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消费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引导策略

2014-03-21陈军绘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消费观消费结构

陈军绘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中山 528404)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消费行为的重大转变。树立生态消费理念,推动生态消费观的确立,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推动着消费观的变化,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推动力量,也是当下社会重要的消费群体,引导大学生建立生态消费观,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1 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1 科学消费占主流,但绿色消费主动性不强

科学消费指的是消费结构要符合科学发展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合理的消费结构是指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既定水平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物品和劳务有一个合乎科学要求的类结构和量的比例。绝大多数大学生群体的经济来源于父母供给,在消费总量上他们能够秉持量入而出,略有结余的原则,在购买商品时也首选性价比最高的,消费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生活类基础消费领域和学习类发展消费领域。

总体上来看,在消费结构方面大学生群体科学合理占主流,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水平与大学生成长需求,但对于当前社会呼唤的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方面,主动意识不够。比如,对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节约粮食、节约用电、垃圾分类处理、电池回收等日常生活方面,大部分同学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生活、学习用品的循环利用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90后大学生对此也失去了热情;对于深层次的生态环保类生活方式的选择方面,也显得比较淡然。大学生群体对绿色消费主动性不强,一方面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等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大学教育中缺失了相关课程引导有关联。

1.2 消费结构多样,但理财意识淡薄

通俗来讲,消费结构就是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各自所占的比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也变得丰富,消费结构多样,除了基础性生活消费和学习消费以外,还有旅游消费、社交消费、通讯消费、网络消费、恋爱消费、个人爱好消费等。

多样的消费结构表明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生活品质,但面对纷繁多样的消费内容与消费方式,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和其应该具备的财商水平不相匹配。受我国传统习惯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支持,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对现金的支配能力也比较弱。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投资意识弱,多样的消费结构比重不合理,消费的计划性不强等方面。据调查,我国有相当比重的大学生“有理财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下手”,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或国家,比如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开设金钱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值得我们借鉴。

1.3 追求个性与时尚,传统节俭意识弱化

大学生群体向来是个性与时尚消费品最敏感的追逐者,对个性与时尚的追求是大学生对青春的另类展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体现。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物质条件相对优越,据调查,大多数学生赞同“大学生就应该适当追求时尚”。不过时下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享乐主义、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浮躁的消费现象,在大学校园弥漫盛行,掩盖了大学生清纯、高洁的个性与时尚风范。更有部分大学生因为攀比而进行超越自身经济承受力的消费,或者压缩基本生活学习保障开支,追求时尚,炫耀自我。传统节俭价值观虽然还被部分大学生认同,但在实际消费活动中往往流于感性。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在当下依然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2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价值取向

生态消费观就是人们在消费行为中,关照消费品对自身生存、发展的生理性价值的同时,综合考量消费品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度,以人与自然、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价值导向衡量自身消费行为。

2.1 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消费价值取向是指大学生在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的选择方面符合科学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消费结构要符合科学发展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科学的消费结构是指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既定水平下,人们所消费的各种物品和劳务有一个合乎科学要求的类结构和量的比例。具体来说,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结构中占较大比重的应该是食物类消费和学习类消费,至于旅游消费、社交消费、通讯消费、网络消费、恋爱消费、个人爱好类消费等,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规划,不应该盲目攀比,也就是说消费结构还应注重经济合理性和科学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在自身经济来源有限的情况下,用于物品或劳务的消费时,讲究消费的最优化和通过合理组合消费资料,使消费支出的经济效益最优。另一方面,经济合理性还指大学生应根据本地区以及我国的资源供给特点来选择消费品。由于资源的自然禀赋和开发利用的差异,不同国家资源稀缺具有不同特点,资源供给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的不同。大学生消费品的选择应该从本地区或我国的资源禀赋出发,趋向于有效地利用我国的优势资源,避免过多地消费短缺资源。经济合理的消费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2.2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是指消费过程中适度节制,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绿色环保消费观,不仅包括以绿色产品为消费对象,还关注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包括能源的有效使用,物资的回收利用,生产和消费中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具体而言,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让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符合“三E”和“三R”,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符合平等、人道(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CYCLE)。

简而言之,绿色环保消费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结合大学生的消费实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购买散装的物品,反对过度包装;购买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使用可充电电池;购买二手的或者翻新的物品;使用能量利用率高的用品;使用节能简洁的日光灯;用天然的、无公害的物品代替化学制品,等等。

2.3 节俭适用

节俭适用价值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农业社会,通过减低消耗,增加积累促进发展。节俭适用也是工业社会发展早期崇尚的价值观,进入消费主义时代以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取而代之。然而,高消费,高污染生产方式主导的消费主义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不可再生资源与环境不可承受,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下,节俭适用是人们应该恪守的消费观念。

节俭适用不是不要消费,而是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不追求高刺激和奢侈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节俭适用消费以生理、经济和生态为标准,对于消费产品做到物尽其用和物有所值。物尽其用指的是对所选择的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要充分挖掘,也就是说要有较高利用率,反对闲置。物有所值指的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其经济价值相匹配,也就是说所选择消费品有较高的性价比。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选择性价比高的消费品以外,还要注重旧物利用。大学校园亟待普及节俭适用价值观的场所还有食堂,食物浪费是目前中国社会最普遍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现象,烟台大学七位保洁员自发吃学生剩饭提倡节俭就是最好的例证。富裕的荷兰人在物质生活上崇尚简单朴素、亲近自然,不追求奢华享受,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和愉悦,是节俭适用价值观最好的注脚。

3 大学生建立生态消费观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是社会文化精英,是未来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消费观念对个人与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消费观念培养,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消费习惯,有利于社会形成低碳、健康、环保的消费风尚,也有利于生产方式向生态化转向。

3.1 发挥课堂教学的生态消费观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态消费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1)开设金钱管理类课程。学会金钱管理、学会理财是建立生态消费观的重要基础,一定的金钱管理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消费结构。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缺乏金钱管理教育,从小在家庭生活中也缺乏理财训练,大学生对金钱的支配能力普遍比较弱,以至于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现象,要么极度节俭,要么铺张浪费,在消费品的量比和类比方面没有合理的安排。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在有条件的大学增设理财类公共课,或者开设相关选修课。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财商水平,提高金钱支配能力,从源头上杜绝浪费与消费异化现象的出现。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展示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导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帮助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时代紧迫感。大学生以生态文明知识为背景建立起来的生态消费观才更加深刻。

(3)提高师资队伍的生态消费素养。教师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生态消费观的展示者,教师的生态消费素养尤为重要。对大学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引导大学教师进行相关研究,使其成为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榜样,是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重要环节。

3.2 创建绿色校园,增强生态校园文化环境

(1)在校园建设中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校园建设的过程就是生态消费观念形成的过程,是大学生形成生态消费行为的模仿参照。校园生态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园硬环境的生态化改造。校园硬环境的生态化改造是指利用生态科技对硬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比如提供节能环保的生活学习服务设施,智能型多媒体教室、节水龙头、节能灯的实施与运用;建设与文化氛围、办学特色相协调的园林景观;建立校园水处理与回用系统,烟尘污染治理工程和校园生态环境监测、垃圾收集和处理工程等等。另一方面是校园软环境的生态化改造。比如建立生态型师生管理互动平台;建立无纸化办公环境;构建生态文明意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等等。

(2)利用校园媒体,宣传生态消费观念。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隅,校园媒体以其贴近本校学生学习生活而更容易影响同学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影响大学生的重要媒介,在宣传生态消费观方面,有相当的影响力。校园媒体可以通过电台、电视台播放生态消费专题知识、公益广告等,可以联系学校实际制作生态消费专辑。校园媒体将镜头对准日常校园生活,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感性形式,宣传生态消费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消费观念。

(3)依托环保社团,践行生态消费观念。环保社团是学生生态素养形成的重要实践平台,是生态消费观念见之于行动的重要载体。环保社团可以通过有奖竞猜、绘画长廊、情景剧表演、演讲比赛、研讨会、公益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生态消费观念。校园环保社团还可以在校园内建立资源回收网络,定期回收废旧资源,进行低碳生活、生态消费宣传实践活动。比如建立校服、书本回收网络为新生或者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校服、书本再利用;建立废物收购网络,美化校园而且还可以获取公益活动基金。

[1]陶国富.消费行为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146.

[2]许进杰.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研究:基于资源性供给紧约束的视角[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3]张玮文,丁尚,裴莉,等.北京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3):84-88.

[4]梁丹丹.大学生消费观现状及其教育策略研究[D].郑州:州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

[5]魏宁.大学生消费观与消费现状研究[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3,7(1):55-60.

[6]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12(1):13-18.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消费观消费结构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正确认识消费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消费观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