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2014-03-21李维喆
李维喆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高校德育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李维喆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拓展了德育内容,对高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作用。环境教育在对大学生三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实现道德内化与知行统一、提升大学生素质、丰富德育手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环境教育主动服从和服务于德育,才能使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出环境教育的功效,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高校;环境教育;德育;作用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让“受教育者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教育部 2003年2月 20日《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1]而展开的一种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建设美丽中国提出的要求。要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需要几代人付出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需要肩负中国未来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重任的大学生们去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只有他们具有了正确认知和处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素质和能力,树立了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而要让他们具备这样的意识、素质和能力,除了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培养教育外,更需要打破传统的德育体系,将环境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德育教育之中,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只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处理,片面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缺陷,才能使他们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当中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环境教育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
环境教育弥补了传统德育观在培养学生树立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尊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方面的缺失,把它移入传统德育对拓展高校德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全民族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正如《21世纪议程》中指出的:“教育对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对改变人们的态度都是必要的,使他们有能力估计并表达他们对持续发展的关心。”[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如果他们能够正确、全面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就会认识到人不仅能够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可以改变人的生活,人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就会将环境保护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就会愿意为环境的改善付出个人利益暂时的牺牲,从而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改变,进而帮其树立起正确、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传统德育观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片面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力,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因此大学生没有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情感,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对自然的观照,容易形成片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造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人类生活环境恶化的局面。
在环境教育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渗透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内容,通过这些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国情意识、危机意识,使学生学会关心、合作以及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而与之交往合作,最终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行动者,达到德育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拓宽了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且通过环境教育和传统德育的共同教育,可以实现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加强环境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环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空间,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条件,但是,环境问题却是我们当今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雾霾、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一些企业、个人缺乏社会道德意识造成的。
通过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长远影响和后果,进而认识到改变这种现状是他们的历史使命,是他们对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一份担当。这份担当会使他们愿意将所学的环境保护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为环境的改善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环保动力。这份担当,会使他们在处理人与环境、社会、他人的关系时,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在人与人、社会、环境的交往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秩序,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份担当会使他们在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时,认识到只有维护整体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地使个人利益服从环境利益、社会利益,“产生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后代人利益为准则的行为意识”[3],这种意识就是社会责任意识。
三、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生道德内化和知行统一
道德内化(Moral Internaliza tion)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标准、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同时,道德内化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4]
长期以来,无论在德育教育方面还是在环境教育方面,我们一直存在着“知易行难”、知行不统一的问题。比如,通过这些年的宣传和教育,虽然在学生的环保理念、意识和行动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环保的行为如长流水、长明灯、白色污染、破坏校园的绿化、随手丢弃废电池等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发挥德育中环境育人的功能,强化道德内化。
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和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它是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良好的外界环境,给人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力,激励学生去欣赏环境、爱护环境、感知环境,从而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它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审美感,进而认同、珍惜和热爱环境,有道德、有纪律的素质要求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升华,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实现道德内化,从而培养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高雅品位的生活格调,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力。如果再加以必要的管理手段和约束机制,磨炼他们的道德意志,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帮助他们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将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由外律要求逐步转化为内律素质,形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知行统一的德育目的。
四、开展环境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将环境意识“列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甚至将国家公民环境意识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实质是帮助学生树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5]。
“人是环境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环境的走向和质量,要想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最根本的途径就在于作好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其功能就在于不断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5]高校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未来国家建设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实践者的重任,它培养的人才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国家未来事业的成败。高校通过环境教育,教会他们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对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说开展环境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五、环境教育丰富了德育教育手段,提升了德育效果
传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大多采取课堂教育,将德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加以研究,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靠书本灌输,辅之以一些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知识竞赛等。这样的教育由于缺乏丰富的手段,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而厌学;由于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片面,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的教化,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因而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效果有限,造成了德育的空洞化。加上“高校德育‘两课’教法脱离实际,德育内容匮乏滞后,教师职业水准下降,使得德育实效整体低下”[6]。
实践表明,要想使德育有成效,就要使德育满足不同层次受教育对象的学习要求,形成不同程度的道德观,通过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各自道德水准的提高或转变。环境教育正是通过其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环境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满足了不同年龄、爱好、个性等受教育者的要求,实现了教育的目的,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传统德育的内容上,看出环境教育的特点。
第一,环境教育扩大了德育范围,把德育扩展至观照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作为教育的重点,使受教育者感同身受,改变了德育高高在上的观念,使得德育终于“接地气”了,这样就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改变了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第二,环境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传授的是综合知识,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改变了德育作为思想教育单一课程的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学习到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改变了德育内容匮乏滞后的现状。第三,大学生社团组织的户外环保体验活动、植树活动、探寻母亲河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环境教育的手段,更是满足了不同年龄、爱好、个性等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实践之余学生也得到了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机会,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也学会了关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第四,环境育人和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习惯,约束着学生的行为,提高着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着德育的目标,提升着德育的效果。第五,必要的劳动体验可以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薄弱的局面,提升学生的行动力,使德育生活从枯燥变得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提升德育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德育过程中,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方法、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德育教育。
虽然环境教育对高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教育归根到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把环境教育完全等同于道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环境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主动服从和服务于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环境教育在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上有着一致性。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周谷平,朱绍英.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之关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96-98.
[2]刘建伟,郭桂平.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9):21-23. [3]本刊编辑部.环境教育,任重道远——首届全国环境教育发展论坛暨在京召开[J].环境教育,2013,(3):18-23.
[4]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2):25-29.
[5]李维喆.西部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173-175.
[6]张伟强.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53-55.
【责任编辑 马小侠】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Moral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Wei-zh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Environment education enriches contents of themoral educations in universities,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it. It impacts on cultivating three main values of undergraduates,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achieving moral value internalization and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improving the basic qualities of undergraduates,and enhancing the moremethods for moral education.Environment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and serve moral education that would integrate the two;therefore it comes into its full play.Furthermore itwould help undergraduates to respect the nature,to care for the nature,to use the nature reasonably,so that itwould get the purpos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man and na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vironment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influence
G641
A
1009-5128(2014)20-0014-03
2014-03-25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西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机制与策略研究(12JK0206);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3SKYM014)
李维喆(1972—),男,陕西宝鸡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