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华元素研究

2014-03-21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陈 志 超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华元素研究

陈 志 超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元素是指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差异化、凸显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关要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具有长期延续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事物、现象和精神,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之所以提出中华元素这个命题,因其是文化自信题中应有之义。当下,光大和发扬中华元素已经具备了各种动因:一是贴近了当下中国人的诉求;二是商品化的市场驱动;三是民族复兴的精神牵引。

文化自信;中华元素;内涵;特征;动因

中华元素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业界和学界的论述相对零散且非常的薄弱。文化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Clyd Kluckhohn)提出,够得上成为文化元素的,必须是那些能够比较容易分离出来的文化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元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前,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中华元素,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中华元素的转化,是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元素的内涵辨析

“元素”一词是自然科学概念,《辞海》对其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在化学领域,指化学元素,如著名的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元素;另一个是指在数学领域,用于表明数学集中组成集中的每个事物。所谓“元素”,就是最本质的东西。而将元素前面加一个中华,组成“中华元素”一词,使“中华”和“元素”一词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中华”不只是地域概念,而应当涵盖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创造的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就是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千万年来所产生的特有的疆土文化。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靠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繁荣,同时更要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对于中华元素的内涵,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提出“中华元素不是一个僵硬的历史通道,而是作为当代中国人说故事的一个起点,作为当代中国人彰显生活世界感觉时空中的心理遗存物的工具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去积极表达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想象空间”[1]。业界学者朱裕平[2]讲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文化元素则是传统文化或者文化遗产的基础构件和象征符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巫志南博士认为:中华元素,是指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以及社会各领域具有代表性、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的民族文化元素,也是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之基本构成元素,中华元素是在数千年中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也将在当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历史进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3]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的观点是:中华元素是指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差异化、凸显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关要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具有长期延续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事物、现象和精神,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

二、中华元素的基本特征

“中华元素”同“中国元素”两个名词,意思相近,但还是有区别,前者重点放在民族的概念上,易使人想到“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不仅是指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还包括所有的少数民族,以及生活在海外的华侨与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华裔。中华元素在概念上既有历史感,又具精神性。后者突出的是国家概念,自然容易引起“国家”这个政治概念的联想,也易使人想到地域,产生物质性的联想。关于中华元素的特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但几个核心要素,我们是要准确表达的:第一,它发生、发展于中华大地;第二,它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沉淀,世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其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其内容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基于目前对中华元素现象与创意作品的研究现状,本文归纳出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和优秀的价值

所谓具有普遍意义是指在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选取和运用中华元素过程中,要从意义层面和价值层面进行发掘和筛选,中华元素必须是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真理,在社会上有着积极的、象征性强的价值。虽然说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每一种文化多少都会有消极的、庸俗的和劣质的成分存在,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对于中华文化中这些不良成分,即使它们是习以为常的、带有很强的约定俗成性,或者至今对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还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将它们定义为“中华元素”,含有这些思想的文化元素也不会为现代设计和文化创意所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我们现在提倡中华元素、文化创意,不是直接将传统元素拿来炫耀,以显示和宣扬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而是强调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具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元素,在传统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掘中华文化元素的现代价值,真正做到“古为今用”。香港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计出了许多具有中国风味而又极具现代价值的创意作品,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的认识和观念,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强调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因而,我们所提的“中华元素”,一定是经过历史长期积淀的,把那些感性碎片的、不能代表历史的剔除掉了的,进而沉淀下来的是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和优秀的价值,是鼓励人向上和让人追求崇高的。这样的中华元素一方面极富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因其所承载或包含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国际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华元素走向国际,传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贯奉行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其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元素、彰显中华元素真理和价值的至关重要的功能。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相互激荡的现实格局中,中华文化可谓独树一帜,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和平、和谐理念,对于形成相互尊重、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国际环境,适度缓解、消除国际纠纷和冲突,推动国际正常合作有突出作用。其既是面向世界维护我国良好形象的有力载体,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新的贡献。比如孔子、汉语、长城、故宫、中国功夫、中华茶艺、丝绸和瓷器等,普遍得到国内外的接受和认可。

(二)是经过长期民族自我意识、自我筛选承继的结果

中华元素所表达的内涵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其内在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如同孔子像之于儒家文化、京剧脸谱之于类型人物形象、中国结之于中国社会的结构与祈愿,都是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性质的。这些元素经历了中华民族长期奋斗历史的检验,是经过长期民族自我意识、自觉或不自觉筛选、选择和承继的结果。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其中那些经过艰苦卓绝斗争而愈益放射出灿烂光辉的中华元素,始终赋予中华民族以信心和勇气;其次,这些元素得到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高度认同,这不仅是指在时间洗礼中日益突显,更重要的是在历代先贤的研究、继承、阐发和丰富中,不断融入新的精神意蕴和价值内涵,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元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崇敬和追随的典范。

(三)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文化元素是中国在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所特有的,具有独特性、区别性和排他性,这是中华元素的区别性符号特征。”[4]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由于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即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在本质上,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吸纳了许多外来文化,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文化。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独立的起源,并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的本源,同时又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能积极融合、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文化的交融是人类历史前进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多次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文化输入有三次:一次是发生在汉代印度佛教的传入,经历了传入到接受到不断“中国化”,最后成了一个代表性的中华元素,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第二次发生在盛唐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拼凑外来文化,而是对外来文化进行精准的选择和加工。因此这时期形成的文化保持了文化主体本身的稳定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华风格。鲁迅对此有很高的评价,“那时我们的祖先对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根据,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别系文化抱有极宽阔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绝不轻易崇拜或轻易唾弃”[5]。第三次文化交融是近代西方先进科技与文化的输入,但是这种文化交流仅限于朝廷和官方范围,在社会上并没有产生广大的深刻的长远的影响。从文化交流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尽管强调其开放性,但始终保持独立的民族性,即使是充分吸收接纳外来文化,也不是不加选择的一概吸收,而是要求必须适应本土文化需要并进行必要的发展转换,使外来文化中国化,最后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元素是充满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创造历史的记忆,文明经受了重大冲突的一种事件,同时元素中也记载着伟大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那样一个精神张力和理性认知的结果。把握中华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典型特征对于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意义重大。

(四)文化元素中具有一种积极正面的暗示

文化是一种选择机制,如何在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生活资源中选取中华元素,其选择背后体现的是中华元素彰显的价值观。不是任意一样属于中国的东西随意拿来就可以充当中华元素,该元素必须是具有广泛代表性,能够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广泛的共同的心理机制和情感诉求的符号,经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类自身的(个体的和民族的)形成的,并吸收所有优秀文化而高度提炼和升华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价值观,影响着文化发展水平,饱含着一种积极正面的行为暗示、信仰暗示和道德暗示。中华文化元素中很多观念和传统美德对净化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起着积极作用。如儒家“大一统”和“定于一”的观念,能为中华民族大团结提供深厚的文化资源;倡导“忠贞”、“家和万事兴”等理念,能够有效地促进家庭和睦;倡导“与人为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等理念,能够引导各界共同树立起团结、合作、互助、关爱等意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倡导“辨异同”、“致中和”、“求同存异”等理念,能够使社会更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倡导“天下为公”、“推己及人”等理念,能够促进对多元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关系进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利益分配不等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倡导“天人合一”等理念,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官德”等理念,能够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教育,等等。

三、中华元素发扬光大的动因

中华元素作为全球化视野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征,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象征符号。中华元素的凸显,基础是中国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激活的背景是中国持续增强的经济实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被激活的动力既包含宏观的政府动力,又包含经济利益的合理需求,更是当下中国人的一种对传统的消费偏好和高度的文化自觉。随着中国的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现实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元素,已经具备了各种动因。

(一)贴近当下中国人的文化诉求

文化通常表现为某些特定的思想和文本,但归根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6]离开了实践和生活,文化和思想就是华丽的古董,没有任何意义。为此,我们要提炼出来的中华元素是一个动态地影响现代思想的资源,它不仅与中国传统的实践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还切合了当下中国人的实践诉求和生活诉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比较集中。如源自城乡、区域、个人三个方面因素的不平等使得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仇官仇富的社会情绪日渐凸显,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等等,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较以前冷漠;部分人员由于伦理道德意识淡漠败坏了社会风气;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和各种疫情不断爆发,等等。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形成,尽管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大调整和大变革,但也与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失落有很大的关系。中华元素虽然是历史地产生和形成的,但因为中华元素同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深深地融入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又总是在当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所体现的精神和理念能很好解决由经济和社会关系变化带来的以上问题。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全面发展。只有多创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富有活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最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为充分展示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愿望、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反映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和文化性格,必须特别关注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实践,生产和提高具有中华元素、民族风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唯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比较容易得到普通百姓的理解、尊重、欣赏和认同。

(二)商品化的市场驱动

现代经济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有时需要文化作为载体,有时则需要文化作为产品的素材,有时则需要借助于文化激发创造力的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历史性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视追求物质财富为理所当然,因而,人们目光开始转向文化领域,转向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中华元素。所谓真正有价值的中华元素,一定是充满内涵,又富于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事象。这也是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载体。从而使得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元素开始被光大与创新,当下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对文化进行资本化的运用,使各种传承下来的、甚至新创的文化符号,强烈地聚焦于其经济作用。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的“火把节”就是典型例子。

其次,全球商业主义也推动了中华元素的激活和再创造。纵观各国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无一不得益于中华元素的商机的很好把握和商业化的运作机制。所谓商机是在现实当中发生,诸如生活方式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生产的变化、消费者的变化等包含着新的获利机会[7]。文化产业的主要商机与人们的需求及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比如好莱坞大片的在全球的强势传播、“韩剧”的风行以及 “宝莱坞”的商业探索都是把握了很好商机。随着中华民族的经济崛起、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和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中华元素运动深入发展有了巨大的商业动力。“国内商业机构的‘推’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动力。”[8]国内众多企业为打造高端良好形象,推动民族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了中国创意经济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特别重视中华元素在产品生产和品牌打造中的运用。西方商业机构的“拉”力尤显突出。此外,一些外国商业机构在营销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中华元素的运用。如好莱坞大片《花木兰》、《功夫熊猫》和《木乃伊3》中就选取和大量采用了中华元素,其看中的就是中国庞大观众群的商业价值。西方商业机构在广告和营销领域对中华元素更是高度重视,在国际时尚圈中华元素也成了新宠。比如中国传统剪纸招贴画出现在肯德基快餐厅,猪宝宝出现在麦当劳的网站上,从中国汉代的拓片图案中取材的国际品牌爱玛仕“天堂之马”限量版丝巾,以中国生肖为灵感的瑞士特别款手表,此外,可口可乐公司打的熊猫宝宝,必胜客的中国结、中国龙、中国红和鞭炮等都充分利用了中华元素进行营销。

(三)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文明程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标志。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觉醒,比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德国的宗教改革。中华民族复兴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中国梦,是中华儿女普遍的坚定的思想意识和目标追求。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民族的复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当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份额,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近年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命题格外引人注目。众多学术大家、中青年学者乃至普通网民百姓都热情参与振兴中华文化的思想潮流和讨论。中华元素的题外之义应当是一种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期待,而这一复兴需要我们不仅仅是对“元素”的认识和运用,更是需要我们赢得中华设计、中华创造的尊严,我们期待是我们的产品能够展现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要实现这样的期待,首先要求我们对自身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不仅要认识、挖掘不同的形式符号元素,而且要对我们自身文化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同,确立文化上的自信,保持文化上的自觉。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们不可能成为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西方人,我们不可能把西方的灵魂引入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放弃中华文化精神的唯一结果,就是中国人之丧失文化生命。没有文化生命,我们就不会有德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相信,在当代情势下复兴中华文化,重新寻找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必将成为一个普遍的要求。”[9]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牵引下,中华元素必将会大大激活,中华文化不仅会得到极大的传承,还会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当下,只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光大和创新中华元素,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的主题,才有可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1]张雄,刘士林.从事件经济看中华元素的时尚表达[N].文汇报,2009-08-08.

[2]朱裕平.中华元素的形成规律、文化品格和基本构成[J].上海工艺美术,2009(3).

[3]巫志南.论中华元素之构成[C]//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组委会编.解读中华元素——上海文化论坛论文集.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9:17.

[4]王鑫.传承与创新[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张岱年,方克立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4.

[6]郑新立.文化建设与国家软实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15.

[7]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6.

[8]吉汉,刘蒙之.三十年来的中国元素运动[J].新闻知识,2009(5).

[9]德峰.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J].哲学研究,2005( 5 ).

责任编校:徐希军

2013-02-14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中华元素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建设”(2013SQRW043ZD)。

陈志超,男,安徽太湖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时间:2014-6-17 14: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3.033.html

G122

A

1003-4730(2014)03-0134-05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