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比较对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作用
——以翻译教学为例

2014-03-2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熟语跨文化留学生

陶 燕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文化比较对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作用
——以翻译教学为例

陶 燕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东盟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涉及到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影响到中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提出在课堂翻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比较,以及中国文化的导入,有助于促进东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翻译教学;文化比较

一、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的研究开始于 20世纪初,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博格(Oberg)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理论[1]认为当人们与其他文化接触时会在心理上产生深度焦虑,因为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对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学者们就“文化冲击”进行了相关研究,主张加强对造成跨文化适应障碍的因素研究,帮助旅居者克服跨文化适应障碍,从而顺利渡过文化冲击阶段。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起步较晚,从已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是近十年来才开始关注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的,一些留学生管理者在没有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结果的依据下,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参照了利兹格德(lysgaard)的U型曲线适应理论[2]和葛勒豪(Gullahorn)的W型曲线适应理论[3]探讨了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他们的研究多是基于西方理论的框架进行的,其中的“文化适应”“文化冲击”等术语都是属于西方的话语范畴,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本土环境。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对外国相关理论的简单介绍和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障碍和影响因素的机械例举。已有的国内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在华欧美留学生,针对在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研究不多,而关于广西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更少。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截至2012年底,东盟在华留学生数量达到6万多人,每年呈现较高的增长幅度。东盟留学生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给他们的跨文化适应造成巨大障碍和挑战。如果无法快速融入当地文化,挫败感和焦虑感就会给他们的异国生活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的一些研究者就文化差异对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下面的研究[4]:张静园通过研究发现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会产生如下心理障碍:焦虑、思乡、孤独感、焦虑和敌意。甘怡群和雷龙云对来自47个国家的96名在华留学生进行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后发现留学生是心理疾病出现较多的特殊人群,他们的总体社会文化困难为中等水平,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其心理应激源。李萍通过问卷对68名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跨文化适应水平最低的3项是:“参加中国的文化课”“学习和使用汉语”和“参加中国学者支持的研究项目”。

笔者在广西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中进行了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课堂的翻译教学中针对东南亚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施教,重视对文化的比较对缓解他们面对的“文化冲击”和促进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有很大的帮助。

二、翻译教学中文化比较的重要性

针对留学生的翻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从他们的汉语、英语水平和学习目的出发。东盟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母语和背景文化各不相同,来华初期与中国师生的交流普遍使用英语。他们的汉语水平还处于入门阶段,只能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译的活动,但他们的英语水平较其汉语水平要高,特别是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较发达国家的东盟留学生使用英语交流没有问题,多数学生可以听懂用英语进行的课堂教学。而广西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由于客观原因,掌握东南亚各小语种的教师配备并不齐全,因此,给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也主要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互补地进行授课,课堂上的翻译教学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希望通过汉语的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人希望通过学好汉语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商贸、科技交流。留学生翻译教学不但帮助他们掌握汉语的运用,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促进他们的跨文化适应。

翻译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中国文化比较的途径。首先,翻译是源语言和目的语言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协商,可以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翻译的文化属性使其作为文化导入教学手段成为可能。其次,翻译是一个充分运用批判思维的过程,在翻译中进行文化比较的过程中,留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留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和批判的思维使很多隐藏在语言符号后面的文化意义显现出来[5]。

教师可以逐渐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建构自己独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适应。在针对中国学生的英语课堂上,文化比较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如节日、宗教、神话等,而针对东盟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就要体现本土文化的优势,导入深厚的中华文化。增加中国文化分量,不仅能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多元化社会的理解,同时也能使中国文化更加国际化。

三、翻译教学中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

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东南亚文化和中国文化,以区分其异同,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东南亚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留学生日后的跨文化适应。

下面笔者就以几个具体的实例谈谈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比较:

1.民族风俗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纪念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日子而共同创造出一种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例如,在课堂上翻译中国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笔者引用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菲律宾留学生读此译文时很难理解“清明”是个什么时节?奔走旅行在外的人,为何心里“欲断魂”?那么这时老师可以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解释西方的一个节日:万圣节(Halloween),一个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节日。他们为了避免鬼怪的骚扰,在祭祀亡魂的时刻,向先祖献上食物祭拜祈求能平安地度过寒冬。菲律宾由于被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国文化的影响,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

菲律宾人民也庆祝万圣节(11月1日),是他们的法定假日之一。老师可以向菲律宾留学生解释中国的清明节(the Pure Brightness Day)相当于菲律宾的万圣节。对于菲律宾人民而言,这一天是个家庭团聚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到墓地纪念已逝去的亲人。他们由于天性乐观,在墓前不是哀伤坐地,哭泣不已,反而大家一起念经、跳舞、唱歌、野餐、打牌,以期和已经去世的亲朋好友同乐。而中国人在当天的习俗有扫墓、祭祀祖先、食冷食,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等户外活动。这样的文化比较拉近了留学生和中国本土文化的距离感,他们感受到虽然庆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个民族的文化都崇尚扫墓祭祖和缅怀先人。

2.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形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但中国并非全民信教国家,也没有把任何一种宗教奉为国教。而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是全民信教的,如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在几个世纪以来都将伊斯兰教视为他们的主要宗教,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则把佛教视为他们的国教。[6]所以在给东南亚留学生上课时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导入和比较。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文化时,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的留学生听到有这么多中国文化用语与数字“13(thirteen)”有关时,他们感到不解和反感。

如13层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the Potala Palace)、天宁佛塔(Tianning Pagoda),所有的佛塔绝没有“六”层和“八”层;十三陵(Ming Dynasty Tombs)是北京著名的景观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儒家经典十三经(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武艺非凡的十三太保(Taobao)、13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被称为十三香(thirteenspices)、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行总称为十三行(thirteen-trades)、相传辅助唐王李世民登基的少林十三棍僧(thirteen Kungfumonks)、十三章的孙子兵法(Sun Tzu's Art Of War)等。特别是在西藏文化中,十三被视为神数,在史诗《格萨尔王传》(Epic of King Gesar)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十三位护法天神、十三位护藏地神、西藏的十三位山神,格萨尔在降生时手执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发誓十三岁时成为菩萨等。

针对东盟留学生的不解,老师可以向他们介绍中国和东南亚宗教信仰的不同。由于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宗教理念是一脉相承,都同属于天启宗教。东南亚凡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都忌讳数字“13”,认为“13”会给人们带来不幸或灾难。“13”的不祥源于基督教圣经故事“最后晚餐”:耶稣的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致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此次蒙血光之灾的最后晚餐,参加者共师徒13人,于是13这个数字,就被沾染晦气和杀气了。

中国几千年来受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响,数字“13”成为一个吉祥、高贵的数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大利的数字,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宗派是“十三宗”,它代表了功德圆满。而在周易的81数理灵意中,数字“13”也是大吉数:代表智能超群的成功数。此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就像数字“13”对伊斯兰教徒而言,数字“4”对现代大多数中国人也意味着煞风景、犯忌讳,数字“4”的谐音是“死(death)”,人们怕死,避之唯恐不及。而中国人认为数字 “8”是最吉祥的数字,数字“8”与广东话中的“发(making a fortune)”是谐音,意味着繁荣、财富和地位。通过这种宗教数字文化的比较,让东盟留学生加深了中国文化喜好和禁忌的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的障碍。

3.地理环境

语言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特别是熟语更是人民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对中国熟语的讲解是留学生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与之息息相关的熟语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

如教师在课堂上给泰国留学生翻译中国熟语时,他们会有许多的不解和迷惑,这时教师就要引入中泰文化因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差异。因为泰国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丰沛,非常适合大象、鳄鱼、椰子树等生长,在泰语中出现很多含“大象”和“鳄鱼”的动物熟语。老师可用下面的例子对中泰两国的熟语进行比较:

汉语:杀鸡取卵—泰语:杀象取牙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取之不留余地。

汉语:养虎为患—泰语:养小鳄鱼

(There’s always danger in keeping a tiger’s cub)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汉语:井底之蛙—泰语:在半个椰子壳里的青蛙

(A frog in a well)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此外,教师还可以解释汉语中含“大象”“鳄鱼”的熟语很少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中原大地的人民自古就用牛耕地,用马作战,所以对土地的依赖和对“牛、马文化”的崇尚充分体现在了汉语熟语中,如:车马盈门、一马平川、鞍马劳顿、兵强马壮、车水马龙、服牛乘马、目无全牛、牛角书生、牛郎织女、牛毛细雨、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一毛、牛衣对泣、小试牛刀等。

四、结语

为促进东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在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比较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比较的文化内容应该和东盟留学生在中国当地所学所用的内容密切相关,能够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中国的文化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者要全面地重视他们的跨文化学习适应、跨文化生活适应和跨文化心理适应,确保高校留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177-192.

[2]Lysgaard 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7):45-51.

[3]Gullahorn J.T,Gullaborn J.E.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63,19(3):33-47.

[4]李燕.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J].学园,2014,(6):22-23.

[5]韩虔.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翻译教学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52-154.

[6]段静琰.云南与东南亚国家文化特征比较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1):14-15.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m parison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to Promote ASEAN Overseas Students’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TAO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1,China)

ASEAN overseas students’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 China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whic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ir life,learning,social interac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China,but also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students’education of China.This paper,using specific teaching cases,elaborates how to compare Chinese culture and Southeast Asian culture and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to help ASEAN overseas students have better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 China.

ASEAN overseas students;cross-cultural adaptation;translation teaching;cultural comparison

H315

A

1009-5128(2014)20-0049-04

2014-06-12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与对策研究(LX2014153)

陶燕(1979—),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熟语跨文化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