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与改革

2014-03-21

关键词:比较文学英美全球化

李 金 梅

(1.闽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福建 漳州 363000;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北京 100089)

全球化时代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与改革

李 金 梅

(1.闽南师范大学外语系, 福建 漳州 363000;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北京 100089)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学日益边缘化。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因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时。面对如此教学困境,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改革途径。

全球化;英美文学教学;比较文学

一、 英美文学课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困境

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依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了需要外国语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结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需“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援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英语的功利化趋势日益突出。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外语仅成为一种技能,逐渐失去了其学科特性,需与其他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在此情形下,英美文学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以实用主义的复合人才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中每况愈下,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时,教学计划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比例逐渐减少,有的甚至取消该课程。这与新的《大纲》虽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个中原因“在于受社会上实用之风的影响,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外语语言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直接将对语言的掌握与金钱和社会地位等同起来,急于利用语言的优势从书本里‘淘出金子’, 因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品格、德行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熏陶培养,使得外语专业的课程被导向为纯知识、纯语言技能训练的工具课”[2]。

外语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融合,使得外语专业去学科化了。外语的去学科化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英美文学在教学中地位下降,课时缩减也都不可避免。但同时,该课程又需存在。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曾引用某位批判家的话:“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大纲》也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据程爱民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关于开设英美文学课的目的,所有的受调查人都选择了“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一项, 92%的受调查人认为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文总体水平”[3]。英美文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都大有裨益。虽如此,文学课仍成为一种被弱化的夹缝中的存在。随着课时的逐渐减少,英美文学课步入了被简化为几个“主义”,几个“流派”或几位代表作家作品的教学。米兰·昆德拉曾说过:“伴随着地球历史的一体化过程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简化过程。现代社会的特点可怕地强化了这一不幸的过程:人的生活被简化为他的社会职责;一个民族的历史被简化为几个事件,而这几个事件又被简化为具有明显倾向性的阐释……人类处于一个真正的简化的漩涡之中。”[4]英美文学课程正是当今中国迈向全球一体化过程中高校外语专业被简化的对象之一。丰富的文学知识和众多的作家作品,在原本已精选的基础上又不得不减之又减。

面对英美文学传统教学在新时代的不合时宜,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学人和专家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试图在英美文学被功利化困境中,以全球化的视野观照英美文学教学,引入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二、比较文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引入

全球化不是当今的产物,全球化的步伐也绝非当今科技信息发达时代才开始的,它早已有自己的历史。当前越来越快的全球化步伐促使了“全球化意识”的产生,但是,我们更应从历史的角度去发现文学中的“全球化”。

首先,需要对英美文学全球化有认识论上的定位。英美文学不能被孤立为仅仅只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以“国别”来划分文学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国界”主要是一个政治上的地理概念,一个国家的居民,可以是同一民族的,更多的是由多民族组成,不同民族的文学史是不同的。不同民族最终聚集为一个政治上的国家实际上是全球化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全球化正是基于在国家不断形成的基础之上而逐步扩大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看文学,文学的世界联系也是早就存在的。文学的发展绝非静止的、孤立的,它是在不断地相互交流和影响下逐步发展而来的。一个国家的文学正是在不同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国别文学。从英美文学自身的角度,英美两国文学史实际上体现了两国民族文学融合的历史,在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国家文学特点。英国经由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丹麦人、法国人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的文学中原先就包含了这样的人文历史。中古时代,拉丁文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学语言,英国的中古时代文学史若忽视了大量的拉丁文和盎格鲁—诺曼底文著作,在论及英国文学时则是不全面的。美国更是世界民族的大熔炉,是全球文化的聚集地。近些年来,华裔、非裔文学等在美国文学中更是异军突起。纵观英美文学史,它们都集中体现了这种融合了的民族文学的“全球化”。

其次,英美文学与欧洲各国间的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英美文学史,尤其是英国文学史与欧洲文学史是紧密相关的。英美文学中的各种“主义”和“流派”不是英国或美国独有的产物。若没有这些主义和流派在欧洲或他国与英美文学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这些思想在英美的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著名文学史家奥尔格·勃兰兑斯认为:“一本书,如果单纯从美学的观点看,只看做是一件艺术品,那么它就是一个独自存在的完备的整体,和周围的世界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观点看,尽管一本书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艺术品,它却只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5]勃兰兑斯在他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一书中没有把某个国家的某些文学现象看做是孤立的、这个国家仅有的现象,而认为它们不过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被体现在相互影响的国家中的不同形态。可见,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英美文学只是世界文学中的一小块,与其他国家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非是“自给自足”,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纯净文学”。

将比较文学的方法引入英美文学的教学将不失为一种扩大学生文学知识视野,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径。亨利·雷马克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作出界定:“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6]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首先,比较文学的着眼点是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而非跨越“国界”。在多民族的国家内,各民族文学之间除了它们统一的方面之外,也存在着差异,有时这种差异的程度及其意义,并不亚于两国文学之间的区别。所以,以比较文学的视角讲授英美文学史的大框架,可以让学生从文学如何发展的角度获得新的知识维度。

针对英美文学的教学困境,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认为引入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必要的。第一,在目前全球化时代,各国的文学思想交流越来越频繁,更应以比较的视野去打破各国文学的壁垒,将国别文学纳入总体文学之列。第二,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角度。《大纲》虽强调的是学习英美文学、文化知识,但同时也要求对中国本土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以英语为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具有中英的跨语言交流能力。在阅读英语作品原著时,虽读的是英文,但从理解层面而言,仍以自身的跨文化融合为基础,即学生的汉语和英语双重知识背景。伽达默尔提出:“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实际上前见就是一种判断,它是在一切对于事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考察之前被给予的。”[7]中国学生学外语,进而学习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离不开自己的理解前见,而英汉的知识融合就构成了前见的基础。当两种文化相遇,也就是进入了同一个文化场(Cultural field),两者便都与原来产生不同而产生了新的性质,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一种潜在的关系[8]。这种潜在的关系,即学生跨文化的“定位”非常有利于文学比较意识的构建。第三,文学教学必然会引入文学理论,诸多的理论都是由其他学科发展而来,哲学、精神学、心理学、地理学等等,无不显示跨学科理论的交互运用。在教学中,这种跨学科的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三、比较文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多样,如平行研究、影响研究、阐发研究和接受研究等等,其中,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是最常采用的研究方法,但无论哪种研究方法都是要试图建立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美国比较学者约瑟夫·T.肖曾阐释影响研究为:“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收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9]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等使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呈现更大的规模,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到全世界。英国诗人托马斯·怀特和亨利·霍华德最早把意大利十四行诗引入英国诗坛,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主流得以进入不列颠群岛,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英国早期的哥特小说传统对爱伦·坡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爱伦·坡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通过死亡和丑恶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人性的理解。而爱伦·坡的作品因其在美学上的内涵又对法国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C. Baudelaire)和马拉美(Mallarm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学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个人创作上,更体现在美学思想上。意象派诗人代表人物庞德受中国古诗的影响,以具体的事物意象传达思想,在《在地铁站》(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中,庞德将渐趋模糊“面孔”与清晰凸显“花瓣”这两个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的内涵。中国古诗的跨国影响也是文学全球化的表现之一。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正是在不同民族文学间过去和现在都在持续不断地相互发生影响的基础上得以展开的。然而,它不是对文学作为“外贸”方面知识的增加,而是在比较中说明一民族与另一民族在文学发展方面的共同点和类似之处,并要指出其差异的方面。

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得出有益的结论[10]。如在分析拜伦SheWalksinBeauty中的“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时,可以将其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施朱则太赤,着粉则太白”来比较中英对美的类似描写。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来看,人类开始以整体性的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虽然各国家、各民族分居世界各地,但人类的发展轨迹大致相似,反应在文学中的文字表达也非常类似。王春晖曾在《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曾指出:“英美文学教学应该打破时间上的静态局限和空间的地域限制,把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并不是作家孤立的行为,而是多元文学与多元文化对话的结晶。”[11]又如罗伯特·彭斯的ARedRedRose(《一朵红红的玫瑰》):

And I will love you still, my Dear, /Till all the seas go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O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 Till all the seas go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 /O I will love you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

这首诗与中国汉乐府民歌《上邪》有极其相似之处。平行比较所比较的内容绝非停留于字面意义上的相似,还需研究跨越性文学现象中所包含的非人为的、外加的、非虚构的具有可比性的各种内在联系。

四、结 论

当下英美文学课程课时紧缺,课堂上教师能向学生传授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多需要自己去培养和坚持。因而,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方法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指导学生以联系的眼光去看待文学,不仅对文学史,更是对当下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形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比较文学对教学的影响不仅能够建构起英美文学宏观上的联系框架,也可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提供研究方法。

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要进行反思。首先,教师以全球的眼光看待文学,须具有全球的文学知识视野,这对教师的知识面和素养要求极高。教师需有大量的阅读量,并能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其次,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虽有诸多例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学都具有可比性,因而,它只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进行宏观的把握,而不能包含所有英美文学的内容。同时,这一教学方法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2] 吴瑾瑾.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边缘化问题与对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

[3] 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4]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9.

[5]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

[6]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Z]//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

[7]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383.

[8] 乐黛云,陈跃红.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2.

[9] 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学研究[Z]//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19.

[10]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

[11] 王春晖.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

责任编校:徐希军

2014-04-02

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对策研究”(JG201212);福建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子项目“英美文学课程建设”(WYXJG12)。

李金梅,女,安徽庐江人,闽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4-8-28 15:4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40828.1545.037.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4.037

H319

A

1003-4730(2014)04-0160-04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英美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全球化陷阱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
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