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的恋爱观调查分析——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为例
2014-03-21霍廷菊
霍廷菊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07)
当前,大学生恋爱不仅在高职院校里普遍存在,还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次调查基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中有关婚恋部分的数据,调查对象选取选修“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课的部分学生。由于初次应用网络问卷进行调研,部分同学仍采用非在线的方式提交填写问卷,故这部分问卷未被纳入可用数据范围。调查对象为本校二年级在校生,涉及学校的相关系部的若干专业,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其中所包含的数据对于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婚恋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婚恋观是指大学生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大学生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这不但直接影响其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1]。当代大学生生理条件成熟,思想开放,相关教育部门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由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进而发展到正视现实、积极引导。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转化,无疑为情窦初开的大学生提供了适宜的恋爱“土壤”。这次调查再次印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箴言,即“爱情是一种永恒的信仰”[2]。
踏入青春期后,青年男女都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的定位,并开始用包含“性”的观念来审视自己与异性之间的关系,面对这些生理早熟但心理相对晚熟的大男孩和大女孩,他们最需要有人引导、帮助他们渡过情感四溢的敏感期,因为在青春期每个年轻人面对自己的情感世界大都显得比较被动无助,甚至茫然无措。此时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能够给予一定的引导并提出一点合乎青年人思想的合理化建议,这不仅关系到青年人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稳定社会的作用,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人生的未来发展轨迹。
1 家庭婚恋观对青年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服教育,更注重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父母是品德行为高尚,待人和善,注重关心爱护孩子的人,作为子女就会对自己的父母会言听计从并在他们的心理对父辈产生崇敬之情,并膜拜他们为榜样,生活中亲情的感染力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子女的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比如,“您欣赏您父母的婚姻吗?”调查结果:非常欣赏的占20%,欣赏的占32%,有些欣赏的占22%,不太欣赏的占20%,不欣赏的占6%。在本次调查中可喜地发现高达74.13%的同学比较欣赏自己父母的婚姻关系,且父辈的婚姻质量影响到自己对未来婚姻的看法,感染到子女对婚姻的信心。
“您是否接受过有关恋爱观的家庭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7.14%接受过有关恋爱观的家庭教育,24.48%很少接受,甚至还有8.39%从未接受过来自家庭的恋爱观教育。中国的家庭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家庭成员中羞于谈性,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伦理教育模式对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人生缺憾,因为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有最亲近、最信任的家人,如果在他们最信任的人身上都接受不到正规的,关爱的、较为详细的婚恋观的指导,会让迷茫的孩子萌发猎奇之心,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探知未知的东西,甚至会陷入不良传媒诱因而误入歧途。
作为一个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长辈,作为一个负责的家长,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么阶段需要什么,需要与他们沟通什么,在亲子关系中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会产生代沟与隔膜,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悲哀,更是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可悲之处。因为在问卷“如果你谈恋爱是否愿意让家长知道?”只有30.07%同学愿意,近70%不是很愿意让自己的家长知道,再次印证了恋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印证了传统道德教育破坏了两代人之间应有的良好沟通。因为如果父母知道孩子在恋爱,只有11.89%的受测学生认为家长会赞同,76.22%可能认真分析,但要进行自上而下的传统说教,还有11.89%的学生认为家长会不同程度地批评自己孩子所谓的早恋,因为近五成的受测同学认为父母针对孩子出现的恋爱倾向而作出的教育方式方法是自己不能心甘情愿接受,是自己内心比较抗拒的。
2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
大学生谈恋爱司空见惯,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二年级学生一般都超过18周岁,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言行能负完全责任。他们知道恋爱的动因、懂得恋爱中行为的后果。广东青年职业学院远离闹市,校园幽静且风景如画。在入校的新鲜感逝去后,不少学生倍感孤单,希望有个可信任的人倾听自己的心声。两颗相互慰藉孤独的心灵,一旦在热情似火、青春四射、魅力无限的大学校园中偶遇,情愫油然而生。在影响大学生恋爱观的因素中,调查发现,学校、同学等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1 学校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力
“您读过的学校对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吗?”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进行(15%),进行(23%),有时进行(36%),不太进行(21%),不进行(5%)。94.4%的受测学生不同程度接受过恋爱观的教育,只有5.6%缺失这方面所受的教育。这说明目前的各级学校都十分关注校园恋爱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各自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恋爱问题,处理恋爱中所遇到的道德问题和应对恋爱中的挫折。
“对有恋爱现象的学生,学校进行批评吗?大学校园内广泛的恋爱正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给予批评的只有26.57%,而23.78%的人认为很少批评,27.27%的人认为学校不管。受调查同学中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恋爱率几乎达到100%,从这么高的数字可看出目前大学生恋爱的人数会持续攀高、坠入爱河的学生人数有增无减,学生情侣这种身份的变化也发展为一种趋势。因为现在大学生恋爱具有超前性、公开性、从众性、匆忙性、攀比性、痴迷性的显著特点。
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不但要顺应这一趋势,更要因势利导,采用积极有效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多利用讲座、影视观摩、心理咨询、学生论坛等方式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所要面临的问题、遵守恋爱中的道德;正确处理恋爱中道德观、正确把握恋爱中的时机观;正确对待恋爱中的挫折观。
2.2 周围同学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力
“您的同学谈恋爱的多吗?”90.91%同学认为自己的同学在恋爱。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大学生恋爱是以孤独为动机,而非以人品、才能、性格、志同道合等为寻求择偶标准,通过这次调查我觉得这是对我校大学生恋爱观的一种误解。
“你认为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是什么?”65.03%认为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有22.38%认为是空虚寂寞、娱乐消遣赶潮流,只有2.1%是为证明自己的魅力。只有18.18%同学认为别人恋爱对自己的恋爱观没有影响,近79%的同学认为别人恋爱对自己的恋爱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当您看到别人有男/女朋友时,69.93%的同学也想交一个朋友;只有30.07%学生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93%的受测学生认为大学生的恋爱较为真诚,85.31%的同学认为其他恋人在自身面前所表达出的亲昵举动是正常的。
从上述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有思想,有情感的年轻人对于高调恋爱保持满怀热情,在他们激情澎湃的青年阶段,向往爱情、追求自我、自由恋爱已是大势所趋。由于大学校园恋爱人数的增加,恋爱中的情侣对于那些尚未踏入爱河的同学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甚至会起到与其临渊观鱼,不如退而结网的群体效应。一个学校如何加强校风校纪的建设,如何对学生进行转变思想作风的建设在大学校园是至关重要的。
2.3 大学生自身对恋爱的影响力
2.3.1 大学生对自身恋爱的选择 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个人的思想成熟正如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经过紧张的高考后,62.25%的学生希望有一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但恋爱择偶的选取标准21世纪的大学生仍然遵循传统。
89.51%的人希望恋爱的归宿是婚姻,因此他们在选择男(女)朋友时,69.23%注重对方人品,关注性格的占25.87%,赏识才能的占2.1%,而所谓的“外貌协会”会员仅占0.7%。80.42%的人认为恋爱次数顺其自然,19.58%选择最佳的形式是一次恋爱成功。大学生的恋爱内在动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9.44%大学生认为恋爱双方的年龄应该遵循传统的男大女小模式,40.56%无所谓,受测学生没有一人选择女大男小的年龄结构模式。由此得知大学生恋爱的目的相当明确,恋爱的心理趋于成熟,择偶的标准合乎中国人的传统。
2.3.2 大学生对两性关系的认知 53.15%的同学有过恋爱经历,46.85%尚未经历过恋爱。对于目前家长们所担忧的网恋问题,受测学生中93.7%不太相信网恋,“性解放”以及在公共场合相依相偎目中无人的小情侣,只有6.99%的同学认可他们,高达72.73%不赞成大学生同居,高达77%反对因性而恋爱,5.6%学生认同婚外情,90%在两性问题上很慎重,这与前十年相同问题所做调查相比,大学生倡导“性解放”的数据不升反降,这着实令作为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
90后的大学生曾被误解为是素质低下浮躁的一代,是不懂感恩的一代;通过几组数据可以看出90后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抱负、积极向上,是知道自己肩负重任的一代。他们对自己择偶既因循传统,又极具时代特征。“对杂志上唯情至上的恋人您相信吗?”调查结果显示:非常相信(1%),相信(21%),有点相信(29%),不太相信(36%),不相信(13%)。近50%的学生不相信,79%的学生不能和一个自己不喜欢而又非常有钱的人恋爱,有79%的只是希望自己的朋友比别人的帅气或漂亮,67.14%不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像明星。爱情以男女间的平等关系为前提,以相互间的给予、理解、支持为保障的。爱情的基础是性,但这种性的本质是社会的、精神的、心灵的,性的成熟是爱情发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虽然大学校园这块恋爱热土,易促就一幕幕“短平快”的浪漫故事,但大学生已摆脱“交往—恋爱—结婚”传统三部曲,他们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恋爱只是寂寞的双方心理上、精神上互相慰藉,恋爱可为将来真正的恋爱生活探索经验,“契约式的恋爱”在大学校园很有市场,在校时卿卿我我,毕业时洒脱地道一声“珍重”各奔东西。大学生清楚爱情不只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他们也知道只求片刻欢乐不顾后果的性行为是不道德的,他们更知道爱情不是浮云,而应是浮云过后的蓝天,爱情不只是鲜艳的花朵,他们更需要花朵下的土壤;靠浪漫维系的虚假爱情不会长久,持久的爱情必须根植于坚定的信念和诚实的人生,爱情保鲜的秘籍取决于双方的信任与各自的责任。
在传统的恋爱学习辩证关系中,20.98%觉得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11.19%认为谈恋爱可能促进学习,当然42.66%选择不清楚恋爱是否影响到学习。大胆试爱的学生坚持认为恋爱应成为学习的调味剂和促进两个人进步的动力,恋爱中的双方学会了不断修正自己,包容别人,掌握异性相处的基本方法,促进双方的共同成长,这种鱼与熊掌二者兼得的美好愿望在大学生中大有人在。
3 小结
虽然本次调查只涉及高职院校部分二年级学生,但是,“尝鼎一脔而知一镬之味”,仍能从调查数据获知当代大学生对于恋爱、两性关系等问题所持的立场与基本态度。虽然从数据样上分析大学生的恋爱意识受到家长、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受到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不同影响,它对于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意识观仍具有较大的误差性。本文的参考价值只局限于高职高专大学层次较低的有关院校。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家庭首先要担负起法定监护人应承担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的法定责任;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仅起言传身教的作用,还要切实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具备与孩子沟通的良好技能。学校不仅担负教书责任,更要为国家、社会培育合格人才,学校的育人方式、人文环境、周围伙伴的言行举止都对在校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人文教育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辨别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呼吁父辈和学校对身心日益成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和细致入微的思想引导,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很渴望得到长辈的关注,希望上一代人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盼望自己日臻成熟并能妥善处理恋爱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1] 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1):66-69.
[2] 千艺.中外500名人名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91.
[3] 姜采英.略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2):95-97.
)[4] 朱永平,王亚南.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