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教学模块的构建
2014-03-21周学锋缪保爱
周学锋,缪保爱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实质上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质量和水平,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教育。归根到底是加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加速大学生从领悟角色或实践角色转变为理想角色,即合格的社会成员,合格的公民,合格的社会角色的进程的教育。因此,在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育教学系统中,构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教学模块,对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加快人才的培养步伐,减少和降低教育和培养成本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模块的界定
模块,又称构件,是能够单独命名并独立地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语句的集合。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是指模块跟外部环境联系的接口(即其他模块调用该模块的方式,包括有输入输出参数、引用的全局变量)和模块的功能;内部特征是指模块的内部逻辑。因此,模块具有接口、功能、逻辑等属性。
按照模块特征可以把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教学模块的内涵理解为该模块外部属性:接口包括输入——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输出——合格的社会角色(参数);功能——提升社会化质量和水平,加速社会化进程。内部属性:逻辑——内容、途径和方法。
(二)关于途径和方法的界定
途径是人们为了实现或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一时段内,寻求或通过的一条或多条的路径或道路。途径是某个空间内的时间的集合,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或指向性。途径和目的紧密相联。方法是人们为了实现或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一时段内,寻求或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一项复杂活动又包含许多部分和许多环节,在每个部分和每个环节又有各自的方法。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中,通过一连串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些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所形成的集合整体就称之为人们做事的一种方法。方法是某个时间内的空间的集合,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或指向性。方法和途径紧密相联。
比如:我们的目的是从淮南到达北京。到达北京的途径有多种,可以长些,可以短些,可以是空中的道路,也可以是陆地的道路,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或指向性。途径和目的紧密相联。方法有乘飞机,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组合不同的交通工具,方法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或指向性。方法和途径紧密相联。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界定
众所周知,社会化是指个人一生中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获得并履行社会行为规范,担当社会角色,以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与社会存在发生各种关系,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与他人及社会接触并互动(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职业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社会化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目标:形成个性,获得并履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角色;目的: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核心: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模块基本要素的构成
(一)教育教学活动内容
主要包括更加贴近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社会化知识要素主要由专业知识、社会和人文知识构成。专业知识包括:基本专业原理和方法;规范和技能;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社会知识主要是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等);思维科学等。社会化能力要素:学习能力、认知评价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实践能力。社会化素质要素:知识和能力的沉淀和内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如: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规律;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并受社会发展影响的规律等,教育教学内容改进和完善过程是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二)教育教学活动途径
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途径,即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课外(校内)教育教学和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获得知识,掌握规范,训练技能,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看,课外(校内)教育教学和校外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大学整个教育过程和课程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以产生单纯依靠学校正式课堂教学和正式课程所起不到的作用,如生产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设计活动,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因此,重视和有目的地引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课外的学习和生活领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的质量和水平,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教学活动方法
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方法的组合,可以在不同途径中有不同的方法和组合,主要是根据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侧重传授知识的方法,锻炼能力的方法,培育和提升素质。但不论是何种方法和方法组合,都蕴含着更新观念、制度保障和具体操作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观念更新为前提、制度保障是核心的具体操作是关键。制度之所以是核心,因为它是观念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观念向行动转化的中介和保障。同时,不论是何种方法和方法组合,都必须符合和遵循教育规律,如:育人规律有循序渐进规律;因材施教规律;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规律;遵循社会化规律,如:人的成长规律,角色转换规律,人格独立规律等。因此,教育教学活动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过程是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过程。
三、模块优化的价值
(一)提高社会化水平的需要
作为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之一,高校与家庭、同龄群体等社会化主体或是与中小学相比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最后一块缓冲地。高校的环境兼顾开放性与封闭性,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即职业社会化,也要学习道德规范、政治文化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在此期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其社会化程度如何,将决定着大学生适应及融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社会的运行。优化教育教学模块,既可以满足职业社会化的需要,也能兼顾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很快适应和融入社会。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成效的标准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包分配的就业政策,大学生在校园内更多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对学生衡量的标准就是其专业技能的高低,可以说传统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社会化,其他方面的社会化较为忽视。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评价衡量标准趋于多元化,指标多样化,一些仅仅是成绩好的学生也存在不能充分就业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块,可以兼顾到大学生职业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再社会化等方面的需要,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动力和根本途径则是改革创新。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科专业结构还不能适应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还跟不上国际竞争的要求,等等。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持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优化教育教学模块,发挥好三类课堂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四、模块构建的逻辑
主要反映模块内部要素组合的逻辑,从而体现提升社会化质量和水平,加速社会化进程的模块功能。
第一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兼顾能力培养。重点解决学生如何更好接受知识的问题,同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的理念,通过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具体操作,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真理,授之于渔。
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能力(运用知识和逻辑思维)为主,兼顾知识传授。重点解决学生如何更好锻炼能力的问题。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活动、科学设计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规范和社会规范,锻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通过当好顾问和裁判角色,引导和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角色转换、人格独立。
第三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以应用知识和锻炼能力为主,解决学生如何更好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问题。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交流、探讨和服务的理念,通过当好师傅,引导和激励学生充当社会角色,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在运用知识和规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促进学生职业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教学活动的三条途径,始终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展开,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完善和优化,最终的沉淀和内化即是素质。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社会化规律的同时,三条途径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育量的投入上,体现在观念异同、制度保障和具体操作的不同方法组合上。特别要指出的是要达到观念和具体操作的统一,必须设计科学可行的制度作为保障,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教学活动模块应有的功能,发挥提升社会化质量和水平,加速社会化进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