比例的项目模型制作等,拉近学生与项目的距离。高年级教学根据会展特点分为空间设计、专题设计、理论设计等课程群,通过引入实践案例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等方法提高专业兴趣和眼界。
最后是建立设计教学生态圈,置会展设计类人才培养于会展业发展链条之中,营造设计大氛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走出去,就是主动把学校的课程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之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沙龙、论坛、讲座、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请进来,就是学校要主动搭建平台、让出地盘,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把企业项目搬到课堂上,建立“嵌入式”实验室。笔者单位连续举办十几年的中德“workshop”交流项目和为探索校企合作而成立的深装合大公司就是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深受国内同行好评,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二)优化课程体系
以“艺术与科技”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举例如下。
公共课约占课时总量的30%。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通过外语、政治、文体等课程提高学生公共基础知识,突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基础课程群约占课时总量的40%。以专业基础知识为教学内容,注重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透视学、构成学、素描、色彩、摄影、表现技法、设计软件、设计史论、模型、雕塑、材料工艺、设计制图等课程。重在调动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专业课程群约占课时总量的20%。以会展项目所涉及的空间、平面、特效、制作、配套等专业知识为教学内容,包括空间设计、会展专题、会展理论三大课程模块,借助模型、实体、影像、媒体等多种教学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实际项目。其中空间设计模块包括商业卖场、场馆展会、文化展馆等不同类别的展示空间,会展专题模块包括声光电效果、陈设设施、传媒导向等专题,会展理论模块包括策划组织、文案调研、市场营销等理论。
选修课程群约占课时总量的10%。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就业口径为目标。包括民俗与传统文化、产品设计、室内设计、CIS设计等。
(三)克服开发阻力
高校会展设计类人才开发策略的实施阻力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体现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院系二级管理权等方面,教学自主权需有待提高。其次,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物质支持是实践活动的前提保障,相对落后的软硬件成为高校吸引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瓶颈。再次,实践课程环节的缺乏。作为开发策略关键的实践课程,往往名存实亡、应付了事。最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青年教师缺乏设计实践的现状需要通过教师自身和所在单位共同努力,通过企业挂职等方式解决。
五、总结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开发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明确以市场为目标的方针,坚持项目带动的教育方法,不断修正开发体系中发现的问题,终将有所建树。会展设计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教育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仅以本文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我省会展设计类人才开发的相关问题。
[1]余向平.会展专业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8
[2]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8-90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