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成就测量在声乐等级考试中的运用

2014-03-21李燕

外语与翻译 2014年1期
关键词:测者考级成就

李燕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自上世纪末开始,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家庭、社会音乐教育等相似群体中得到了普及与发展。一部分人通过这种途径,在声乐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外界的肯定。他们也想试着通过一些考试、考核来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因此,有关部门的声乐考级制度便应时而生,并实质上已成为一种音乐成就测量工具。然而,现行声乐考级制度作为音乐成就测量的具体模式,从测量效果和价值导向来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现行音乐成就测量模式的纠偏和正确的音乐成就测量价值导向的确立,势在必行。

一、音乐成就测量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

音乐成就测量是音乐行为和心理测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测评工具,主要是对学习者在音乐领域的习得状况给予测量,并根据以往的音乐成就,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发展的潜在能力,包括发展的个性特征、方向和程度,做出预测性判断。[1]

音乐成就测量的基本内涵主要集中于对三个方面的考核:音乐认知、文化经验和思维品质。简单地说,对音乐的相关知识和原理的认识是基本,对音乐之外的各种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前提,创造性思维品质是结果。

从音乐成就测量基本内涵的三个重要指标来看,音乐成就测量的价值取向在于发现、引导和培养具有良好的音乐艺术修养和良好的自主思维能力的乐者,是将音乐作为一个文学艺术的种类在评判,而不是将音乐作为一门纯粹的技术性行为看待,更不是将音乐学习者导向一个纯技术流和不断复制的操作。这样才能焕发乐者和音乐艺术的勃勃生机。

二、现行声乐等级考评模式价值导向的偏差

现行声乐等级考试制度的评价任务仅仅满足于声乐技巧技能的掌握,以声乐技能的堆砌为唯一评价标准。其价值导向必然将声乐学习者的学习途径乃至于学习目标定位于技术、技巧这种与声乐的艺术本义相脱离的形而下的概念之上,将声乐导向一门技术活而不是一门艺术。相应地也必然催生了与评价要求相适应的应考型教与学,这种标准下的声乐教与学只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教学训练任务。

一是发声练习。被测者的声音被训练,歌唱的声音能趋于美好、规范、统一。二是用声技巧训练。被测者能表现自己的声音,如有力度的对比,速度的变化,音色的变换和各种华彩技巧。三是语言技巧训练。被测者的咬字吐字能准确到位,能用歌唱的状态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四是音乐表现训练。被测者能用情感、肢体语言、表演等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演唱作品。

不难看出,声乐等级考试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测量评价工具,仅仅涉及评价对象音乐学习的外在表现行为,而没有涉及音乐的内在认知,强调其表演性和技能性价值取向,极大地忽略了对声乐人才的文化经验的需求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违背了声乐课程内容的有序性、系统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仅仅是升学的压力或是简单的攀比,考级的价值导向出现严重偏差。诸如此类的反常学习导向,与音乐成就测量指导思想中的以发展健全人格、促进智慧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主导目标之间,显然构成了悖论。

现行声乐等级考试在实施中存在的价值导向偏差,引起了艺术界、教育界人士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指向应试型声乐学习,而强调声乐学习的课程有序性和技法学习的系统性。

三、音乐成就测量对现行声乐等级考评模式的纠偏

针对现行声乐等级考试价值导向的偏差和不足,我们必须改变和完善测量和评价的方案,并充分明确其宗旨和指导思想,将音乐成就测量的理念和内涵介入到其中,使之对音乐的教与学起到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具体介入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乐艺术认知测评的介入

传统的声乐考级制度生硬地将技巧测评分为四个阶段:初级—中级—高级—超高级,每个阶段有具体的技术要求,譬如在演唱初级阶段:“……声音上一般只要求自然没有明显的不良音色即可。发声练习一般从自然音域开始,用声技巧只限于简单的连音或断音,高低音变化不大,快慢适中。虽然也要练习换声区,为今后突破换声点,扩展音域作准备,但演唱作品的音域一般应在自然音域内外……”[2]。显然,单凭这样的指导思想,是不可能使学习者在声乐审美和情感上有所认知的,更不用说对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态度,是演唱者高级的精神上接受美好的东西或否定丑陋的东西的能力,它表现为一则鉴赏别人的演唱,二则自我评定”[3]。因而,在没有打破声乐业余等级考试这个制度之前,我们应该在其测试的内容上介入音乐艺术认知的环节,即测试者需要了解被测者对所演唱作品的艺术认知。这可以采用现场问答的形式。譬如,被试者欲演唱男高音一级作品《牧歌》,测试者可测试其对歌曲背景、歌词的理解,对歌情的体验,然后再了解被测者对本首作品中声音的运用,将技术和审美有机结合。

倘若被试者能真实体验到歌曲的背景和内容,他将会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作铺垫,以高亢、辽阔、柔美的歌喉来演唱,歌曲中比较自由的装饰音、颤音、滑音等艺术手段都能在马头琴的伴奏音乐下得以充分呈现。演唱时,能体验《牧歌》之美、草原之美、马头琴之美,并通过歌唱技术,将三者之美表现出来,这样的歌声才可以打动听众。

有了上述要求,声乐教师和学唱者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所改进,不仅仅操练发声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声乐学习中,对声乐乃至整个音乐的材料、技法过程和组织原理、艺术意义及对听众情绪唤起的可能性,都有所涉及,从而培养学唱者的音乐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文化经验测评的介入

声乐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以广泛的文化经验和科学精神的心理积累作为坚实基础,并确信这种隐性的心理积累所具有的深厚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艺术人才有更长远的前途。声乐考级曲目中,也收录了一些中外名曲。以其中第十级女高音咏叹调《我听那美妙的歌声》为例,倘若被测者演唱的是这首曲目,那么测试者首先必须了解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的文化发展情况,如德国社会思潮、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浪漫主义歌剧等,以及当时社会有哪些著名的歌手、作曲家和优秀作品。被测者其次要了解此曲作曲家罗西尼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及演唱其作品需具备的演唱风格等,以对社会文化大背景的认知来具体到小的声乐作品。再次要了解当时社会演唱家演唱的风格,以此来推断作曲家所希望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准确性。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什么风格的歌剧作品?罗西娜是谁,她想表达什么?咏叹调在什么情势下演唱,需要运用怎样的情感才能表达人们对剧中女主角的期许?当然,我们不是生硬地将这些知识点死记于心,而是通过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歌唱者自身具备这种对现实和作品的批判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文化经验测评的介入,是一个艰巨但必经的培养声乐整体学习意识的途径。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评的介入

可能会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声乐上也就是通常所见的原创声乐作品。只要培养被测者的原创能力就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其实不然,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评,恰恰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声乐作品,它培养的是一种思维品质。只有具备这种思维品质,才能对具体的作品有合乎情理的深刻理解和观念性的介入。“现代心理学前沿研究趋于认同的是,具备创作性价值的艺术灵感,多数是在创造性任务的驱动下,创造者对储备在自身认知深层的文化底蕴和早期文化经验的重新组合,从而爆发出新的艺术观念。”[3]相对前面两项指导思想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具有难度。声乐考级在社会上盛行多年,简单机械的技巧操作已经让社会、家庭和学习者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麻木被动地学一两首歌就可以应付考试了。只要不忘词,不跑调,声音状态过得去,考官直接就给过。因为现行体制本身并不具备竞争性,被测者之间没有比较关系,不会有什么压力,这样一来,使声乐学习只满足于表面层次,不可能涉及创造性思维本身。

创造性思维在现行的测试体制下,根本无法得以实现,因为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必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使之得以实施。我们通过学习声乐艺术,可以了解人们如何理解生活、社会及其周围的世界。具体到一首小的声乐作品,我们可以设想让声乐教师设置创造性任务。譬如演唱男中音七级曲目《嘉陵江上》时,我们让学习者提供与日军侵华相关的一切时代素材和自身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对作曲家创作心理的理解,对已有歌唱家演唱版本的理解,并设计出自身的演唱风格。

歌词“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处,音乐既是作曲家沉浸想象的再现,也是演唱者沉浸于曲中场景的内省。那么作为演唱者自身,你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来二度创作这首经典的艺术歌曲,特别是本身目前所处的时代、自身的人生经历都与作曲家、歌唱家有所不同,除了情感上能有一致的共鸣之外,其他甚至包括艺术表现都必须融入自身的参与。紧接在它后面的间奏是起过渡作用的两个乐句,也将回忆家乡的内省式情感完整地呈现,以这种方式过渡、推进到歌曲的第二部分,渐渐将以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激放式宣泄出来。这其中的情感递进和变化,只有当演唱者形成了自身的演唱观念,才能真正在歌声中使艺术的价值得以终极呈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等级考试的测评宗旨,最终要突出体现在对被测者的艺术和文化认知及创造性思维上,并让这几点在测评过程中达到统一。有了这种主体测评思维作为制度,被测者的早期音乐天赋、潜质才能被发现,后天的学习才有丰富的多元化的知识积累,也有助于我们为社会发现和发展更为全面的音乐人才。而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个性发展,都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认可。

[1]刘沛.音乐成就测量与评价的认知主义方向[J].中国音乐,2001(12):4.

[2]刘九思.论声乐考级[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2):15.

[3]荀洪梅.关于声乐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猜你喜欢

测者考级成就
了不起的成就
视功能检查辅助视标与辅助镜片的联合应用(三)
失恋“成就”的CEO
宽恕与宽恕干预在高校学生恋爱受挫中的运用
回顾五年成就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上)
钢琴学习与“考级”刍议
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国内首套《陶笛考级曲集》
多媒体人才测评技术探讨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