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14-03-21魏会廷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微格师范生信息化

魏会廷

(许昌学院 公共实验中心,河南 许昌461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提出2020年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特别把基础教育信息化摆在了首要位置,这无疑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师范生是准教师,也是职前教师。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举足轻重。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文件中特别提出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1],这就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只有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培养途径,创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迫切需要。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有效的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交流工具开展协作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认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深刻领会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是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从事教学双边活动的综合能力。第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能力,是指向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学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融合、相整合的能力),也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第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动态性和系统性两个显著特点。

首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由于教学技术具有发展的时代性,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也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环境和学校教育条件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素也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着,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也可以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

其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系统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借助在职后参与的零星的培训来实现,更多需要在职前(也就是师范生时期)注重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模仿体验,通过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情景迁移、融合和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职前比职中更重要,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际意义重大,高校也责无旁贷。

二、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能力,它对整个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很多高校都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对师范生开设相关课程以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确实还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值得人们关注和深刻反思。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当前,大多高校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相对独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模式简单、课程单一,主要依赖校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基本上完全脱离中小学的教学一线,成效不尽人意。另外,高校是否开设其他辅修课程,也可由各高校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等来确定,常处于非常自由的状态,这种单纯依靠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方式来培养高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未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总之,单一的培养途径、有限的课时设置、模糊的培养目标等问题制约了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直接造成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师范毕业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差,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应对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2]

(二)高校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客观来讲,高校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未来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重视程度不够、自我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选修相关适宜课程来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究其内在原因,首先是高校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媒传理论、教学设计与评价理论等理解肤浅,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把唯一服务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误认为是计算机课程的巩固与延伸。其次是因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高校教师也大多只从理论上讲授相关技能,很少涉及具体的实践实训,也造成高校师范生对学习和培养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不很重视甚至有厌学情绪。

(三)高校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匮乏,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良好环境

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是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诸多原因,很多高校的微格教室往往是数量少、设备更新滞后,无法满足在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实训需要。因此,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部分课程内容也多局限于演示性的观摩,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师范生进行操作实践的现实需求。高校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其量增加某些讲授课件演示和基本的、简单的操作,学生很难亲身体会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所以师范生在参加工作后,不是在教学设计指导下在适宜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技术,而是像有些大学老师讲授信息技术一样,将信息技术搬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三、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设计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加强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是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需要。鉴于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创新和完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

(一)加强课程改革,促进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首先,高校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其他相关辅修课程的学习,使高校师范生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比如,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中,高校要重点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中,要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主线,以完成一节或一个单元的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任务驱动,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加以运用、训练和探讨。比如,可以尝试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应用、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案例交流研讨等模块,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次,高校开设公选课是全面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通过面向师范生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相关的公选课程,来有效解决必修课程学时有限、学习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的局限性。比如,开设公选课数字音频视频制作与处理,来提高高校师范生数字化音视频资源的获取和后期编辑能力,服务于信息化教学中对数字音视频资源的需要;开设公选课数字图像处理来提高高校师范生的数字图像获取、处理、美化能力,服务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处理的需要;开设公选课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应用与维护,提高学生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使其牢固掌握各种多媒体技术等。[3]

(二)优化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运用,创设良好的培养环境

微格教学是运用信息化媒传与视听技术,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进行实践训练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利用微格教室,把师范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多个相对容易掌握的、单一的教学技能或者环节,并借助摄像、非线性编辑技术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录制和简单编辑处理,为师生一起对师范生的每项教学技能和环节进行指导、研讨和反思提供方便,从而很好地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微格教学实训过程中,高校教师指导师范生根据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以最优化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或者合理的媒体应用,将信息化教学设计、合适的教学媒体应用等有机地融合或者整合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实现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然而客观现实是,往往由于受到有关课程课时、微格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师范生都有那么一次微格训练机会。而且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大多都是按照统一安排的时间进行集中训练,由指导教师在微格教室进行短时间的粗略回放、观摩、讨论和评价,往往如蜻蜓点水般,不能实现对所有师范生的教学录像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这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很难有实际的功效。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一些高校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的建设及使用,很难跟上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步伐。

为了充分发挥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在培养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作用,高校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数字化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的建设,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满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并为其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物质条件。第二,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要逐步向学生自由开放。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要创造条件,向师范生全面开放微格教室,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利用课余时间到微格教室进行实践训练。第三,为了提高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的实效,高校可安排学科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微格教学训练,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两类教师的学科背景优势,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让师生来观摩有关教学案例,通过他们的思想碰撞,更有效地总结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特点、规律和宝贵的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4]

(三)高校师范生要开展多样化见习和实习活动

教育见习是高校师范生将教育理论联系到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师范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现场接触和体验,它不同于学生上学时的课堂听讲,两者听讲的目的不同、视角不同,体验也就更不相同。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高校师范生的教育见习也可以分为到中小学课堂的现场见习和通过拍摄或者从互联网搜索典型教学案例观摩的网络见习两种方式。高校首先应加强与中小学的工作联系与教学合作,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师范生有进入到中小学课堂见习的机会,便于观察、体验和思考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近距离了解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效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等。其次,由于现场见习受到时间、场地及人数的种种限制,所以,高校师范生网络见习可以作为他们现场见习的很好补充。高校可以借助自身摄录编等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拍摄中小学课堂公开课,利用学校校园网让师范生点播来观摩、评价和借鉴,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能为师范生创造接近于现场观摩的视听感受,高校多样化的见习模式,对于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切实提高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高校必须加强与中小学的全方位的深入合作与联系。高校通过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做到及时调整、改进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加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特别是,为提高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实效,高校要和中小学实习基地共同研讨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方案、评价等有关规章制度,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以中小学实习基地教师为主,高校教师为辅,高质量完成高校师范生的集中实习工作。高校教师深入中小学实习基地第一线,全程跟踪、协调、指导师范生实习管理。而教育实习基地的教师可根据师范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快师范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实际运用中的理解,把握好适宜的信息技术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充当的角色,使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亲身体会到信息技术服务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作用和乐趣。[5]

四、结语

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当今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激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热情。在高校教师的帮助下,使师范生走过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从而最终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智慧创造。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重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很好切入点。重视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让基础教育改革赢在起跑线上。

[1]狄芳.TPACK框架下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张鑫,杨春耀,李学花.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4.

[3]方明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35-36.

[4]黄映玲.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7):49-51.

[5]陈丽霞.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五阶段”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9,(5):17 -18.

猜你喜欢

微格师范生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微格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作文训练微格化、序列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