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高职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14-12-18刘梅锋钟国韵李百余周书民

关键词:电类电路图元器件

刘梅锋, 钟国韵, 李百余, 周书民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1 目前国内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职的“就业型”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2]。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变换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其结果必然会使一次性学习和终身就业成为过去时[3]。社会也不再单纯需要这种没有岗位“迁移”能力的“就业型”教育。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王寿斌于今年4月份在《辽宁教育》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某知名企业人事总监抱怨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随即引发与会企业代表的共鸣[4]。由此可见,当今社会急需的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然而,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普遍现状是:专业基础差,缺乏专业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5],这必然会导致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和高职院校为了突出专业核心课程而将基本能力课程一再压缩的舍本逐末的做法以及教师不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高职学生的长远利益、长远发展,本文以东华理工大学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平台,研究以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以提升高职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力争改变学生的现状,为高职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总体改革方案

由于《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门电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具有相同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本文结合三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提出的改革方案同时适用于三门课程。

在理论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基础;在基本实践环节当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性实践环节当中,结合“多元智能理论”[6],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流培养”。对于基础较差的、适合走技能路线的学生,需要特别注重其学习能力与综合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较好的、有研发兴趣和创造潜力的学生,注重其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今后能在专业技术的高端岗位就业,并有长远的发展。两类学生在“第二课堂”环节当中可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达到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总体的改革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研究方案

3 具体改革方案

3.1 理论教学改革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知识抽象、元器件复杂和电路类型繁多等特点,而在理论教学当中,教师往往错误地认为高职学生不需要知道太多原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教学内容“肤浅化”、“结论化”地“灌输”给学生,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理解,不能扎实地掌握元器件和单元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导致了理论基础差的问题。另外,教师也没有足够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

根据理论教学的现状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理论教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首先需要重视基本原理分析,在保证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之后,善于总结、归纳。另外由于电类基础课程具有工程性强的特点,课堂上需要结合大量实际应用例子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将各种元器件与单元电路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达到“厚基础”的目的。因此,设置课堂教学中各部分比重为:原理分析50%、结论20%、应用实例30%。这需要重新建设理论教学的教案与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由于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为主[7],并结合使用其他教学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教学、仿真教学、类比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理论教学改革路线以及“案例教学法”举例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3.2 基本实践环节改革

目前,实验课程的比重已经按照加强实践的教学要求加大,然而教师往往把实验“简单化”、“低层化”,只要求学生按给定步骤接线测量即可,而忽视了学生除了“接收信息”外,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要求。这导致了增加的实践比重只是增加了实践的“量”,并没有增加实践的“质”。

图2 理论教学现状与改进的理论教学

本文将基本实践课程改革为“两放”的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这种“两放”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自学自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构建属

图3 “案例教学法”举例

3.3 设计性实践环节的改革

在高职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性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教师直接提供元器件和电路图,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电路图接线或者制板焊接,最终结果能出来即可,就认为已经达到高职的实践要求了。

笔者认为,不是理论水平高才能创新,不是只有本科生、研究生才应该具备创新能力,高职生也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立足于实际,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以可持续发展为共同培养目标的“分流培养”方案。

“分流培养”方案是把设计性实践环节按两种模式展开,即“技能型模式”和“研发型”模式。如图5所示。在“技能型”模式中注重资料阅读环节,由教师给出电路图,要求学生能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原理,并初步自行学习仿真、绘图软件的学习,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训练。在培养技能型学生的技能训练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研发型”模式中教师布置任务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确定方案并完成系统的调试、性能测试与优化改进等,即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4 基本实践环节的教学现状和改进的教学模式

3.4 创设“第二课堂”环节

为了加大改革力度,保证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创设了具有专业基础特色的学生“第二课堂”环节,为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场所。“第二课堂”建设方案如下。

硬设备准备:电烙铁、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面包板,一定数量的常见型号的各种元器件、芯片等。

软资源准备:常见元器件、芯片资料、软件书籍,常见电路图及其具体性能说明资料,常见电路测试及故障排查资料,本校历届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作品电路图及其设计、调试等记录资料,前几届学生设计小型电路系统及其设计资料等。

“技能型”学生。导师侧重带领他们学习锻炼两个重点:“经验”及“再学习能力”。通过查询电子元器件和芯片的说明书了解并掌握各种元器件及芯片性能,进一步自学绘图软件及PCB制作工艺等,并可自行去市场购置元器件,按已有电路图进行绘图、制版、焊接、测试、故障分析及排除等。

图5 设计性实践环节的教学现状和改进的两种模式

“研发型”学生。导师侧重带领他们学习锻炼两个重点:“参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从来不是凭空的,一定是在“参考”已有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尝试”才可能有的。但是“创新”可以从最小、最简单的做起。因此,创新型学生首先从查阅国内最简单易懂的偏工程方面的论文资料做起,学习理解别人是如何设计一些电路的,测试电路的各种性能,根据设计目标,分析可改进性能的方法,再通过查阅资料寻求新的方法,甚至自己提出新的想法进行“尝试”,通过改变电路的设计方案或元器件的参数,对实际电路进行改进。

“技能型”学生与“研发型”学生的合作。一个实际的电路系统的完成,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各种电子元器件的预备、购置、电路图的仿真、原理图的绘制、电路板的制作与安装、焊接、电路性能的测试、调试、故障检测、排查、各种性能的改进、相关技术改进的查询、分析和最终的完成。要有此二类学生的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合作示意图如图6所示。

4 结语

图6 技能型学生与创新型学生的合作示意图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对电类基础课程 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既加强了高职电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自我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专业基础。在基本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放手”和“开放时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设计性实践和“第二课堂”环节中,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分流培养,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1]汤光华,刘自华,周哲民,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工电子类课程建设探讨[J].高职专论,2008(3):38-39.

[2]侯秀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教学设计[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5-77.

[3]高燕,罗长田,罗晶,等.高职学生感知学习风格调查与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9-71.

[4]王寿斌.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引发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2(14):16.

[5]李美长.高职电子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36-39.

[6]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6):5-8.

[7]余颖,肖静.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94-296.

猜你喜欢

电类电路图元器件
带你学习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元器件国产化推进工作实践探索
“且”的真与假
第7讲 电路图与动态电路专题复习
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系统结构原理(四)
创业型大学电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装备元器件采购质量管理与控制探讨
基于DSP+FPGA的元器件焊接垂直度识别方法
炭黑气力输送装置主要元器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